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方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南陽 473009)
淺談魯迅《祝福》中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原因
張方方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9)
魯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個淳樸、善良、本分的農村婦女,其命運卻是多舛的。本文主要從三方面來淺析造成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原因:一是從舊中國女性生存狀況的角度,來探討祥林嫂生活的悲慘歷程;二是從舊中國女性的生存心態角度,呈現祥林嫂的“奴性”心態;三是從舊中國女性的生存意識角度,分析祥林嫂也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識,但這種反抗具有局限性。
祥林嫂;悲慘命運;奴性;掙扎;反抗
魯迅的《祝福》入木三分,淋漓盡致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與舊禮教吃人的本質。故事的主人公——祥林嫂,是魯迅根據生活中的若干真實原型塑造出來的典型:其一是單媽媽,其二是烏石山上看墳的女人,其三是寶姐姐。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概括,是舊中國貧苦農婦悲慘命運高度典型化的體現。
祥林嫂是一個淳樸、善良、本分的農村婦女,同時也是一個受侮辱、受迫害的典型人物。
(一)在春天里走向不幸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萬物蘇醒,而在魯鎮,關于祥林嫂的悲劇卻一直在春意盎然中上演。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養媳:她有一個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正處于青春年少的她,在婆婆家里當牛做馬,把自己的青春完全耗盡在無窮無盡的勞作中,任勞任怨,封建夫權奪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擊:盡管她沒有逃脫被賣的命運,卻有一個有力氣、會干活的丈夫,白胖的兒子,她舒心了不少。但不幸再次降臨,壯如牛的丈夫死于傷寒,狼在春天里叼走了兒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
(二)被“四權”捆縛
所謂“四權”,即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從本質上說,它們都是為封建利益服務的。可以說,祥林嫂是被“四權”的繩索絞殺的。封建“四權”的繩索仿佛千斤鐵鏈,緊緊地捆縛著祥林嫂:夫權要她守節,族權不允許她守節,政權和神權又懲罰她的“不守節”。當以族權為勢力的婆婆要把媳婦賣掉時,神權、政權裝聾作啞,事后卻又作祟說有“陰司”,還說祥林嫂碰過的東西“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這樣的社會,“四條繩索”此時相互利用、彼時相互否定,用極端殘酷又極端虛偽的任意侮辱殺害著無辜的勞動婦女。
魯迅在《燈下漫筆》中深刻地指出:中國人在歷史上從來只有兩種命運,“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做不得的時代”。對于女性而言,更是如此。對于深受夫權思想殘害的祥林嫂來說,做穩奴隸是她一生中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她的全部希望就是能夠過平常的生活,為了這,她任勞任怨。她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什么幻想,她在初到魯家時,仍帶著剛死去的丈夫的悲哀,但伴著“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這種繁重的勞動,便使她滿足了。因為她做穩了奴隸——一個廉價而又高效的奴隸,以為辛勤勞作能換來安心生存而感到欣慰。如果這樣的生活沒有很快被破壞,祥林嫂也許會安然地度過她的一生。中國古代社會就是這樣把女性鑄造成一種“非奴之奴”、“非人之人”,中國傳統女性幾乎都心安理得于不平等的地位,祥林嫂亦是如此。
祥林嫂身上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識,可以說,祥林嫂的一生是反抗、掙扎的一生。在這一點上,和同類的農村婦女相比,祥林嫂可說是一個與命運抗爭的勇敢者。
她一生的反抗掙扎,是值得肯定的。但這一系列的掙扎和反抗,是不自覺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蒼白的。這種抗爭本身就帶有封建主義思想道德的烙印。因此,祥林嫂被罪惡的“四條繩索”殘忍地絞殺在祝福之夜街頭的雪地上,也便是勢所必然了:在魯鎮,天空中發出閃光的爆竹的鈍響,耳邊發出震耳的大音,空氣中則是幽微的火藥的香氣。然而,就在這時節,被封建宗法制度和禮教禁錮、摧殘、迫害、虐殺的祥林嫂,卻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下端開了裂的竹竿,淪為了乞丐,并一步步地走上了生命的絕路。就在這喧鬧、熱烈的祝福的氣氛中,悲慘地離開了人間。
祥林嫂身上具有中國傳統女性的種種縮影:首先,“奴性”在她身上十分明顯,她只是為了“做穩奴隸”——甘心做男人的奴隸,做社會的奴隸;另外,祥林嫂的一生也曾在反抗和掙扎中度過,她反抗過族權、夫權,懷疑過神權。祥林嫂的反抗和掙扎,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她的這種抗爭精神及不屈性格,卻啟示和鼓舞了無數后來的女性們在斗爭中取得勝利:從根本上擺脫傳統思想觀念的種種束縛,意識到自我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1]梁實秋.關于魯迅[M].臺北:臺北愛眉出版社,1970.
[2]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彷徨》綜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I207.4
A
1007-0125(2015)04-0272-01
張方方(1984-),女,河南南陽人,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