高 蘭
(南京市鼓樓區文化館 江蘇 南京 210000)
對于現代文化館機制其服務性轉變的一些思考
高蘭
(南京市鼓樓區文化館江蘇 南京 210000)
文化館現狀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顯然不符,文化館機制其服務性轉變必將成定勢。本文就文化館服務機制的轉變做些淺層的探討。
改革;構建;轉變;路徑;機制;服務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通過建立健全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民主管理體制,以保障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公益性,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績效。因此,新時期,為更好發揮文化館服務性功能,須要對文化館服務機制進行改革,其核心就是對文化館的功能轉換和重新定位。
(一)深化改革是構建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的根本動力
構建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前提,以功能轉換和定位為出發點和歸宿,以改革為根本方式。構建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不是對過去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簡單否定,而是在厘清以往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從市場化的角度重新審視并實現升級換代。
(二)全面升級是實現文化館服務機制改革的目標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新理念。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中國已步入了數字化信息時代。系統的概念即網絡化,網絡的覆蓋既是橫向的,也是縱向的,更是3D立體空間的全方位呈現。文化館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系統”中的重要一端,應當實現與其無縫對接,而且網速要夠快、內存要夠大、抗毒能力要夠強。目前,文化館建有自己網站的并不太多,既使有,頁面顯示的內容也很空洞、單一,基本沒有可互動的內容和特色,此方面的工作已經落后,數字化的網絡文化服務幾乎為零。
構建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并實現功能轉換,意味著文化館文化服務領域范疇的擴展,更意味著文化服務機制內涵要求的提升,具體來說就是:一是較好地滿足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二是社區文化、社區文藝團體能夠持續健康發展;三是社會文化資源能夠均衡配置;四是文化體制能夠高效運轉;五是文化資金投入能夠落到實處;六是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積極性能夠有效發揮。構建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說到底是要與人民群眾不斷發展的文化需求相適應,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對接。
(三)構建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要明確方向,實現重點逐一突破
構建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就是要摒棄過去阻礙文化發展的不和諧部分。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問題,既是改革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既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也是文化供需矛盾較集中的問題。故而,在改革的重點問題突破上,要循序漸進,文化立法要先行,使文化館改革有章可循。
談構建系統也好,談構建機制也罷,政府決策部門一定得有標準化和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標出臺。現代社會服務標準性日趨規范和科學,文化服務標準化才能與國際化接軌。因此,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要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系統標準化。
(一)以政府辦文化轉變為政府管文化
如,有一個群文工作者跟我說,她所在的市區文化部門近年來,在政府機關作風和群眾滿意度評議上總處于末位;政府主辦的一些惠民公益演出不受群眾好評,有時演員比觀眾多,甚至臺下沒觀眾;有群眾說:“有禮品就來”,為此,基層文化工作者是啼笑皆非、無可奈何;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娛活動隨處可見,如廣場舞活動;眾多社區業余文藝團隊熱切渴望參與演出和交流,而政府給予他們展示風采的平臺和機會是少之又少。應該說,上述狀況與政府辦文化不無關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提出,為文化館改革即構建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指明了方向。
政府辦文化要的是政績和面子,要的是數字和形式。政府管文化,管的是法規和制度的落實,管的是資金是否落到了實處,管的是文化服務群眾的滿意度如何。“管文化”是政府對文化實行宏觀的管理,即:政府簡政放權,實施政事分開,僅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二)轉變文化館服務功能是大勢所趨
長期以來,文化館扮演著政府辦文化的具體執行者角色,即干活的角色,文化館承擔著被動地執行各項文化指標或任務的落實和完成,變“被動”為“主動”是文化館服務功能實現轉變的核心所在。“被動”呈現的結果是消極等待、守舊和無奈,“主動”則意味著傾情投入、效率和活力的釋放。文化館法人治理結構和理事會組建一經實施,文化館功能轉變必成現實,應該說為期也不遠了。
(三)轉變文化館人的角色和觀念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已公布良久,而眼下文化館層面的同志們似乎睡意朦朧、未曾覺醒,面對即將到來的改革,好像事不關己,普遍持觀望態度,幾十年體制養成的習慣已成了惰性,麻木不仁、無動于衷的狀況令人驚愕。筆者擔憂的改革阻力可能恰恰會在這里發生。改革是一定的,絕非個人的意志所轉移,每一個現今在崗的
文化館人當須認真思考和面對,當須認真學習且正確解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精神和內涵,并思考文化從業者所應肩負的責任。在功能定位轉變之際,每個人的觀念轉變和端正心態很重要,自己能否上位,對應并去勝任新的角色可謂是“生死攸關”啊。改革后的文化館,每一個崗位必將是優勝劣汰,是能者上、弱者下的激烈競爭。獨立的法人管理制度和廣泛社會人士參與的理事會制度的建成,文化館絕不會容納和容忍庸庸無為、無所事事的人存在。屆時下崗進社保中心等待重新安排工作的情況不會出現嗎!端正思想、轉變理念、人人當自危。
(一)文化服務項目設置上要以人為本
關注度高、接受面廣的文化服務項目要常態化運轉;特定文化活動項目要有針對性,適時地推出有針對性、受歡迎的文化惠民服務(對孤寡殘疾人、農民工及子女、軍人、兒童等),文化服務項目設置,必須量力而行,切忌面面俱到,避免造成文化資源浪費。要在打造特色文化項目上下功夫。
(二)文化硬件與軟件建設上要夯實基礎
首先,硬件建設上(除場館建筑物外):一要建立起信息化辦公系統,完善完備各類文化信息數字化的采集、反饋、貯存、交流(建立文化館文化網站及網絡文化服務互動平臺、文化館文化服務熱線);二要有計劃添置、更新文化服務設備(車輛、音響、教學器材、演出服裝、樂器等);三要逐步完善建設文化便民設施(文化小屋、宣傳欄、文化刊物等);四要制作文化館統一服務標識(統一制服、服務身份證牌、文化館服務指示標牌、館徽、館旗等)。
(三)管理制度要健全,崗位責任要明晰
一要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財務、人事、晉升、考勤、考核、獎懲等)。二要定崗定位簽訂責任書。三要有從業人員固定學習教育的“充電”(專業培訓、進修、參觀交流等),四要設立獎勵基金,獎勵文化服務有貢獻者(含文藝創作獲獎者、優秀員工、文化服務志愿者)。五要制定有引進文化管理人才(含網絡技術)和文藝專業人才的管理條例和辦法。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部分,而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的形成,將會使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更日趨完善和飽滿。在構建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的具體實施步驟上,筆者認為:政府及文化主管機構的立法和監管及指導十分重要,文化館功能定位是“一刀切”,還是先試點、“摸著石頭過河”,切忌文化館自說自話。
綜上所述,筆者以長期在文化館工作的經歷和經驗,做了一些關于現代文化館機制中其服務性功能的轉變問題的探討,并提出構建現代文化館服務機制想法和觀點,籍以期盼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在文化館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落實。
G242
A
1007-0125(2015)04-0246-02
高蘭(1974-),女,本科,鼓樓區文化館文藝部主任、館員,中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