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動手操作能力促進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知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學生更加覺得好奇、好玩,也更加容易理解,因而學習興趣得到提高。(2)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學生數學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會懂得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方法,也激發了探究意識,因而促進了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呢?
一、組織動手實踐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概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建立某些數學概念時可以組織動手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對于一些數學新概念,缺乏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小學生很難了解,特別是一些定義、公式、定律、規則等。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借助操作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概念的理解中來,進而更好地理解。如,學習周長這一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實際測量幾個圖形物品的周長,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組織動手實踐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應用題,應用題作為一種數學中解決問題最常見的形式,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動手實踐來促進學生有效理解。學生思維還不太成熟,對于很多知識和經驗很難有效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動手實踐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長方體面積知識時,針對計算窗簾面積這一題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回家測量窗子的面積、窗簾的面積,再加上詢問父母等途徑,幫助學生有效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三、組織動手實踐幫助學生構建空間形態
在小學數學幾何教學中,有很多關于空間觀念的知識,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知識,為了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空間形態,深入地學習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引入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等方式,將聽覺、視覺、觸覺等結合起來,形成空間形態。例如,在學習圓錐體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谷堆、漏斗、陀螺、斗笠、鉛筆頭等物品,并將陀螺帶到課堂中進行觀察和測量,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了,也構建了圓錐這一空間形態,因而促進了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韋波富.用建模思想指導小學數學教學[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