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艷
摘 要:為貫徹主題教育理念與新課改教學思想,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針對幼兒藝術教育,提出了互動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將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擯棄,實現“教師主導,幼兒主體,發展主線”的新型的幼兒與教師互動模式。此種模式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因此,也存在不少問題亟須解決。
關鍵詞:幼兒藝術教育;互動教學;問題
教學活動是師生合作、教學相長的共同成長過程。新課程自實施以來,其創新性的教學理念也得到了推廣與認可,其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改革內容中主張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增加人文性內容,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但無效的或低效的教育活動還有不少,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互動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我們有必要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以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與綜合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一、單一互動型
單一性互動說的是單個教師主體與幼兒之間的教育過程,此過程中教師是教育互動的啟蒙者與主導者,幼兒是被動的參與者。數據統計顯示,此類幼兒教育活動很普遍且比例挺高,尤其是幼兒藝術教育方面,教師對多才多藝、活潑好動、主動積極表現的幼兒很喜愛,表面上看似很和諧的教學模式,但此種單一的互動教學,從長遠看,對良好、平等、民主的教學關系的形成埋下了障礙。如,在中班美術活動課《會變的手》中,剛開始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顏色的彩筆在自己手上涂鴉裝飾,畫出點、線、面等各種形態,幼兒在聽到老師布置任務之后,特別興奮,激情高漲,大家都在發揮想象進行創作,但是在孩子們畫完之后,教師邀請學生展現的時候僅僅是讓幾個學生來表達自己的創作,這嚴重打擊了幼兒的積極性,更不會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與熱愛。
二、機械互動型
機械互動是從主體參與程度來說的,在此教學過程中,幼兒為了配合教師完成教學工作所進行的枯燥無味的機械回答,這種沒有實際功效的表面合作本質上忽視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在音樂游戲活動課《找個朋友》中,游戲規則要求音樂背景中學生圍成一圈,老師讓一個學生拍手并跳著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這時,老師問:“你是某某的好朋友嗎?”幼兒回答:“是。”接著握個手,敬個禮,拜拜!自己留在好朋友的位置代替好朋友,好朋友繼續找朋友,就這樣音樂循環播放,幼兒進行重復找朋友的活動。
三、權威互動型
權威互動中教師注重的是自身的“德、才、學、識”,不注重幼兒的實際教育水平,教師高高在上的指導性教學,學生被動性地服從與接受。如,音樂活動課《老鼠娶親》中,幼兒們總是跟不上老鼠娶親的完整音樂過程。為處理此問題,教師采取了自問自答讓學生隨聲附和的不良現象。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幼兒們完全失去了自我主體性,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要呈現的知識內容。
四、目標缺失互動型
漫無目標的互動教學經常出現在活動課堂與觀摩課中。在幼兒教學中并非教學過程越激烈,教學效果越高,兩者不存在直接的正相關。尤其是只讓學生高興,教師開心引導,但忽視師生互動的、沒有教學目標的教育過程。教學過程中良好的教學氛圍很重要,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但是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只能是無效的教育活動。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教學環境在和諧愉快的同時,還需要具有目的性與指向性。如,觀摩課《洞洞食物大拼盤》中,整個教學活動枯燥乏味,教師重教案內容是否上完,輕活動過程,每個環節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教師隨機教育意識和能力薄弱,對突發現象難以應付,陷入“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
五、“露水”互動型
這種互動式是從師幼交往的頻率的角度來考慮的,此種教學模式與學生多、教師少的現實教學環境密切相關。隨著幼兒數量的增加與教師輪班制推廣,教師少、學生多的現實矛盾愈發激烈,這導致教師不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狀況,學生也不能對教師形成深刻了解,更不會產生良師益友的情感,僅僅是停留在交往的淺層面,就像蜻蜓點水一般。如,中班美術活動課《大馬路》,課堂要求學生挖掘自己的記憶與想象并用筆畫出大馬路的樣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去更好地回憶并表現出馬路的樣子,但學生數量多、教師少的現實問題,使教師不能幫助所有哪怕大部分學生來想象思考。自然,教學活動中教師也不會幫助學生提取有效信息來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徐文萍.課堂師生互動存在地位問題及對策[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02).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