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君豪 譚唐蕾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
林權抵押貸款是指林權權利人不轉移林權的占有,而將其依法有權處分的林權作為債權擔保的貸款行為,它是隨著我國農村產權改革而產生的一項新型貸款模式。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可以解決農戶無優質抵押物問題,釋放農村已有的資產,推動林產業發展,使農戶增收致富;對于金融機構,林權抵押貸款是一個業務藍海,通過開展不同的貸款模式,降低潛在壞賬風險,提升信貸資產質量和經濟效益。所以,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可以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福建是國家重點林區,森林覆蓋面積達62.9%,居全國首位。福建三明是我國最早的林權改革試驗區,森林覆蓋率達73.74%,目前三明市集體林權確權率已超過95%。2006年,三明市政府推出林權抵押貸款新舉措,通過建立健全銀林合作機制,整合金融機構、林業廳、評估機構三方力量,大力推進林權抵押貸款。2010年11月16日,中國農業銀行三明城郊支行成立林產業貸款中心,集中經營管理全行涉林貸款。截止2014年,三明全市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金額達到75.73億元。從已有的實踐可以看出,林權抵押貸款的開展有利于解決農戶貸款無抵押品的問題,為土地承包經營抵押貸款等金融創新起到了示范作用,通過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可以盤活林木資產,促進金融機構與林業的和諧發展(楊云,2014),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保障。也有不少學者對于林權抵押貸款的實際效益持保留意見,由于抵押物特殊,林木存在盜砍、蟲害、火災等風險,無法保證抵押物的價值,且林木生存空間廣,銀行進行價值評估和抵押物管理都存在較高成本(傅美紅,2011)。目前我國已形成的貸款模式有個體直接貸款,林戶聯保貸款,結合經濟合作社、經營大戶或林業企業的林權抵押貸款等模式。
林權抵押貸款極大的緩解了農戶貸款難的問題,通過激活農村已有的林地資產,將靜止的生產要素轉變成優質的抵押品,有力的扶持了林產業的發展,使該貸款模式呈現良好的生態效益。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作為一種新型的貸款品種,林權抵押貸款在實際開展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
《森林資源資產抵押登記辦法(試行)》一定程度上為林權抵押貸款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辦法》中規定了7種不可被用作抵押物的林地,如生態公益林以及集體使用林地等,由此導致符合抵押標準的林地則少之又少。同時,由于林產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林木的生長周期普遍較長且難以統一,不同種類的林木生產周期不同,導致難以同金融部門所出臺的管理辦法融合。就目前看來,除極少地區規定放貸年限可以達到8年,大多數地區的規定都不得高于5年,這樣一來可以用來抵押的林木更是少之又少,難以迎合林農的需求。
貸款成本又分為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金錢成本主要體現在整個貸款過程的業務費用上,首先,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的利息費用偏高,年利率甚至超過10%;其次林貸業務中的資產評估費用也是因素之一,如福建省就按不同等級的評估值設計了1‰~6‰共5個等級的費率;再而,由于大多業主參與“林業經營主體+擔保機構+金融部門”這樣一種貸款模式,便還需要再繳納3‰的擔保費;最后再加上林貸業務登記費用以及申請保險所繳的保險費,以上所形成的林貸業務的金錢成本就是一個有形的屏障。時間成本主要體現在貸款手續繁瑣這一過程上。一般情況下,林業經營主體為了獲得林權抵押貸款首先要進行貸款申請,如果按照“林業經營主體+擔保機構+金融部門”的貸款模式來進行貸款,則業主需要尋找有資質的擔保機構進行擔保與評估,再攜帶評估結果向金融部門申請,申請審批完再去登記部門辦理抵押登記,最后與銀行簽訂合同獲得貸款。一套完整的程序也要10個:貸款申請、信用調查、資產評估、貸款審核、抵押登記、抵押物保險、制定合同、發放貸款、貸后管理、本息歸還。再加上部分發展較慢地區的信貸人員對操作流程不明確,知識掌握不完全,業務辦理時間較長,業主不能及時獲取貸款,由此形成拖沓的時間成本再加上高額的金錢成本讓大多數的林業經營主體對待這項業務也是望而生畏。
自該項業務誕生以來,政府機構以及金融部門宣傳力度明顯不夠,外加林業經營主體自身金融知識不足,對林貸業務了解不全面,難以達到銀行要求的林貸門欖,致使該項業務在林農之間并不那么廣為人知。而且,林木的資產評估同樣具有較大的風險,考慮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人為破壞的控制以及許多難以控制的因素。從而林業資產評估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而目前我國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匱乏,供給量遠小于市場需求,金融部門對這方面的知識培訓又不足,導致該項業務在金融部門發展也十分緩慢。
大部分的林農無法參與到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的主要原因是抵押對象限制過嚴,導致林業經營主體即便手中有林地也無法進行抵押換現,該部分林業經營主體多為個體林農與中小型企業主,林貸業務尚處于新生階段,建議金融部門適當的放寬抵押對象限制,配合當地林業部門分類,以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為主,再開發出更多有助于林農與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產品,盡力迎合林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需求。
林貸業務是一項全新的業務,存在著許多可創新與改善的地方。首先,銀行與政府部門可以彼此合作采取降息或者補貼的方法降低林貸業務的利息費。其次,規范評估機制,降低評估風險,建立并完善林產物的評估標準,減輕林業經營主體與金融部門的心理負擔。再而,金融部門應主動擔當大任,不能僅靠政府的財政補助,自身也需要準備風險準備金,再度降低林木資產變現的風險。
政府需要對已設立的法律法規加大宣傳力度,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可設立如講座、宣講會一類的社會活動;設立網絡、宣傳欄等渠道,普及林貸業務。同時,努力做到市場透明化,公開化,保證業務流程的公平公正,避免評估機構無理收費。林業經營主體也該積極配合,主動出擊,提高意識,去學習并適應該項新的貸款業務。
[1]楊云.林權抵押貸款運行機制及其績效評價研究[J].大科技,2014,(3):228-229.
[2]傅美紅,翁慧芬,葉衛紅等.遂昌縣林權抵押貸款實踐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239-239.D OI:10.3969/j.issn.1007-5739.2011.0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