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正
作業設計是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對于教學的整體性、有效性和人文性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必須精心設計形式多樣、具有童心童趣、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的數學作業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創新意識,才能讓學生“愛做”“樂做”,成為作業的主人,學習的主人。為此,“高質輕負”成為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從枯燥走向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新課程呼喚有趣的數學,學生學習的興趣越濃,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作業設計時,我們應當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的數學作業,盡量把作業中的數學知識編成童話、游戲、故事、謎語等,通過多種渠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枯燥的機械練習,從而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之產生一種內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完成作業。如:在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后,我設計了一道“幫助小羊找門牌號”的游戲性作業。即:小羊接到小豬打來的電話,邀請小羊到它家玩,小豬說:“它家的門牌號是98號。”可小羊到了小豬居住的小區一看,傻了,原來這里的門牌號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們能幫幫小羊找到小豬家嗎?這樣,通過設計一些有童趣味的游戲性作業,把原有枯燥、乏味的計算題融合在生動的故事情節中,提高學生運算的技能和學習的興趣。
二、從封閉走向開放,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開放主要表現在解題策略多樣,問題答案不唯一等方面。開放性作業能夠促使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追求成功的潛在動機。我們要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 、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和求“活”的訓練,讓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大膽創新。如: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面包2元、礦泉水3元、蛋糕4元、飲料5元。小東有15元:(1)都買面包,最多可以買幾個,還剩幾元?(2)都買蛋糕,可以買幾個,還剩幾元?(3)還可以怎樣買,正好把錢用完?通過這樣一題多變的訓練,不僅能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
三、從書面走向實踐,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把數學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常設計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可以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能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完“統計初步認識”這一部分的內容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組合作完成的實踐性作業: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我們要注意用眼衛生,才能有效預防近視。但在我們學校各個年級都有其中一部分同學近視,請你對各年級的學生視力進行調查,了解近視的人數,并對數據進行分類整理,進而制成條形統計圖,并對出現這科情況的原因進行分析。在這種實踐作業中,采用小組合作完成的形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四、從統一走向分層,滿足學生不同需要
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個性差異,將學生分成各種層次,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難度不一樣的作業,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如:在完成“圓的面積”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后,我為不同層次發展的學生設計了三道層次性作業,并以星級獎勵的形式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并勇于挑戰。(1)三星級作業(面向學困生):學校圓形花壇半徑為3米,求它的面積。(2)四星級作業(面向中等生):已知公園里圓形花壇的周長是628米,求它的面積。(3)五星級作業(面向優等生):有一頭牛被主人用長6米的繩子栓在一個長著青草的長方形院子中心的木樁上,這個長方形院子的長是12米,寬是9米,請問這頭牛能吃光所有青草嗎?為什么?它最多能吃到多大面積的青草呢?這樣的分層作業既可以給予不同層次學生的選擇空間,更可以激勵他們敢于挑戰自我,充分 調動他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從而真正實現“不同的人要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讓我們逐步將“作業布置”轉向“作業設計”,在作業內容與形式上大膽改革和創新,走“高質輕負”之路。只有這樣才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個性特點,才可以真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所帶來的無窮樂趣。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