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霞 王正東
摘要:本文從德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觀念、國家及各州的法律法規、職業分析、招生制度、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教師本身的知識結構及教學能力等方面分析德國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動力的來源,探討我國職業教育需要進一步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辦法。
關鍵詞:德國職業教育;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動力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4-0060-03
收稿日期:2015-03-07
作者簡介:蔡霞 (1977-),女, 廣東省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校講師,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碩士,數控銑工高級技師,高級鉗工。研究方向:生產過程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職業教育。 (廣東 佛山/528237)
王正東(1979-),男,廣東省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校講師,工學學士,數控車工高級技師,數控銑工技師,高級鉗工。研究方向:機械制造工藝教育、職業教育。 (廣東 佛山/528237)我國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不高,盡管很多教師想了不同的辦法,但學生依然“不領情”。然而,德國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也是從普通中學分流出來的,可絕大部分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情況要比我們的學生學習狀態好很多,這不禁讓人疑問,這是為什么?我們怎樣也能讓我們的學生有很好的學習積極性呢?為此,需要研究德國的職業教育情況并反思我們的做法,考慮在今后的職業教育中如何實施我們的職業教育,讓學生學有所得,讓老師教有所成,讓社會用有好評。
首先,在德國的社會中,人們從思想上非常認可和尊重職業教育行業,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是與普通教育是平等的,甚至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要高于普通中學教育。對職業學校學生與普通中學的學生的看待上只有適合不適合之分,沒有行不行之別。這種思想意識形態決定了,那些讀職業學校的學生比普通中學的學生沒有有什么差別,使得學生在心理上沒有自卑感,學生很樂意接受自己選擇的職業,進而接受職業教育。而我國的職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被社會認可的,絕大部分家長和學生選擇了職業學校都是無奈的辦法,而且,自從他們進了職業學校,就在很大程度上被打上了學習差,能力差的烙印。有些受過職業教育的學生和沒有受過職業教育的學生未來從事的工作可以從事同樣的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失去了學習動力。
其次,在德國,不但聯邦政府對職業教育給予極大的法律保障,各個聯邦州也有相關法律確保職業教育順利進行。不僅如此,德國的行業協會也直接參與職業教育活動,這些協會制定職業教育的教育規則;還有德國的聯邦職業教育所也在職業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該機構根據《職業教育法》起草各行業的職業教育條例,職業教育的專業(教育職業)進行精細、更新和調整,研究技術進步對職業教育的影響,為相關部門提供咨詢,不斷開發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等。這些完善而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保證了職業教育必須按照既定的規定進行,職業學校學生可以很放心地接受職業教育,而且學生本身的思想就很認可這種教育,同時,學生也很清楚,他們的職業是在既定的規定前提下是自己的選擇,他們必須努力學習自己選擇的這一技之長,否則將來是沒法就業的。所以,這種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給了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在我國,職業教育起步相對晚一些,在很多政策法規上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從政策上對學生的職業進行規范,職業能力標準化,讓學生學到實實在在的能力。
第三,德國的職業分析使得學生很早就開始考慮自己適合做什么,學什么。德國的職業教育大約從五年級就開始了,我們經常看到有十多歲的小學生總是在職業學校學習一到兩周,這些學生是來通過參觀、了解或者簡單地操作體驗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如果問到他們對自己這幾周的學習有什么體會時,也有不同的答案,有的學生覺得他看到的這些很好,自己很感興趣,而有的同學表現出不太感興趣的狀況,也有些學生沒有太多感受。從這些回答可以看出,此時,學生就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一旦學生自己選擇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他的學習動力自然就會很足。如果說這個動力是來自于學生自己,那么,在學生真正讀職業學校之前,必須有專業職業分析,結合學生自己的興趣,相關單位會給該學生最中肯的意見。職業分析讓學生在自己興趣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選擇和未來的學習目標。學生帶著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來接受職業教育,其學習動力當然很強。而我國的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入學前基本沒有職業分析,學生被動地被普通高中淘汰,又無奈地被職業學校錄取,除了社會對職業教育不認同給予學生心理上的自卑外,更重要的是對自己所選得專業一無所知,對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更是一片迷茫。所以,我們的社會及職業學校要承擔起這個責任,盡快讓學生了解自己,給學生一些職業分析,讓學生對自己的特長及興趣趨向有清楚的認識,明確自己的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
由德國職業教育探索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動力的來源第四,從招生制度來看,德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是由具有國家認可資質的企業進行招生的,企業有自己的師資。企業根據其本身的需求,在全德國范圍內尋求自己需要的人才,然后有企業和學員協商在公司和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以德國R+S GROUP公司為例,該公司每年只招收10名學生,每年8月份在全德國內選學員,根據自己企業的特點,他們招收的學員的物理和數學都要在1到 3分范圍(1分為最高分,6分最低)。招收來的學員首先和企業簽定合同,合同內容包括了學員在企業學習時間、在學校學習時間、詳細的培訓計劃和培訓內容、休息時間、學員培訓階段的生活費等等。企業招生意味著學生很有可能將來就在該企業工作。那么一個學生一旦要是被一個公司錄取了,他就必須努力學習,因為他如果想在畢業后要留在該公司工作,他必須努力表現,努力學習,即便不想留在該公司工作,他也要必須通過畢業考試,才能到其他地方就業;而且在培訓期間,如果3次考試不過的學員,公司有權解除合同。所以,這種招生制度促使學生必須努力學習,才能在培訓公司工作或者畢業后到其他公司工作。而且這種在企業主導下,培養出來的學員,在企業工作中也自然很順利,學員所學的東西就是企業需要的東西。反思我們的職業教育,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操作教學都在學校完成,只有最后時間直接推向企業社會實踐或者頂崗實習,而且就目前為止,很多情況下,企業的工作和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都有很大差別。經常聽企業抱怨我們的中職畢業的學生至多算是學徒工,必須進行企業二次培訓才能勝任該企業的工作。這說明職業學校的學生所學的內容和企業的需求有很大的差異。盡管我們近些年有了“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等一些與企業有聯系的教學模式推出,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學生單純在學校接受職業教育的現狀,但相比之下,企業的參與度遠遠不夠,特別是企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參與是非常缺乏的。所以,學生在學習面前看不到未來,不清楚自己將來到底做什么,學習動力當然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學生沒有學習的動力。固然我們有自己的國情,我們的學生相比德國的學生要多很多,但是我們必須盡快改變我們職業教育現狀。企業不能只使用人才,而應該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考慮,從各個層面提高企業與職業學校的合作,要想盡一切辦法,讓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的教學中,與職業學校教師一道研究職業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同時,也要讓職業學校教師參與企業中去,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知道企業的運作,甚至參與企業實際生產。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有自己想用的技能型人才,而職業學校的學生的學習狀況一定能在某種程度上有新的狀態。
第五,德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從本質上改變了學生學習的狀態,從被動的聽老師講課轉變為主動學習。一方面,德國的教學活動不是學校單方面制定出來的,而是由包括國家聯邦職教所匯集五個機構(聯邦政府、聯邦州、學術界、工會及雇主)一起商討職業教育涉及的內容。其中,聯邦政府提供法律法規依據,聯邦州是由各個州職業學校的教師組成,他們主要討論各自州的教學情況,雇主是有各個公司代表及各個協會成員組成,主要提出公司需要哪些知識和能力、考核方式等,而工會主要提出學員的學習時間休息時間及在各個地方培訓的時間,最后,根據討論結果,才能制定教學大綱。在制定教學大綱時,必須要通過企業的職業情況總結出行動領域,然后再從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具體思路如圖1所示。一個專業的學習領域形成后,就開始進行課程開發,即各個學習領域的內容、項目及學習情境開發。課程開發的思路如圖2所示。從上面的學習領域形成到學習情境設計都很清楚地看出,無論是哪個教學環節都與企業活動息息相關,學習情境設計中是以企業工作任務為藍本進行改編的。而在具體教學實施中,采用的是行動導向課堂教學,在課堂中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到引導作用,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自主地在學習知識,而且這些知識都是企業將來要用到的,所以,學生從內心具有學習的動力。
而在教學模式上,德國的職業教育采用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即學生在企業和學校兩個場所接受職業教育,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企業學習。企業學習中有企業的培訓師進行培訓,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是從做事開始的,在做事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知識,這種教學方法本身學生就容易接受。學生很多情況下不會厭倦,同時,在企業做的事情中,有些不理解的知識,在學校的理論教學中正好能補充。所以,雙元制教學模式及行動導向課堂讓德國的職業類學生學習起來很輕松,不會讓學生總是有聽不懂、學不懂的挫敗感,學生就非常樂意接受職業教育。而在我國的職業教育教學中,所有的內容全部基本上沒有企業的參與,基本上屬于空白。這又一次警示我們,要想搞好職業教育,必須要與企業有聯系,職業教育沒有企業的參與,是沒法走得更遠,閉門造車已經不行,必須聯合企業,開發我們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和模式,打破我們職業教育所采取學科體系的課程設置方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我們的學生一步步建立自信,學會一技之長,到企業也才能有更好的發揮和創造。
第六,德國的師資也值得我們思考。在德國,想當一名教師需要經過嚴格的師資考核。其中,教師必須要具備在企業工作的經驗,而且需要定期到企業去學習,甚至參與企業的技術開發。而在企業的培訓師不但經過嚴格的師資考核,而且其本身就是在企業工作的員工,對企業的運作過程、技術核心比較清楚,在企業技術更新時,培訓師也能第一時間掌握企業情況。這種師資決定了職業學校的學生接受的是企業需要的知識,而且,教師講解的內容不是學科體系的理論知識,而是從使用的角度開始講解,這種先做再學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容易接受,學生不會覺得不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學生積極努力地學習知識。而我國的職業教育教師很多是大學畢業就任教的。大學所學的知識本身就是學科體系構架下的理論知識,來到職業學校自然教授的就是純粹的理論知識會多一些,而學生的基礎有限,很多時候聽不懂老師講授的內容,學生也就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經驗決定了教師講授的內容是否能被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德國的職業教育從理念上得到了全民的認可;從國家層面到各個州在法律和法規上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在學生選擇職業時,相關機構給于學生職業分析,讓學生最大程度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在招生制度中由企業主導選擇適合自己企業并且學生對該職業感興趣的人才;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從本質上改變了學生學習的狀態,學生從被動的聽老師講課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教學方法讓學生具有學習積極性。這些因素都是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動力的來源。我們的職業教育也急需要從思想觀念上改變;在法律法規上需要進一步完善,為職業教育順利進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學生選擇職業時,為學生提供最大幫助和職業分析,讓學生對自己的興趣和未來有清晰的認識,選擇屬于自己的職業;在職業教育教學中要加大企業的參與力度,讓老師參與企業生產中,同時也讓企業參與到學校的教育中;在教育教學中,要指定更適合學生及企業需要的教學內容和方案;同時,也要大力加強教師培訓,特別是教師教學能力及企業需要的技能操作能力的培訓。
參考文獻:
[1]陳永芳,顏明忠.德國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11):53-56.
[2]姜大源,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1):47-57.
[3]王方玉.德國“雙元制”職業培訓研究[J].職教論壇,2011(18): 90-92.
[4]邢媛.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企業參與培訓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05.
[5]劉玉東.德國職業教育與中國職業教育特點比較[J].海外職業教育,2010(4):168-169.
[6]高育奇.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7(7):58-59.
[7]潘慶玉.德國職業教育及教學模式的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09(10):127-128.
[8]趙志群,王煒波.德國職業教育設計導向的教育總想研究[J].海外職教,2006,11(11):62-64.
[9]謝莉花.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中的專業教學論及對我國的啟示——以德國馬格德堡大學電氣技術專業方向為例[D].東南大學,2008.
[10]李軍.對德國職業教育的認識和體會[J].教育與職業,2011(7):161-162.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