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問卷調查發現,中職生普遍不喜歡專業理論課教學,其主要原因除了專業理論課教學專業性強、內容偏難外,更多是因為專業理論課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沉悶、教學觀念落后,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激不起學習興趣,提不起學習勁頭。針對這種情況,本文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意境、激趣、樂學”的教學策略與技巧,以期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職生;專業理論課教學;意境;激趣;樂學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4-0085-02
收稿日期:2015-02-27
作者簡介:龍衛平(1970-),男,中山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學高級教師,廣東省中學特級教師,副校長,本科,機械工程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德育管理,教學管理、教育教學策略等。(廣東 中山/528478)專業理論課是以專業理論知識為主,為專業技能學習打基礎的理論性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課程之一。目前,專業理論課教師,尤其是年青的專業理論課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技巧上普遍存在著一些不足,即他們仍采用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這些硬塞強灌,沒有趣味、沒有啟發、沒有激勵的方法,其課堂氛圍以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理論課到底怎樣教呢?理論教學到底如何開展?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和實踐,特別是多年的理論教學研究,取得了不錯效果,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談談中職專業理論課教學。
一、 意境
創設良好的教學意境,是好的課堂導入和氛圍營造的關鍵。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開始創設良好的教學意境,等于成功了一半。作為一名有經驗的教師,上課時一定要利用好課堂教學前5分鐘,因為上課鈴聲剛停,教師一進教室學生眼光本能地投向教師,這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形態、一句話,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課前最投入的5分鐘,導入與這堂課相關的、新鮮而有趣的教學意境,把學生注意力吸引過來,牢牢抓住學生的心,促使學生快速地參與到“教”與“學”的氛圍中來。
例如,筆者講“矯正方法”時,這節課以介紹變形的金屬板材的矯正方法。對這一節內容筆者是進行如下導入:“我們前面學過了材料受力會變形,而有些變形是不能自我恢復的,問學生‘有沒有辦法恢復那些不恢復的變形,有學生說‘有;我又問‘怎么恢復,學生回答‘矯正;我又說‘怎么矯正,所有的學生沉默了,我抓住時機在黑板上板書了‘矯正方法” 。接下來,筆者準備了一些變形不同的薄板給他們觀察與分析,結果發現有的中間凸起、有的周邊凸起,有的中間凹陷、有的周邊凹陷、有的不規則翹曲、有的輕微扭曲、有的因氣割后收縮變形等等,這些變形薄板能矯正好嗎?怎么矯正呢?經過自己精心的設計,學生很容易進入特定的教學意境,這堂課不但進行順利,而且教學效果好。
二、 激趣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設趣,激趣,是高質量課堂教學的法寶,也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說教式,教師單純講學生被動聽,整個過程教師教而不啟,學生學而不思,教與學嚴重脫節,課堂沉悶、枯燥、乏味。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基礎較差,學習態度和習慣不好的中職生來說,更加糟糕,更易造成課堂上學生無精打采,學習疲勞,導致學生不聽課、或講話、或睡覺。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多年專業教學經歷的專業教師來說,筆者有深刻的體會。筆者最大的體會是改變傳統死板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些有趣的懸念、一些來自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或生產案例、一些由理論知識演化過來的有趣東西,并把這些貫穿于教學內容中去,不斷持續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他們思考性學習,激勵他們探究性學習,保證學習不枯燥乏味。
例如,筆者講“彎曲零件毛坯長度計算”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懸念:假如你現在在某廠擔任技術員,老板要你用直徑為6mm的銅管彎曲成一個內徑為100mm的圓環,請問你應該取多長的銅管?如果你計算不準,毛坯取短了就出廢品,毛坯取長了,不但出次品,還浪費材料,這樣肯定影響工廠利潤,老板要么對你扣獎金,要么讓你走人(抄魷魚)。現在有3個答案:A是100π,B是(100+6)π,C是(100+12)π,你選哪個?
當時有的學生說A,有的學生說B,有的學生說C,到底誰對誰錯呢?全班一下子興奮起來,都集中精力聽筆者講解,期待解開謎底,這堂課非常成功。又例如,筆者在《液壓技術》教學中,列舉了生產實例“千斤頂”,并提出了“為什么叫‘千斤頂而不叫‘百斤頂的趣味問題”?筆者還提出了“在液壓油缸或通道里放入一個乒乓球,加壓后,乒乓球會癟嗎?”“放入一個雞蛋,雞蛋會破嗎?”等有趣問題。這些來自生產或生活上有趣問題或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果。
三、 樂學
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快樂地學習,是課堂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師教學的最高境界。一堂課或一門課,我們通過一些工作和方法能確保學生在整個45分鐘里肯聽課,愿意學,但僅僅肯聽課、愿意學了還不夠,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是主動自覺愉快地學即樂學。就像小孩吃飯一樣,剛開始小孩要大人喂著吃,接著大人哄著孩子被動地自己吃,再到孩子在大人要求下自己能吃,僅僅到了能吃還不夠,必須達到小孩子想吃并高興地吃。那么,怎樣才使學生樂學呢?作為中職教師一定要了解中職生的所思所想所要,了解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其實每個中職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好表現、好挑戰,都希望能把自己的發現展示給同學和教師,渴望得到教師和同學認可。
例如,筆者在講《機械基礎》的“傳動機構”時,設計了一系列巧妙問題給他們,比如公共汽車的車門為什么司機一按開關就可以自動開啟和關閉呢?家用搖頭電風扇為什么可以在0°~180°范圍內來回搖頭呢?舞廳里的旋轉彩燈為什么可以上下左右前后任意方向旋轉呢?無鏈自行車為什么可以行走呢?它們到底是什么機構?是怎樣運轉呢?等等,這些有趣的問題激發了他們探究,同時,學生每一個發現與回答都能及時得到教師的表揚和肯定,這樣學生從不想學、到被動學、到能學、到愿意學、想學、樂學。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