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雅芬
摘 要:科學小游戲是一種具有游戲性這一顯著特征的幼兒科學探究學習活動,也是科學啟蒙教育的一種形式。主要闡述科學小游戲中教師有效行為策略的方法,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指導幼兒在科學小游戲中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關鍵詞:科學小游戲;有效行為;策略
教師應是科學小游戲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而“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是教師在科學游戲中的重要職能。
一、有目的地提出問題——激發探索興趣
科學小游戲之前,教師應該以提問的方式間接引導幼兒,提一些有關科學理論知識的問題,來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讓他們積極運用已有的感知經驗去獨立思考,尋找答案。如果提出的問題孩子一時回答不出來,教師也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訴他們,代替孩子的思維,而應啟發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難的時候再幫他們一把。
科學區中發現毛毛(化名)手拿泥工板輕輕地在晃動,板上的陀螺花正在快速地轉動著。我也拿了一塊泥工板和陀螺花,問他:“毛毛,為什么我的陀螺花轉不動呢?”他放下自己的泥工板,說:“我來!”我遞給了他,他拿起泥工板同樣輕輕地轉動,可是這次的陀螺花絲毫不轉動,他抓耳撓腮地說:“怎么回事兒?為什么你的陀螺花不轉呢?”我拿過他的泥工板故意問:“你的泥工板怎么是濕的呀?”他說:“剛才我不小心把水給打翻了。”“我現在來試試陀螺花能不能轉起來。”陀螺花在有水的泥工板上馬上又開始轉動起來了。“我的泥工板和你的泥工板有什么不一樣呢?”毛毛說:“都是藍色的,一樣的呀!”我讓他摸一摸,這時他發現了說:“我的泥工板上有水,你的沒有。”于是我讓他在干的泥工板上和濕的泥工板上再試試,這時他終于發現了:“陀螺花只有在有水的泥工板上才能轉動。”“對了!陀螺花只有在水的幫助下才能轉動起來。”“恩!”毛毛興奮地叫其他小朋友也一起來玩陀螺花了。
今天毛毛在發現轉動的陀螺花游戲時雖然是由于他的調皮(打翻了水),他進去收拾的時候發現陀螺花是轉動的。但也正是他的無意才讓我能有意識地去引導他發現水能幫助陀螺花轉動的秘密。之后我就針對這一現象把原理簡單地跟孩子們說了一下:“水的張力讓質地光滑的陀螺花在接觸到泥工板的瞬間就往一邊漂移過去了。我們輕輕地搖晃陀螺花,陀螺花就很快地旋轉起來。”我們老師就應該做一個有心人,幫助孩子去尋找、去發現生活中的秘密。
二、適時地加以指導——促進探索能力
在科學小游戲中,教師的態度和作用會直接影響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因為教師是幼兒科學小游戲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的組織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環境的創設與材料投放來提高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使幼兒能主動地投入科學游戲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在科學游戲活動中通過直接影響、提問或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對自己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釋、猜想和判斷,支持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通過操作驗證自己的設想,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所以,教師只有發揮好這些作用,適時地給予幼兒鼓勵、支持和幫助,才能增強幼兒動手操作和探究質疑的膽識和自信心,在科學小游戲中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在科學區投放了拆開的手電筒,游戲開始后,就看見奎奎(化名)開始玩了起來,但只是拿起來電池和電筒看看。這時,我走過去先裝了一遍并打開了手電筒,他開心地說:“燈亮了!”他就學著我的方法把電池裝好,剛裝好他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開關,燈亮了,他很開心。這時,我故意把電池裝反,然后說:“咦?為什么這個燈不亮呢?”他馬上拿過去開了開關,發現不亮。這時,子軒(化名)看見了,也加入了裝電池的隊伍,她把另外一個手電筒也裝好了,開關一開,亮了!奎奎看見了,急忙說:“肯定是我的電池和你換了一下!”他讓子軒把電池拿出來換一下,又裝上了,可還是不行,可子軒的又亮了,我說:“看來不是電池的問題哦!子軒,你把你電筒里的電池倒出來看看是怎么裝的?”子軒倒出來后,兩個孩子仔細地看了看,奎奎說:“哦,我知道了,她的紅的都朝上的!”接著,奎奎也學著子軒裝了電池,果然,又亮了。“那為什么剛才那個不亮呢?”他趕緊拆下來看電池,他說:“這兩個連在一起要不一樣才行!”他邊說邊把另一個電池換了一下,再一開開關,燈亮了。我趕緊表揚他:“你真棒!發現了裝電池的秘密!”接著,他又說:“是要紅色和黑色的碰在一起才能亮,一樣的是不亮的!”
這次手電筒的投放,我并沒有在全班孩子面前介紹,而是偷偷地放在了科學區,想觀察這樣的東西能引起哪位孩子的好奇心并能嘗試探索的。而奎奎是第一個發現的,可以看出他是個好奇心強的孩子,對于自己平時接觸少的東西也愿意主動探索,探索欲望也是較強的,不過,他的探索不持久,在他就要放棄的時候,教師及時介入,幫助他一起探索,并故意制造一點“麻煩”,尋求更深層次的探索。
三、概括地總結歸納——鞏固科學知識
在科學小游戲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幼兒總結游戲活動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從別人的做法中得到啟示。
游戲時間,突然夢軒(化名)拿著手里的針筒對我說:“老師我給你打針吧!”然后她就拿著手中的針筒假裝在我手臂上打了一針。我說:“你知道為什么針筒能把藥注射進我們的身體里面嗎?”夢軒想了想說:“因為這個可以把針筒里的藥推進去。”我把夢軒的針筒頭用一個塑料套封住后讓夢軒再次嘗試拉動針筒的助推器,她試了下說拉不動。我說:“為什么現在拉不動了呢?”她搖了搖頭。于是我提示她:“我們生活中的空氣是無處不在的,針筒的口子被堵住了,外面的空氣就進不去了,所以拉不動了。”最后我說:“所以我們打針前必須要把套子拿掉,這樣才能把藥水吸到針管里面,對吧!”
雖然針筒被放在了科學區里,但是一開始夢軒還只是拿著針筒玩打針游戲。于是我便引導幼兒思考針筒的神奇之處。讓她在玩的過程中慢慢發現針筒身上的秘密。在被我問道“為什么現在拉不動了”時,她回答是有困難的,于是我先引導她想想生活中的空氣是無處不在的,最后再進行針筒拉不動的解釋與概括。最后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口子被堵住了,外面的空氣進不去”的結論。看來作為大班的孩子,在教師的幫助下已經有了一定的發現事物內在聯系的能力,最后加上教師的概括總結,幼兒很快就掌握了有關針筒裝藥水必須要有空氣進入才能完成的知識。
在科學小游戲中的組織中,教師有了以上幾個有效行為的策略作為參照,就可能較好地使每一個幼兒在每一次探索活動中都有所發現,有成功的體驗,培養他們樂于探究和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態度和品質。
參考文獻:
吳慧玲,吳偉,韓志耕.游戲教育中一種有效的學生行為控制機制[J].中國電化教育,200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