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陶萬樣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十堰 442000)
一個意識覺醒的時代
——論魏晉文學中的感傷情緒
周健,陶萬樣
(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湖北 十堰 442000)
本文試圖從魏晉時期的政治、哲學思想以及文學自身發展規律對這一時期感傷文學的影響入手,結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分析感傷文學形成、發展與淡化的全過程,歸納其主題,從而揭示出作品中對個體意識的重視和對生死問題的關注與超越,最終通過魏晉文士的這種意識的覺醒肯定感傷文學在魏晉時期的獨特地位和影響。
苦痛時代;生命意識;感傷文學
20世紀以來學術研究領域涌現出一個又一個的“熱潮”,對魏晉文學的研究,學界更是提出了這是一個“人的覺醒”到“文的自覺”的時代的說法。1920年日本漢學家鈴木虎雄在他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學論》中首次提出:“魏代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期”。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說:“用近代的文學眼光看來,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钡搅?0年代,李澤厚先生更是提出了“魏晉是一個‘人的覺醒’的時代”的見解,并得到廣泛的認同與響應。為此,筆者只想在諸多前輩的理論基礎上,對魏晉這一特殊時期的文學發表個人的看法。
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一直被看作是文學研究的一個永恒話題,在學界更是出現了眾說紛紜的局面,但歸其根本我們都不能不承認兩者之間確實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時期的文學或多或少都會受其當時政治的影響。
穩定繁榮的社會為人們提供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使個體生命價值消融于群體價值觀中。只有當群體價值觀破裂,人們從外在世界走向自我時,才對生命的悲劇意義恍然大悟,進入感傷主義時代。魏晉文學便反映了這樣一個感傷主義時代。
魏晉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的時代,這種政治上的動亂自然影響著這一時期文學的發展。東漢末年頻繁的戰亂以及隨之而來的瘟疫和饑荒,不僅奪取了人們的生命,也破滅了士大夫階層參與政治,施展抱負的夢想。他們越來越意識到漢王朝已日薄西山,壯志已難酬。很多文人志士把注意力更多的關注到個體生命本身。正如《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他們的心態最典型地反映了當時社會情緒?!拔粑彝T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薄八念櫤蚊C#瑬|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痹谒麄冄壑校澜绮⒉荒敲疵篮茫械氖前г梗潜瘒@。也正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苦與磨難,漸漸喚起了他們對個體生命的重視并借助于文學來發泄這種感時傷世之情。
政治上的動蕩自然又會導致哲學思想的變化。兩漢時期,統治者崇尚儒學,董仲舒更是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試圖用政治教化來維護漢帝的大一統政權。但是到了東漢末年,社會的動亂導致大一統思想逐漸開始淡化,政治、經濟、軍事都得到重大解放。到了魏晉時期儒學已經開始衰落,玄學隨之興起。文學創作的主題也由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諷諫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寫個人的悲歡離合的遭遇為主,著重抒發個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描寫個人的曲折經歷以及對動亂現實的深沉感嘆。而魏晉這種玄學的興起則是遠承了老莊的哲學思想,崇尚自然,講究清淡。
就文學創作本身而言,漢魏六朝是中國古代各種藝術形式開始形成的時期,不僅產生了由經學時代向玄學時代轉化的一篇綱領性文獻——曹丕的《典論·論文》;更出現了文學理論創作的專著——陸機的《文賦》,開始由側重于外部形式研究轉向側重于對內部規律的研究;作家的創作個性得到重視,個體意識開始覺醒,歷史與個人,社會與個人的沖突造成的個人精神苦悶在文學創作中得到解脫,文學創作開始成為一種美的享受。
正是基于上述諸種因素的影響,魏晉人更多的開始關注自我,關注生命。正如李建中在《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中所說“魏晉人于生死之間所形成的生命意識,對魏晉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魏晉人生命意識的內在沖突在魏晉文學中充分展開,魏晉人生命意識的審美化及其詩性升華在魏晉文學中實現,完成——而這一切,共同鑄成魏晉文學‘生命悲歌’之主調及‘悲慨’之風骨。感傷主義是魏晉生命意識的基點,因而也是魏晉文學的第一主題。從魏晉亂世到魏晉人格再到魏晉文學,都可以說是樂少苦多,喜少悲多?!币舱腔谶@種感傷主義的存在,我們不難從魏晉時期的作家作品中體會到其中的感傷情緒。
鐘嶸在《詩品》中對曹操的評價頗為準確“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古直悲涼,梗概多氣,是曹操詩在風格上的主要特征。對生的眷戀與對死的恐懼的生命意識與詩性悲愁在曹操的詩中展現得尤為明顯。在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化為簡短的一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還以《薤露》為題寫亂世喪亡,薤上之露,亦喻人生短暫。也正是這種對生命之短暫的清醒認識,釀造了他心靈深處的悲涼。在《蒿里行》中,曹操將生命的憂用挽歌的形式詠唱出來,這種生命之憂所釀成的蒼涼與悲慨便成為其詩的基調。但是,曹操并沒有沉溺于這種悲歌中,而是把這種生命之憂上升到了一個高度,由憂生、憂人走向貴生、貴人。所以曹操的詩雖悲則不傷,感傷情緒雖有則不濃,悲涼中多跌蕩慷慨之氣。
曹操的兒子曹丕身為太子,卻有很重的詩人氣質,他的才性之中不乏真情,多情者自然易傷感,易悱惻。他的《善哉行二首》、《燕歌行二首》、《雜詩二首》以及《寡婦賦》等,寫離愁別緒,寫至愛親情,便娟婉約,能移人情。多情自易感傷,但究其根本還是源于他的生命意識,源于他對人生無常的浩嘆。
父子兩代有著同樣的悲慨,但曹丕更多的是抒寫時代的苦痛,唯有曹植,他的悲慨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屬于個體的悲慨。當然這與他政治上的悲劇是分不開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而他最大的悲劇是:壓抑、迫害他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親兄弟,親侄子。這種功名之心與骨肉親情的難分難解便釀造了曹植的孤寂、郁悶、悲涼、苦澀,他對這種焦慮與苦悶的詩性超越,在他的作品中表現為兩條途徑:一是創作出思婦、棄女、游子等詩歌意象,以寄托一己之失意,承載一己之憤懣;二是創作游仙詩,以道家的無為之樂化解儒家對功名的執著。
總之,建安詩人更多的是對生命自由的追尋,對悲劇意識的超越。他們試圖發現生命的深層內涵,探索超越生命困境的出路,尋求安身立命之所。這種情緒到了正始文人那里便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阮籍。
阮籍生于社會動亂時代,自然有許多情不得已的苦衷,他憂生憂世,始終無法找到出路。最能代表他曠古絕今意識的便是《詠懷詩》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绷_宗強先生稱他為“苦悶的象征”,他所追求的是那種沒有物累,妙合于道的人生境界,心任自然而無為,清虛寥廓,冰清而玉潔。這實際是一種幻境,在現實人生中根本無法實現的。惟其如此,才更覺悲哀。
正始文人將建安文人那種外化于政治軍事行為的執著,內聚為心靈深處的徘徊,但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詩作中仍不乏對濟世之志的抒寫,其實這種對政治的關注就是在南山詩人陶淵明那里也并未消失。
南山時期,陶淵明更多地是被當作“隱逸詩人之宗”來解讀,他的隱逸也許是他對人生意義的終極追求,但他歸隱躬耕的生活方式真的能擺脫對世俗,對政治的追求嗎?
陶淵明寄情于山水田園,創作出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尤其是《桃花源記》為人們營造了一個和平、寧靜、幸福的家園,但那畢竟是夢想。他夢幻中的田園,一如傳說的桃花源一樣飄渺難尋。
“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這是詩人留給后世的最后一句話。這時的陶淵明已經不再追問生命的價值,他對生命的本質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那就是:人,生實難。如果歸田之后,他能超然事外,生活快樂,心靈慰安,他不至于發出如此絕望的感慨。陶淵明的一生始終為現實人生的不如意事所糾纏,他的超越只是暫時的?;蛘呶覀兛梢哉f,在封建專制時代,每一位正直的士人都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快樂和心靈慰安。但我們不能不承認,陶淵明把人的覺醒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尋求一種更深沉的人生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
人的自覺是使我們對外發現了自然,對內發現了自我。對于人生這份濃情,魏晉人從建安——正始——南山,他們始終沒有找到稀釋生命感傷情緒的有效方法。
魏晉兩百年來,從建安的悲慨到南山的寧靜、質樸、感傷情緒無不貫穿始終。魏晉文士對自然的崇尚,對自我的關注,對生死的憂患,正標志著一個意識覺醒的時代已經到來。它的覺醒為整個魏晉時期輸入了新鮮的文學血液,也為后世文學的發展與理論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魏晉的感傷不僅影響著六朝郭璞的游仙詩、江淹的二賦,更是出現了像鐘嶸的《詩品》那樣的文學理論專著。
鐘嶸在《詩品》中把自漢迄梁的122位詩人作為其研究對象,以“直尋”為其思想核心,提出了感情論、自然論、風骨論和滋味論。
他在《詩品》序中首先提出了對文學本質的認識,他認為詩歌乃至整個文藝都是作者主體心靈的外在表現,詩人性情搖蕩的原因,主要在于外界事物對詩人的感發和觸動,這也就是感情論。在風骨論中,鐘嶸提出以怨憤為主要內容,更是把建安文學作為最高的典范,把建安風力作為藝術創作應該達到的標準。鐘嶸論詩強調滋味、風力、文采,以證明感傷文學影響之深?!对娖贰分型瞥缒切┍瘧嵉?、感動人的作品,都可看出那種說“悲”意和“怨”意的作品深受鐘嶸青睞。由此也可看出魏晉的感傷文學對他文學理論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
魏晉文人從建安到正始再到南山一路走來創作出了一系列感傷主題的作品,不管是士不遇,還是傷逝,亦或隱逸,他們都將自己心靈深處的那份憂傷,那份孤寂借助文學抒發了出來,給后人以借鑒和啟發。
不管士人用怎樣的方式抒發感情,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緒都是感傷的,此時期的感傷情緒格外濃厚,也正是基于在這一時期社會的大環境下,人的意識開始覺醒,于是造就了這樣一個感傷主義時代。
[1]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徐國榮.中古感傷文學原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孫明君.漢魏文學與政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I0
A
1007-0125(2015)04-0280-02
周?。?982-),女,漢族,湖北丹江口人,學歷:本科,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教育二系,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及學前教育教學工作;
陶萬樣(1978-),男,漢族,江西省貴溪市人,學歷:本科,職稱:講師,從事藝術設計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