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 要: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運用情感語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學生情感體驗,讓語文課堂綻放情感教育之花。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用激情語言感染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把握文章情感因素。
關鍵詞:情感教育;語文課堂;情感因素
我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加強情感教育。那么,何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與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強烈需求。這就要求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情感,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下面我就針對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做幾點闡述,僅供大家參考。
一、用激情語言感染學生
教師的語言是開啟知識寶庫的一把鑰匙,是接通老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一座橋梁,是激發學生熱愛語文的有效手段,我們教師的課堂語言是不是清晰準確,是不是簡練生動,是不是有藝術感染力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為教材中每篇課文有著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歡樂、有的悲傷、有的積極、有的消極,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有時像雄兵出發,有時像綿綿春雨,有時如江河奔流。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總是千方百計地運用激情語言感染學生,努力讓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讓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的疲勞,才能讓課堂氛圍活而不亂,趣而不庸,嚴而不死,才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讓學生受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時,我用這樣的語言導課:“孩子們,我們知道,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它不僅是世界聞名的古都,也是一座現代化大都市,北京白天風光非常美麗,可是,你們知道嗎?北京夜景尤其迷人,那么,今天老師就帶領你們去欣賞北京美麗的夜景。”正是這樣的激情語言感染著學生,學生迫不及待地拿起了課本,深情地讀了起來。
二、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我們面對是一些自制力較差的小學生,他們沒有足夠的學習信心和興趣,我們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在微妙、復雜、細膩的情感領域中和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有這樣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發展,當今新課改的重要任務是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把培養學生情感融入教學當中。因此,我們教師的任務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一個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因為,“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與老師親近了,才能相信老師,才愿意學習這個老師所教的科目。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總是態度和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與他們友好相處,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進步。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到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自己就會在情感上親近教師。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主動走入學生中間,與他們一起探討問題,做他們的合作伙伴,與學生共成長。
三、把握文章情感因素
我們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既有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又有鮮明有個性的人物形象,篇篇凝聚著作者的強烈感情,篇篇滲透著深刻哲理,為我們的情感思想參與提供了有利條件,無論是寫景狀物的,還是寫人記事的都體現著濃濃情感。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常常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與文章思想情感結合起來,滲透于各個教學環節之中,去撥動學生幼小的心靈,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思想共鳴,讓整個語文課堂情趣盎然。例如,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時,我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復雜心情和愛國情懷,這樣學生的心靈就走進了詩人的生活時代,與詩人同喜同悲;在學習《晏子使楚》一課時,我引領學生體會晏子遭到不禮貌侵犯后,站在國家利益上維護齊國的尊嚴的情感;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感情:有一種愛令我們心痛,這種愛是父愛,是的,父愛如山!父母的懷抱是我們溫暖的家,有父母的愛,我們是幸福的,文中的這位父親真的讓我們敬佩,今天我們一起去感受父愛的偉大。
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就像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在這個土壤上生根發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鑄造學生美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運用情感語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學生情感體驗,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綻放情感教育之花。
參考文獻:
[1]顧忠英,張嬌燕.唱響生命的旋律:淺談實施生命教育的體會.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
[2]葛麗屏.淺析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1).
[3]李玉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