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平 方文利
摘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的責任,語文教學作為我們的母語教學,更應該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扮演詮釋、引導的重要角色。本文從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義、融合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常態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引起大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與支持。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4-0075-03
收稿日期:2015-03-01
作者簡介:王文平(1968-),男,云浮市中等專業學校副校長。研究方向:中職教育管理與中職語文教學。(廣東 云浮/527300)
方文利(1968-),女,云浮市中等專業學校教師。研究方向:中職教育管理與中職語文教學。(廣東 云浮/527300)語文,作為炎黃子孫的母語,更作為文藝傳播的載體之一,承擔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成果的重任,是不可或缺的,更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一直以來,語文教學因其與應試教育緊密掛鉤而被功利化、世俗化,失去了學語文明事理、辨是非、懂歷史、學做人等目的,導致語文教學越來越背離其宗旨,不斷被人詬病。
筆者認為,職業學校應該結合學校及學生的實際,開設開足語文課,讓語文教學回歸本義,讓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傳承,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一、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義
語文教學在職業學校一般是作為公共課程設置,也就是說專業課程排完了,才排公共課程。可想而知,語文在職業學校的地位了,而處在這樣尷尬地位的語文教學,能夠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呢?
那么,是不是只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命運才如此呢?當然不是。2014年11月,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就公開表示,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語文教學的路子走歪了,不只是學生不喜歡學習語文,而且通過十幾年的學習,他們的語文素養是越來越差了。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已經支離破碎,而且碎了一地,很難拼接形成學生聽說讀寫一生有用的語文能力。
王旭明社長的看法,其實毫不夸張,相反,他說出了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心里話。為什么這樣的現象會存在呢?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有一位家長給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做了一個測試,讓孩子以喜好程度對所學科目進行排序,孩子給出的排序是:體育、美術、音樂、寫字、科學、英語、語文和數學。被公認為主科的語數外整整齊齊地被排在了其他學科的后面,而作為母語的語文被排在了最近常常與它同時被提起的英語學科之后。
中小學校的語文教育尚且如此,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就更加不堪回首了。那么語文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效率很低,問題很多,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解決,可以說是一個老大難問題。”
語文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的識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要“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此,若理解上有偏差,教學時就會方向不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
毫無疑問,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應以素質教育為核心,要為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辦出學校特色而作出貢獻,應該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較強的理解、表達、觀察、思維能力,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等方面有特色、有成效。“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語文教學回歸本義,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并通過學習語文課本中的經典篇章、優秀人物及先進事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學生的心理,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二、融傳統文化于語文教學
語文知識涵蓋甚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有的淺顯易懂,有的博大精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朗朗上口,淺顯易懂,村婦皆曉其義,卻叫人一誦銘記,終生難忘;“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廖廖幾筆,一字千金,畫中有畫,令人嘆絕;“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家亡國破,赤子情懷,憂國憂民,情何以堪。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里面人物眾多,情節曲折,但其中每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禮貌禮節卻折射了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道德規范,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發揚光大;《西游記》雖是一部幻想小說,但卻體現了國人遵循傳統、講究倫理、追求真理、從善如流的思想與愿望,讓人回味深思……無論是短小精悍的詩歌,還是情節復雜的小說,都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傳承。
融傳統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這是教書育人的根本方法。很多學校將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習、傳承交由政治老師來開展,雖然這樣做并無不妥,但是,很多學生本來就討厭政治課空洞的說教,一說到政治課就想到教條主義,就算是老師只講傳統文化,也只是就事論事,很難將道理寓于日常的教學中。而語文教學就很好地摒棄了政治課空洞的說教,朗朗上口的詩歌節奏讓人感覺到音樂美、動感美、律動美;曲折復雜的小說情節讓人融入其中,引起共鳴,欲罷不能;形散神聚的散文意境讓人融情于文,浮想聯翩……
孔融七歲時,就會說: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學過了《孔融讓梨》,我們也自然會在心里掂量自己尊老愛幼的品德、做法是否令人滿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簡短的《過零丁洋》,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岳飛、文天祥、史可法及譚嗣同等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情懷,激起我們滿腔的愛國熱忱,難道我們還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難道我們不應該為建設更加繁榮、文明、富強的國家而努力?
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我們所講的優秀傳統文化,很多很多都是在語文書中看到的,在語文課堂中學到的,在不斷的自我反省、自我對照、自我檢查中潛移默化體驗到的,并將之作為踐行自己人生目標的參考,提升個人的修養與品德,學會做人,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民族、人民的人。
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語文的學習寓深刻的道理于淺顯的學習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對照自我,反省自我,從而不自覺地自我引導個人的成長軌跡。這樣,不就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嗎?不就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嗎?不就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嗎?
如何讓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傳承 三、文史互促,常態傳承
其實,語文教學的內容按照“聽說讀寫”四個字的要求進行,就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如漢字的書寫講究縱橫捭闔、情隨字遷、意境深遠,一筆一劃總關情,從而達到字如其人的效果,這不正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嗎?可惜,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達到這種境界了。
許多職校學生由于從來沒有進行過正規書寫訓練,一直都是用圓珠筆、鉛筆寫字,從來沒用過鋼筆,寫字時點橫豎撇捺亂寫亂放,該長不長,該短又不短,隨意性非常大,如果不懂漢字的書寫規則,可以說他們不是在寫字,而是在畫字。至于書法,就只能是極少數極少數人的專利了,許多人一天到晚使用電子產品,常常提筆忘字,更別說漢字書法了。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說:“中國人必須寫好中國字、說好中國話,這是像一杯透明的泉水那樣純粹、透明的真理,還需要別的理由嗎?”
上世紀50年代,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對他的女兒說的話:“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連外國領導人都那么欣賞漢字,我們炎黃子孫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再如,語文課本中的語句、篇章、思想、意境,在理解的時候也是因人、因地、因時而異,一萬個人看《紅樓夢》就會在腦海中出現一萬個賈寶玉、林黛玉形象,因為每一個人物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因人的理解而不同。
讀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的《古史鉤沉論》,里面有段話:“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讀后如醍醐灌頂,給筆者當頭棒喝,猛然警醒。原來,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還承擔著如此重的責任。如果語文教得不好,那就是誤人子弟呀!道理最簡單不過:學生語文學不好,字詞不會讀,不會寫,語句篇章不解其意,如何去讀懂、領會我們的《史記》、《資治通鑒》等最基本的歷史書籍的精髓呀?讀不懂歷史書,就不懂得今天是怎么來的,不知道今天是怎么來的,就不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有可能當敗家子,家是國的縮影,“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唇亡齒寒,家沒了,亡國也就是遲早的事。《國歌》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就是要讓我們時刻警醒,沒有強的國哪有富的家!
因此,吾儕之教學語文,當擔救國之重任。現在的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可能都沒有完整地學習過《史記》、《資治通鑒》等這些書籍。歷史真的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不清楚歷史的時間也越來越久了!“欲亡其國,先斷其史”應該讓我們警醒了,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根,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們應該通過讀史來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傳統,以此來規范、引導我們的一言一行,珍惜我們的現在,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果學生因為語文沒學好而看不懂歷史書籍或者扭曲了歷史實事,從而丟掉了自己的根,喪失了自己的靈魂,那么,語文老師就當是歷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科學甄選合適的經典文本以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之作為語文教材的重要部分,并使之常態化,這是我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之一。《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等蒙學讀本,淺顯易懂,意義深刻,不失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不二選擇。如果能將《論語》、《增文賢文》、《孝經》、《孟子》、《莊子》、《易經》、《詩經》、唐詩、宋詞等交叉學習,相互滲透,在學習中陶冶情操,在學習中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么,學生對文言文就不會感到畏懼、恐怕了。有了文言基礎,自然就能看得懂歷史書籍了。了解了自己民族的悠久歷史,了解了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自然就會對自己的國家、民族油然而生敬意,自然就會為維護國家尊嚴、民族興旺而奮斗。到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會如魯迅一樣,用“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磬暗故園。寄意寒心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來表達自己的赤子情懷。
當然,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學,還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與配合。北京市教委就率先發布了《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意見》指出,小學和初中語文將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如古詩詞、漢字書法、楹聯等內容,通過不同形式豐富學生閱讀經典的渠道。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張世平指出:“歷久彌新是古代經典的特征,因為所有那些流傳下來的都是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價值等觀念的,不符合的就會被漸漸地淡忘。”
讓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傳承,是語文教學的本義。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更有責任與義務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融傳統文化教育于日常的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而了解歷史、了解民族、了解自己,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已任,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尚勸余著.尼赫魯時代中國和印度的關系(1947-1964)[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龔自珍著.龔自珍己亥雜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
[3]徐繼榮主編.二十四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4]秦川主編.四書五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5]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6]西漢司馬遷著.史記[M].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
[7]葉圣陶著.葉圣陶文集[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8]呂叔湘,朱德熙著.語法修辭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9]姜望琪著.語篇語言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0]郭圣林著.現代漢語句式的語篇考察[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11]劉金田著.周恩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
[12]魯迅著.魯迅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13]王旭明.語文教育已經支離破碎[N].中國青年報,2014-11-15.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