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宏恒

教學中繁瑣的內容分析、無休無止的題海戰術,使教師成了解題的“操作工”,學生成為做題的“機器人”、知識的奴隸。語文教學必須進一步改革,方向之一便是從封閉走向開放,這是時代的需求,也是兒童心靈的呼喚。
一、做一個有開放思想的語文教師
1.不要讓壓力趕走幸福
我接觸過許多優秀的語文教師,他們所上的語文課有趣、有效。他們的語文教學方式得到了學校領導的肯定、家長的認可和學生的喜愛。但他們中的有些人卻告訴我:“只要有機會,就想放棄語文教學。”那些想法令我震撼,也引起我的思考。他們感到累的不僅僅是工作強度,更主要的是考試壓力,是平行班之間的差距,有時差距僅僅在零點幾分而已。
其實,平行班之間1~3分的差距,完全是正常的。教師要有為學生的語言奠基的開發理念,只要我們的學生學得輕松、有趣、有效,暫時的落后無關緊要,語文教師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是優秀的。”語文教師們,不要讓“壓力”趕走幸福。幸福的時候,要對自己說,“要記住這一刻”,幸福就會長久地伴隨著我們語文教學的全過程。
2.規劃自己的教育人生
我認為做一個有開發思想的語文教師,要有夢想,更要有對教育人生的整體規劃。有句話說得好,“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寬;夢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
我們要規劃好自己的教育人生:從適應工作到勝任工作再到創出工作的特色。
我們規劃好了,學生就會一步一步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上善若水,那我們和學生的收獲就會是渾然天成。
二、基于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的主人
當下,我們評判一堂課優劣的關鍵不是看教師的語言多么出彩,教學設計多么嚴密,教師的形象多么光輝,而是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在每一堂語文課里,是否習得發展語言的能力。所以教師的眼中、心中要有學生。
1.扎扎實實分層讀,減少繁瑣分析
我們知道,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但我們的老師往往好心辦壞事,講得多,問得多,課文不分析,心里就不踏實,40分鐘時間,一半以上時間在喋喋不休地講、問,尤其是對一讀就能懂的課文,教師也要做微言大義的分析。
我們“以讀為本”來設計教學流程。
在以上的教學流程中,讀有五個層次:第一到三個層次,把課文讀通。教師完全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只對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有困難的地方予以點撥引導,成塊的時間則讓學生靜靜地、切切實實地讀書,在讀中學會生字新詞的讀音,在讀中初步理解新詞的意思,在讀中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第四個層次:把課文讀懂。在這一環節,教師把講解、提問的時間壓縮到適當的、最低的限度,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師生的共讀與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表達形式、感受作者等情懷整體的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把重點語段的品讀與課文的整體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后一個層次:把課文讀熟。讓“讀”“背”在語文教學中返璞歸真,讓“講個不休”淡出課堂。這樣,課文規范的語言模塊就能整體儲藏到學生的頭腦,經典的語段就能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積累語言,便能引發他們一生對文化的向往。
2.勤練筆,加強語言實踐活動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課堂常常有寫閱讀批注的教學環節,教師耐心地一點一滴指導著,可以讓學生對一句話的理解,也可以是對一個詞語的理解,甚至可以是就一個字包含的感情展開想象。
作文教學也是小學中高年級的重點,我覺得可以通過讓學生評論他人的作文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一般情況,學生作文上交后,老師都要一篇一篇寫評語。我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發下去,很多學生草草看一眼就收起來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怎樣讓學生通過評改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呢?我想到了網絡上的論壇:網友發個帖子,天底下誰都可以跟帖評論,很是熱鬧。我把“跟帖字”搬到了教室,開展了“評論家等級”賽:不同的積分代表不同的等級,由新手到專業評論家設置若干等級,學生通過發帖獲得積分。
書是讀出來的,文章是寫出來的,多讀書、多寫作,簡簡單單地學語文,這才是語文學習的永恒魅力。
三、走出課本,走出課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它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有效溝通,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我們的語文學習不再是在封閉的教室里面對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一疊練習本,而是在不同的精心設計的體驗中心,甚至是在社區、在公園、在廣場。
我想只要我們廣大教師在小學語文開放教學的道路上走下去,只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那我們和學生必定能享受語文,體驗幸福。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