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曉環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边@一導向與世界幼教的潮流是完全一致的。眾所周知,幼兒期是游戲期,學齡前的兒童對于模擬成人活動、反映他熟悉的四周生活有著相當濃厚的愛好,這就使得幼兒園角色游戲的產生成為一種必然。而“娃娃家”作為幼兒園角色游戲的一種,是幼兒最喜歡,并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心理需要的一種游戲。它的核心價值在于:(1)可使幼兒獲得安全感和心理慰藉,體驗快樂。(2)能再現生活經驗,創造性地表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3)培養了幼兒的角色意識,發展與角色相關的情感和責任感。(4)發展了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5)豐富了幼兒交往的策略,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6)培養了與同伴合作游戲的能力,體驗合作游戲的快樂。那如何把握《指南》說明中幼兒的學習方式、特點,圍繞“娃娃家”游戲的核心價值,有效地開展游戲活動呢?
一、豐富凸顯“娃娃家”游戲情節的知識經驗
我國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戲。”由此在游戲中讓幼兒獲得知識,對幼兒來說學得安閑;對老師來說也教得自然。但知識經驗的豐富不是讓幼兒被動地接受,而應讓他們能動地反映現實,如果還停留在提幾個簡單的問題,如,“娃娃家的媽媽可以做什么?爸爸該干什么?”讓幼兒來回答,教師來解說,這樣的幫助來積累經驗對他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老師可通過布置任務,如,“明天就是周末了,請小朋友回家看一看、畫一畫、記一記,用相機拍一拍,用攝像機錄一錄你一家人的一天,以及你自己在家發生了什么事情等等,下星期一早上來的時候與大伙說一說、看一看,讓大家一起分享你一家人的快樂。”于是,他們會以自己看得懂的方式記錄了“我家的一天”,在分享交流活動中,當采集的生活畫面呈現在腦海時,再也不會出現:“娃娃家的媽媽在家煮飯。”“爸爸在家玩電腦?!边@樣單一的回答,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記錄發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天的生活都是豐富多彩的。媽媽可以帶著寶寶坐公交車去銀行取錢;爸爸會帶寶寶到小區的草地旁騎自行車;奶奶可以去跳廣場舞;爺爺可以去找人下棋……這種方式正符合了《指南》說明中所倡導的:“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碑斔麄兎e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拓寬了眼界,游戲的開展就能事半功倍了。
二、創設溫馨和諧的“娃娃家”游戲情境
《指南》中的說明指出:要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各項活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的需要,而“娃娃家”的開展,正需要一個溫馨和諧的游戲場景。倘若說,擺幾張桌椅、扔幾個碗筷就想讓幼兒開展豐富的“娃娃家”游戲那是不現實的。因而,我們在雙層閣樓連接處的四周掛上粉色的圍幔當屋檐;在入口處掛上可愛的動物門簾;在床鋪一角落放著毛絨玩具;在靠近閣樓的窗臺上擺上了幾盆玲瓏的盆栽;地板鋪上綠色的泡漠墊;擺上卡通圖案的玩具架;最后用帶有蕾絲花邊格子布套在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來的各種家具上,當幼兒情不自禁地說:“老師,我們的娃娃家太美、太溫暖啦,我們好想進去玩啊?!边@一刻,我們能體會到一個溫馨“家”已經走進幼兒的心田,也深深感受到他們想參與到“娃娃家”游戲的迫切心情。
三、收集多元化的“娃娃家”游戲材料
《指南》中提到:游戲材料和幼兒發展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系,也就是說,材料的種類特點能刺激幼兒的行為方式,而幼兒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對材料的操作方式。因此,在娃娃家投放開放性的游戲材料,讓玩具的使用多元化,也就成了教師的一項專業基本功。為了避免游戲材料一味地以傳統提供(如,提供“仿真品”、半成品、幼兒準備一些材料)為主,在開展“娃娃家”游戲前,我們先將問題拋給幼兒:“娃娃家里可以有哪些角色?他們會用哪些玩具材料?”當孩子確定出“娃娃家”里可以有爸爸、媽媽、寶寶、奶奶、爺爺這些主要角色后,教師可制訂出任務表,讓幼兒根據這些角色去收集2~3樣的玩具材料,并記錄在任務表相應的角色對應欄里,注明簡單的用途及使用范圍,在他們積極收集各個角色的玩具材料過程中,我們還準備了五個貼有爸爸、媽媽、奶奶、爺爺、寶寶角色的玩具箱統一擺放在開放式的游戲材料玩具架上,讓幼兒將收集來的玩具材料按角色歸類擺放。為了讓自己的玩具材料別出心裁、獨一無二、一物多用,幼兒會動員爸爸媽媽絞盡腦汁地去收集與準備。游戲時,當他們將游戲材料玩具架上的玩具一箱一箱地搬到娃娃家里使用時,他們顯得更加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玩具。他們小心翼翼地將相應的角色所要的材料擺放在娃娃家的架子上、桌子上、床鋪上、收納盒里,整齊有序,井井有條。當然,對于幼兒自制、收集來的這些材料也并非都得用上,游戲若干次后,可讓他們統計哪些玩具用得上,哪些東西可以舍棄,將舍棄的玩具另作他用,從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提高幼兒的游戲效率。這樣,教師通過設立開放式的游戲材玩具架,讓幼兒自主地參與到收集、籌備游戲材料的活動中。游戲時,幼兒對于別人收集來的材料倍感驚奇,對于自己收集來的材料一旦派上用場,也倍感驕傲,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娃娃家”游戲中。
四、結合觀察、推進式的“娃娃家”游戲引導
“娃娃家”的幼兒經常會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角色當中,當發現他們迷戀于自己的小天地時,教師可以用簡單的問題或者直接參與游戲的方式適時的引導他們,如,媽媽在廚房不亦樂乎地炒著菜,就可以問:“媽媽,今天家里來客人了,不加點新菜嗎?別整天就吃這幾個菜???”媽媽意識到招待客人的菜色單一,于是拿上錢包、提上購物籃,還不忘帶上幼兒坐上公交車到銀行排隊取錢去了,接著轉到了菜市場買回了一大堆的菜,一路上還不忘了和好朋友打招呼,和銀行的工作人員嘮嗑,和菜市場的商人討價還價,雖然不知道她和他們說了什么,但看到媽媽興高采烈地提著一籃子菜回到家里,不難看出媽媽出去這一趟,心情是倍兒棒。當教師接著問:“客人都等急了,你一個人買這么多菜忙得過來嗎?”于是媽媽又發動了奶奶和寶寶幫忙洗菜,還要求他們將洗好的菜分類放在篩子里,當他們將豐盛菜肴放在娃娃家的餐桌上招待客人時,富有自豪的、成就感的笑容洋溢在稚嫩的臉上……再者,當看到娃娃家的爸爸對著一個籃球滾來滾去不知道所措時,教師也可發問:“爸爸喜歡打籃球嗎,怎么不到籃球場去打呢?”也許娃娃家爸爸會發難:“沒有籃球場啊,怎么打???”這時,教師可以以隊員身份和孩子上網搜索設置籃球場所需的材料,以及打一場比賽所需的隊員人數、相關的規則等,并引導娃娃家爸爸在班級的公告欄里“招兵買馬”招集隊員,而后和隊員一起動手布置,不久一個“籃球俱樂部”就成立了,看著隊員活躍在只是用兩個簡易小呼啦圈粘在走廊兩邊墻上的籃球場上,“娃娃家”的爸爸可得意啦?!處熃Y合《指南》有目的地觀察與引導,不但可以了解幼兒當前的游戲情況,還可以推進娃娃家游戲與其他角色游戲的交流,甚至可能生成新的角色游戲主題。
總而言之,教師無論是開展游戲及一日各項活動,應適時地把握《指南》在實施過程中的原則: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游戲方式和特點,通過豐富幼兒的游戲經驗、為幼兒創設溫馨的“娃娃家”情境,提供開放性、可操作性的游戲材料,適時引導與推進娃娃家游戲與其他角色游戲之間的交往,避免“拔苗助長”式的強化訓練,從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促進幼兒在原有的游戲水平向更高的游戲水平發展。
參考文獻:
趙金美.淺議如何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游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07).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