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玉潔
摘 要:由于中國和美國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中美文化存在很大差異。最直接表現國家間文化的差異就是通過電視劇的形式。通過分析中美兩國電視劇的差異來研究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在今后電視劇制作以及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達到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作用。
關鍵詞:電視劇;差異;中國;美國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5-0110-02
表現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形式有多種多樣的途徑,而電視劇是體現這些途徑的最佳方式之一。電視劇在眾多大眾傳播媒介中脫穎而出,不僅是因為它的畫面和聲音的傳播,它的形態更容易被社會群體接受,而且它兼有娛樂和審美等多種功能,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巧妙地融為一體,取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從而形成了由多種文化融合的文化魅力,在各類電視節目中,電視劇的收視率僅次于新聞類節目,在觀眾的電視消費中有重要的地位。
電視劇的功能和價值是多元的,我們在欣賞電視劇的同時,能夠通過劇中的內容了解時代和歷史、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了解不同制度下人們思想的差異,我們可以通過對中美電視劇的分析,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從我國和美國的熱播電視劇來看,劇中的表現和寓意都與國家的價值觀以及現實密不可分:我國的電視劇傾向于借助社會大環境中的個人命運來展現國家的發展,側重的是對家庭、親情等倫理道德的體現;而美國的電視劇則側重于典型的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對自由、自主、自立、自信的美國精神的兩種價值觀的展現。將從中美兩國的歷史、制度差異以及兩國對待電視劇的態度和電視劇的內容等方面對中美電視劇中體現出的文化差異進行淺議。
一、歷史的差異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規范和制度,不同的歷史朝代有著不同的歷史事件,這些特點不僅為中國的電視劇提供了原料和素材,也將歷史遺留下的傳統囊括其中。中國目前流行的電視劇題材多為家庭倫理劇、紅色經典劇、古裝劇以及武俠劇等,如《新戀愛時代》《火線三兄弟》《陸貞傳奇》《新笑傲江湖》等,這些類型都和中國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現實背景緊密相關,劇情內容或杜撰或改編,大都脫離不了歷史和現實。
從電視劇所處理的主題和內容上看,美國的電視劇和中國的電視劇有明顯差異。美國可追溯的歷史不過二百余年,但是美國的這二百年發展,卻使其成為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僅僅在其電視劇的發展歷史上,就比中國更加成熟和規范。它的電視劇內容更多地傾向于自由開拓的美國精神,如曾經熱播的西部片。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美國的電視劇如今更加關注于當下,傾向于現實。電視連續劇主要的類型是警匪懸疑劇、都市倫理劇、醫生律師劇以及科幻動作劇,這些類型代表了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中的自由精神、冒險精神和專業精神。例如《越獄》《絕望主婦》《實習醫生格蕾》以及《吸血鬼日記》等。
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的差異,中國與美國所形成的文化基礎、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也截然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規矩文化,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還受到等級觀念的制約。換句話說就是主張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美國人則更注重個人的權益,追求人人平等,主要是因為美國的文化承襲的是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自由、平等、開拓、冒險的精神在他們的文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思維方式方面,中國人偏向的是綜合性思維,采用從整體到部分的思維方式,如表達順序時,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國家-省-市-區-街-號;表達時間是按年-月-日的順序。美國人則偏好的是分析性思維,在表達上采用從部分到整體的思維方式,在表達空間順序時與中國正好相反。還有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由于兩國長年累月形成的不同歷史文化積淀造成的,而這些在電視劇中有著更加明確的體現。
二、制度的差異
眾所周知,中美兩國的社會意識形態截然不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經濟基礎造就了不同的上層建筑,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
我國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文化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下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治性,這也使得我們的電視劇在一段時期內成為政治的宣傳工具,制作和播出符合社會發展主旋律的電視劇。例如《長征》《五湖四海》《闖關東》等,但是這些劇作貼近現實,不乏有許多經典佳作。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電視劇有了飛快發展,受到改革開放的影響,電視劇的形式也受到了國際外來文化的影響,在內容上有了極大的改變,不再只是對名著改編、英雄人物的描述和簡單的記錄,它開始了對時代生活的刻畫。但是,電視劇的內容一方面受到國家政權的引導,同時又受到市場經濟、消費文化的強力沖擊,成為當代中國媒介在各種權力角逐中演變歷程的縮影,它不僅反映了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分化和沖突,同時也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時代風尚、價值觀念、文化潮流產生著復雜和深刻的影響[1]。這使得我國的電視劇市場有盲點,例如當代的某個時期題材幾乎沒人樂意去碰,反而“轉戰”古代和抗戰時期。
而且我國對于電視劇的制作與播出有一個專門的審查機構,我們俗稱的“剪刀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簡稱廣電總局。中國由于有廣電總局的節目審查,有大量的節目內容限制,除了我們熟知的不能違反現行體制的內容外,現在還有越來越多的禁忌,色情的、暴力的自然不在話下,比如前段時間廣電總局明令穿越、戲說、宮斗題材都屬于被禁止拍攝的內容。這說明了,如果拿不到拍攝許可證,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拍攝。嚴格的審查制度使我們的電視劇質量參差不齊,有些有深度的電視劇被攔腰截斷,有些膚淺的電視劇因不涉及敏感問題而廣泛制作并播出,造成當今熒屏上天雷不斷,神劇無數。而且經過嚴格的審查之后,有些電視劇在制作時還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審查后潮流也許發生了轉變,使得電視劇與時代脫節。而電視劇為了拼收視率,往往好幾個臺同時播,導致電視熒幕單調統一,觀眾沒有選擇性。
而美國電視劇是基本沒有審查的,只要不是深夜節目,沒有太多暴力、裸露、色情和蠱惑青少年不良行為的內容,都是可以上檔的,雖然電視臺也有充分的內容審查權力,但內容只要在法律框架下允許的即可。
美國是資本主義制度,就是所謂的自由的、開放的、競爭的,這使得美國電視劇的內容多彩多樣,即使是相同類型的電視劇,也會在內容和質量上進行競爭。優勝劣汰在美國電視劇的播出和制作上,是最常見也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因為美國的電視劇是純市場調控的。因此,觀眾永遠不知道電視劇會在什么時候結束,也許因為觀眾喜愛,收視率高,連續八季、十來季都播不完,如《老友記》《絕望的主婦》等。曾經播出了十年的《老友記》,大結局竟然引起了全美國集體的傷感。而有的電視劇也許由于收視率差,播了三五集就不再見蹤影了。
美國的電視劇雖然劇情內容涉及多個方面,但是,它也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有嚴格的等級劃分,美國的電視劇分為七級,通常情況下為四級。
(1)TV-G(suitable for all audiences)適合所有人群觀看。
(2)TV-PG(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兒童需要父母指導進行觀看。
(3)TV-14(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for children under14)14歲以下兒童需要父母指導進行觀看。
(4)TV-MA(suitable for mature audiences)僅適合17歲以上成年人觀看,1998年10月以前使用TV-M標志。
分級的信息會在節目開始時顯示在屏幕上,通常是左上方,時間是15秒,如果節目時間長于1小時,那么在以后開始的每小時都要顯示分級信息。
中美兩國在制度上存在的差異也是由國家的國情決定的,跟歷史的傳承與時代的發展相呼應。不同的審查制度也使電視劇的質量產生差異,中國的電視劇是為了滿足所有受眾,從而在劇情方面略顯庸俗,而美國的電視劇針對性強,因此劇情稍加成熟。我國的電視劇行業也正在往分級制度靠近,但由于長期形成的收視習慣,還需要一段時間磨合。
三、態度的差異
中國的電視劇在制作上往往投入不少,但是分配比例不均,使得據稱是大投入、大制作的電視劇的質量也就爾爾,很難見到一部高質量的電視劇。首先,一部電視劇的靈魂就在于劇本。在劇本的寫作上,創新能力偏低,多以改編小說或者翻拍為主,例如一部《西游記》,翻拍了多種多樣的版本,前傳后傳外傳不計其數;海巖、嚴歌苓、六六等都是著名的作家、編劇家,他們更加被人知曉也是因為他們的著作拍成了電視劇,優秀的小說為電視劇的創作提供不小的助力。再者,演員的成本占據大比例,現在有些名氣的演員的片酬,每集動輒就是幾十萬上百萬,使得一些電視劇為了讓他們演而在別的地方降低標準。而且,中國的電視劇是整部制作出來后出售,無論質量如何,只要有人買了,制作方的心也就一塊石頭落地了。
美國對待電視劇的態度十分嚴謹,有時候一集電視劇的成本在中國可以拍攝不止一整部電視劇,甚至相當于一部電影的成本。當然,這一方面是由于美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也由于其純商業化的運作刺激了制作成本的不斷攀升。為了保證收視率,在編劇、陣容以及布景等方面都是大手筆投入,毫不吝惜,且一旦片子得到認可,收益也是相當可觀的,這使得美國的電視劇在制作上一般都有較高的技術水平。
在對待電視劇態度上,體現了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異。中國的電視劇制作立足于當前,只要滿足當下的利益需求,電視劇中有當紅的明星、熱點的噱頭,不管觀眾能否接受,只要投資商認可,并能賣出去即可,而美國的電視劇看得比較長遠,要保證每一集的收視率,既要滿足觀眾的要求,還要滿足投資商的要求,只有擁有較高的收視率才能賺到錢。
四、劇情內容的差異
由于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的差異,中美兩國在電視劇的敘事功能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中國電視劇注重的是故事,美國電視劇注重的是人物。例如《金婚》就是講述佟志和文麗這一對夫妻相識相知相守的五十年婚姻生活史;《漢武大帝》就是講述漢武帝劉徹從出生到去世的幾十年的大事記錄。而在美劇中,往往是固定的幾個人物在每一季結束后留下懸念,在下一季解開答案卻又制造一個新的懸念,引人入勝,例如在《生活大爆炸》中第一季是四個科學怪才和一個新搬來的美女的故事,暗戀Penny已久的Leonard終于獲得了與她約會的機會為劇情的發展留下了懸念,在第二季時繼續講述這一對愛情的糾葛與發展。中國也有類似于美劇這樣的劇情故事,如《康熙微服私訪記》《還珠格格》,都是圍繞著一群人發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故事,但是前后多為獨立的個體,懸念性差些。
我國電視劇大都是通過事件來表現人物,個人在劇中只是在社會大環境下的生活縮影,宣揚個人在國家這個集體中的取舍,表現的是國家、家庭、親情、友情的倫理道德。例如《母親母親》,國秀為了父親嫁給富家少爺當填房飽受折磨,歷經困苦失子喪女的悲痛后,在民族大義面前毅然選擇了革命的道路。
美劇則著重塑造的是每一個人的個性和獨立意識,無論劇情的內容是現代時尚的還是歷史嚴肅的,都以展現人物為主,并把不同的元素融合在劇情結構和人物中,通過人物來表現事件。《緋聞女孩》雖然是通過生活在曼哈頓的貴族青年來展示上層奢華生活以及時尚前沿的一些東西,但該劇各個人物對生活的態度、崇尚個性和自由的行為完全體現了美國社會的特點。
中國的電視劇往往屬于平鋪直敘,以時間為線索,循序漸進地推進故事的發展,除了主線索外,其他的基本上很少交代,有的一帶而過,或者干脆就繞過不講。而在美劇中往往是多條線索平行演繹推進,甚至主線副線不分,大量采用平行、交叉蒙太奇,使每集的情節緊張復雜,同時故事節奏也比較緊湊。
這種差異延伸出來,也是中美之間價值觀差異的表現,我國是先人后己“大家”風范,以集體主義為核心,而美國崇尚的以己及人的自我意識,推崇的是個人主義。這種價值觀的差異在電視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美電視劇的差異與中美文化的差異緊密相關,因為不同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底蘊;因為不同的制度意識,形成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因為不同的理解態度,形成了不同的思維和表達形式。中美兩國的電視劇,也都是建立在本國的國情上,形成的最適合當地人觀看的制作和播出形式。
我們不能單純地去褒贊或批評某一部電視劇,而要帶著謙虛的態度去學習,研究為什么這種形式的電視劇被追捧,而另一種電視劇被淘汰。文化的差異造就了形式的差異,我們要在學習中壯大自己的實力,使中國的電視劇水平逐漸提高。
參考文獻:
[1]尹鴻.意義、生產與消費——當代中國電視劇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現代傳播,2001(4).
[2]龔東剛.中美電視劇熱播類型比較[J].文學界,2011(2).
[3]曲春景.中美電視劇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4]苗棣,等.中美電視藝術比較[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