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峰
摘 要:社區社會組織是社區建設的重要主體之一,是在社區建設中發揮社區治理和社區居民參與的重要載體。盡管隨著政府對社區社會組織的重視,社區社會組織不斷發展,但是社區社會組織依然較少參與社區治理。社區社會組織較少參與社區治理的根源為原子化的社會結構、社區內成員的信仰危機以及壓力型的政治體制。
關鍵詞:社區社會組織;治理;根源
中圖分類號:D63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2-0031-02
隨著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治理理論被引入并廣泛應用于政治學、社會學、行政管理等專業。治理理論是以一種更為靈活的互動模式將各治理主體緊密聯系在一起,多角度、多層面地觀察和思考公共事務問題,從而達到對公共事務的管理以及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需要和增進公共利益。在社區中,社區社會組織在促進社會資本的發展、推動社區的善治以及提高社區的服務質量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較少嚴重制約了社區的發展。以下幾點是社區社會組織較少參與社區治理的根源。
一、原子化的社會結構
社會原子化不是指一般性的社會關系的疏離,而是指在社會重大轉型變遷時期,由于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社會聯結機制——中間組織的解體或失缺而產生的個體孤獨、無序互動狀態和道德解組、人際疏離、社會失范的社會總體性危機[1]。由于不同的國家在歷史、文化方面的差別,原子化的社會結構在不同國家的表現形式上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就中國的社會而言,由于其正處于轉型期,所表現出的原子化社會結構與“單位制”的解體、城鄉二元結構的被打破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
1.“單位制”解體下的社會結構原子化表現。新中國成立時,國家為了有效和快速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在蘇聯的經驗影響下,國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城市內通過“單位制”,建立起一個組織化很高的社會結構。在這種體制下,通過“單位”將人與人之間聯系起來,通過“單位”將人的工作、生活等都聯系起來,通過“單位”,國家對成員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當時的國情下,“單位制”成為中國社會整合的有效方式。但在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單位制”逐漸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而慢慢解體。“單位”不再成為人們工作、養老、名望獲得的主要來源。同時,社會上一些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導致人與人之間缺乏相對的信任感,社區內社會組織雖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但是目前并沒有使社區內形成大范圍信任的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約了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
2.城鄉二元結構被打破的社會結構原子化表現。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鄉村通過人民公社進行社會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鄉村人與人的聯系。且由于國家實行嚴格的城鄉戶籍區分,農村和城市人口社會流動性不強。但是在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的該體制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鄉村社會逐漸衰落,原有的農村生產方式逐漸轉變,尤其是隨著農村聯產承包制的發展,村莊共同體逐漸弱化,當村莊這種生產方式或者社會連接紐帶被打破后,村民之間的聯系與緊密感漸漸弱化,村民成了單個的且孤立的個體。且隨著城市中大量的非公有制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涌現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城鄉戶籍管理不再太嚴格,城鄉二元體制逐漸被打破,這種情況使城鄉之間人口流動性開始空前凸顯,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開始慢慢走入城市。但在進入城市后,由于并不能得到像城市人口同樣的待遇和社會保障,且農村人口由于文化程度較低,素質相對較差,其從事的職業多在較苦較差的環境中,使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之間產生一定的隔閡。由于其職業工資相對較低,而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中房價上漲,很多農民買不起房子,只能通過租房,在這種種情況影響下,進城的農民工走向原子化狀態。在社區中,很多農民工流動性強,同時,由于商品房的買賣也帶來了戶主的相對不固定,給社區的治理增加了相應的難度。以上種種,使社區中人與人之間聯系較少,較為陌生,社區社會組織中流動成員較多,從而導致社區社會組織內在的不穩定性,是導致其較少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伴隨著“單位制”的解體,大量的“單位人員”從單位走出來,同時,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打破,大量的農民涌入城市,且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的便利,社區內成員不固定,流動性比較強。嚴重的是,社區內人員工作的地方不同,工作的聯系性也缺乏,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原子化結構。在社區內發展的社區社會組織,雖因興趣等原因可以使社區內某一部分成員積聚起來,但是內部往往較為松散。這也是社區社會組織較少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原因。
二、社區內成員的信仰危機
原子化的社會結構主要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性不強導致的個體孤獨、人際關系疏離以及社會缺乏一種內在的整合邏輯關系。當社會上人們缺乏一種內在的歸屬感時,急切地尋找一種所謂的“信仰”,該信仰在中國社會中主要指黨組織,因為它能給其帶來心靈的寄托和安慰,給其帶來真正組織的依托。但是,在現實的社區中,黨組織自身存在很多問題,導致人們對黨組織的不信任感。該信仰危機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原子化狀態,同時也導致了社區社會組織難以有效地參與社區治理。黨組織自身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新形勢下社區黨員隊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法發揮出社區黨組織中黨員的作用。概括來說,主要是社區中黨員年齡偏大、來源較雜、社區意識較弱、流動性也較強。社區中黨員年齡偏大,主要指社區黨組織直接管理的社區居民黨員大部分是離退休黨員,參加黨組織活動比較困難。來源較雜,是指社區中的黨員有的來源于單位,有的來源于非公有制企業和民營企業,他們分散在各個單位,因為其各自的原因,社區黨組織往往很難把大家聚在一起。社區意識較弱是指社區內很多在職黨員社區意識比較弱,而單位意識比較強,因為單位給了他們工作、社會保障、人脈以及名望等,而參與社區內的工作往往都是義務性的,什么也得不到。還有一部分黨員雖將組織關系轉進了社區,但是其人事檔案等仍然在原單位,這些黨員與社區黨組織聯系性很弱。流動性較強主要指一些人雖居住在社區,組織關系在社區,但是因為其工作等原因,四處奔走,很難或很少參加社區黨組織會議。還有一部分是年輕的大學生黨員,因為剛畢業,工作、生活都不固定,致使社區黨組織無法準確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再就是一些外來務工黨員,因為工作、家庭等原因他們不愿參與社區黨組織活動。
2.社區黨組織自身服務能力較差。新形勢下,社區黨組織逐漸從管理層面向服務層面轉變,但是,這種轉變遠遠達不到社區居民對于社區黨組織的期待。具體表現在:一是服務對象比較狹窄。目前社區黨組織的服務對象往往是黨員,或者比較貧困的黨員家庭。其他普通家庭很少成為社區黨組織的服務對象。二是服務質量不高。由于社區中黨員年齡都偏大,社區中很多事務其本身不是很了解,或者僅僅局限于某幾項服務內容,而社區居民在養老、醫療、社保、就業、計劃生育等各個方面都比較關心。這樣社區中黨員很難給社區居民存在的問題予以快速和肯定的答復。而一些年輕黨員往往私事比較多,很難靜心去為社區居民服務。甚至還有很多黨員不能真正把社區居民當作社區的主人,稍一問得多或者問得重復往往對社區居民態度不好。三是服務設施不配套。社區黨組織以及成員沒有比較固定的服務場所,也沒有現代化的設備,往往是通過口頭和居民回應,不能及時和有效地為社區居民服務。
三、壓力型的政治體制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通過自上而下的權力運行方式控制社會,從而掌握社會的資源,統一為國家服務。這種壓力型的政治體制,在當時促進了國家的穩定和繁榮,盡管國家在政治體制上不斷改進和完善,但其一些傳統的思維習慣深深地影響著體制內外的人們和社會組織。在社區這樣一個很小的社會單位里,壓力型的政治體制對社區居委會和社區社會組織也有很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表現為居委會在社區社會組織以及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認識上存在著問題。首先,居委會雖是社區基層自治組織,但是在實際中,社區居委會主任的任命、社區的資金、社區工作人員的崗位設置以及其基本工資都是由政府撥付的。由此,居委會工作人員往往將其居委會看作是政府的派出機構或下級機構,而壓力型的政治體制的權力運行模式造成居委會工作人員往往以政府人員自居,將社區社會組織看作是其居委會的下級機構,在其處理社區公共事務中包括對待社區社會組織的問題上,往往處于絕對的領導和控制地位。其次,由于其壓力型的政治體制,造成社區居委會往往以行政化方式處理社區內部事務。雖在處理社區公共事務中如果需要社區民眾和社區社會組織幫忙是以商量式語氣要求社區民眾和社區社會組織,但是在商量的背后往往是命令式的,如果不聽從,那么社區的資源將不會順利地給予社區某些民眾和某些社區社會組織。
第二,表現為社區社會組織對其自身以及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認識上存在著問題。首先,壓力型的政治體制給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以及成員思想上一種傳統的影響,該影響為他們是在社區里成立的,是社區的下級,應當服從社區領導,而且他們認為居委會代表政府,服從居委會也代表響應政府的號召。其次,由于在認識上存在著問題,社區社會組織往往習慣于聽從社區居委會的指令,也依賴于社區居委會,在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中缺乏自主性,其在社區公共事務治理中的主體地位無法體現,其優勢也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最后,壓力型的政治體制還造成社區社會組織在對待社區公共事務的時候,容易產生一種“搭便車”行為的心態即社會成果或者利益的分享,而具體事務卻不愿參與或者在參與時產生“搭便車”行為,如敷衍了事、應付等甚至出現弄虛作假等情況。此種行為,嚴重影響了社區社會組織的獨立性、信譽以及社區的治理。
綜上,原子化的社會結構、社區內成員的信仰危機以及壓力型的政治體制是社區社會組織較少參與社區治理的根源。
參考文獻:
[1]田毅鵬,呂方.社會原子化:理論譜系及其問題表達[J].天津社會科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