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一、引言
在每一次的試卷分析中,都能看到老師們寫到錯別字現象嚴重,在識字教學的課堂上也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如“有”組詞為“朋友”,“化”組詞“畫畫”等,也有不少的學生無法完成新課標規定的識字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部分學生對字的意義不理解,特別是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不能對生字詞進行有意義的加工,同時每節課的識字量也超過了短時記憶的容量,這一切都在信息加工學習論中有所體現。
二、信息加工學習論
信息加工學習論是加涅在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等學習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融合了各家之長。他認為學習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成若干階段,每一階段需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個信息加工階段發生的事件,稱為學習事件。學習事件是學生內部加工的過程,它形成了學習信息加工理論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
在該模式中,外界刺激通過感受器轉變為神經信息到達感覺登記器,之后再進行精細加工,部分信息進入到短時記憶。短時記憶里的信息經過編碼并以編碼形式貯存在長時記憶里,當需要使用時,通過檢索,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信息被提取后有的直接通向反應發生器,有的又回到短時記憶再次進行核實確認,合適的則通向反應發生器,反之,則回到長時。除此以外該模式還融進了人本主義和控制論觀點,注意到期望和執行控制的重要作用。其中執行控制(認知策略)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期望(動機)起著學習定向作用。
三、信息加工論下的語文教學
信息加工論得到了教育同仁的普遍認可,也給教學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持,它的兩本著作《學習條件與教學論》和《教學設計原理》代表了20世紀末科學心理學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最高成就。信息加工學習論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扮演著指導者的角色,不僅要發揮學生的動機還要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而這些思想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都有體現,可以說信息加工論對語文教學也起著指導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去應用這些理論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1.鉆研教材,巧用組塊
人教版語文書的識字課文都遵循了學生短時記憶容量有限的規律,每一課都把對于學生來說無意義的生字組成了有意義的、朗朗上口的兒歌或者詞語。如,一年級上冊識字二的比一比,用一年級學生感興趣的直觀圖片吸引學生注意,生字都藏在詞語和兒歌中。但是在教學中老師卻喜歡在初步感知課文后,就用多媒體呈現生字,帶著拼音讀,去掉拼音讀,讀了幾遍后就開火車來檢查,對于學生來說,這些生字都是無意義的音節,通過不斷的復述來鞏固生字,這樣的學習是機械的、低效的。教師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安排好識字量,引導學生理解生字的含義,幫助學生將生字組成有意義的組塊。
2.方法指導,巧記生字
無論是信息加工論還是新課標都指出教師的角色是引領者、指導者,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嘗試記憶、歸類識字、形象識字、猜謎語、講故事等,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把自己認為好的方法強加給學生?,F在的語文識字教學基本都有分享識字方法這一環節,學生可以把自己識字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從中獲得成就感。
3.積極評價,主動識字
加涅認為學習的每一個動作,如果要完成,都需要反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情況分層教學,并要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的目標,教師的及時反饋,一個微笑、一個點頭,對作業的評價等都是對學生行為的強化,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地、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給予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實現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識字。
4.遷移訓練,活用會用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在加涅的學習論中也注重學生的學習遷移,他認為遷移主要通過訓練來完成,在以讀為主的今天,課堂上訓練似乎越來越少,就算在一些公開課上有讀寫結合的設計,也往往因為時間不夠,而成為擺設,識字教學中的訓練更是少之又少,寫話中就出現了大量的錯別字,或者很多字不會寫。識字教學活動中也應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合理的訓練,換個語境、換個方式,讓學生學以致用。我們作為一線的老師,有機會也有能力去做這一領域的嘗試。
參考文獻: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