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致苑++張宇俊
【摘 要】“矮子步”是贛南采茶戲男性表演的一種程式,是該劇種載歌載舞、歌舞戲渾然一體風格的主要載體。“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三位一體、并駕齊驅的傳統表演元素,被一代代藝人傳承了下來。本文試圖對“矮子步”在戲曲藝術中的運用作些分析與探討,以供人們研究“矮子步”藝術作參考。
【關鍵詞】采茶戲;矮子步;戲曲藝術
中圖分類號:J614.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006-01
程式,是中國戲曲藝術獨有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被斯坦尼稱之為“有規律的自由動作”。贛南采茶戲藝術表現形式,是通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化生活的“矮子步”、“扇子花”、“單水袖”三種傳統表演元素,載歌載舞,歌、舞、戲渾然一體,用肢體語言為戲劇內容和塑造人物服務,被一代代藝人長期實踐,逐漸積累和總結出來的在規范中求自由、在夸張中求神似、在節奏中求靈活、在技巧中求美感的“有規律的自由動作”。本文以“矮子步”舞姿為切入點,試圖對“矮子步”在贛南采茶小戲《釣蟲另》劇中的運用及其傳統創新作些分析探討。
形式為內容服務,程式為人物服務,是戲曲演員塑造舞臺人物必須遵循的創作規律。“矮子步”是贛南采茶戲行當中“正丑”、“反丑”共同運用的一種表演程式。
贛南采茶小戲《釣蟲另》,是傳統劇目“四小金剛”之一。劇中人物“劉二”在追趕“四妹”、“三嫂”,企圖娶“四妹”為第三個小老婆的舞臺表演中,就依據劇本中“唸課子”的文字內容,運用“矮子步”程式,準確成功地塑造了“劉二”的舞臺形象,頗具創造性和藝術特色。
“唸課子”是贛南采茶戲表演藝術中一種與“說快板”相類似的,有節拍、時速、節奏要求,有聲調變化,賓白相間的念白形式。不同的是,表演者在念白過程中,可以選擇能為文字內容、為塑造人物服務的,形象逼真、風趣幽默的形象舞蹈動作,讓念白的內容直接外化,增強藝術感染力,讓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活。
在《釣蟲另》劇中,表現“劉二”上場和上場后“唸課子”的過程中,將“矮子步”運用得恰到好處,惟妙惟肖。
劉二:[幕內“嘿嘿”干咳一聲。在小鑼、小鈸“且臺且臺乙臺臺”的反復擊樂聲中,“劉二”將右手執扇放至右肩,伸長著脖子,撅著屁股,隨著擊樂急促的節奏,走著“中樁矮步”追上。此“矮步”酷似拉牛上坡,便被冠名“拉牛上坡”,揭示了“劉二”追趕“四妹”的急迫心態。“矮步”斜走至舞臺正中時,站定亮相,“唸課子”]
伌(注:我)東一子聊(liào),西一子聊,(“聊”即“玩”)一聊就聊到南山坳。南山坳,風光好,好山好水好花草。可惜我孤孤單單聊得都冇味道,只好在大樹兜下睡懶覺哎呀睡懶覺。
[擊樂過門中,表演者右手握開扇,托之右耳旁,雙眼微瞇,嘴巴作哈欠狀,走“中樁矮步,身子原地慢悠悠轉圈一周,頭隨之得意地微微晃動”。此“矮子步”冠名叫“睡懶覺”。揭示了“劉二”養尊處優、不勞而食、生活懶散、隨心所欲、弱不經風的生活習性]
人物亮相后,接唸:
我剛剛一睡著,忽聽畫眉子叫,一滾就爬起來,急忙往前瞧,哎呀呀,原來是黃四妹,她把三嫂叫哎呀三嫂叫。
[擊樂過門中,表演者雙肩靠前,右手“按扇”,扇口朝前,將左手水袖蓋于扇面上,雙手手腕不停地顫抖,梗頭伸頸,目正視雙手,腳走“矮樁矮步”,突然間急轉身,背向觀眾直線向前行走。停步后轉身面朝觀眾回舞臺正中原位。此“矮步”,稱為“蜻蜓點水”,揭示“劉二”聽見“四妹”叫聲后,垂涎三尺,目不轉睛,急于相見的小流氓丑樣]
人物亮相后,接唸:
提起黃四妹,生得十分妙,瓜子臉,櫻桃口,柳葉眉,黃蜂腰,一對子迷人眼,把我的魂勾掉哎呀魂勾掉。
[擊樂過門中,表演者在舞臺正中走“中樁矮步”,雙臂夾兩肋兩側,微微聳肩,雙手腕在腰斜前向內對稱畫小平圈,身子隨之前后擺動。此“矮子步”稱“烏龜爬沙”。揭示了“劉二”好色的本性及得意忘形的丑惡嘴臉]
人物亮相后,接唸:
三嫂四妹進坑去,兩人提籃打豬草,一路上打打鬧鬧嘻嘻哈哈走掉了,引得我心里卜呀卜子跳,卜呀卜子跳。
[擊樂過門中,表演者含胸走“中樁矮步”,右手握“扇柄”,扇口朝左,于頭前做遮陽狀,身子微微前傾。此“矮步”稱“餓狼尋食”,揭示了“劉二”像餓狼般急于追上“四妹”,達到娶其為小老婆的狼子野心]
贛南的戲曲工作者們,根據“矮子步”傳統元素,創造性地以模擬生活和動物外貌形態特征的肢體動作,準確細膩、層次分明地刻畫了“劉二”貪婪、好色、狂妄、無知的鮮明個性,證明了民族傳統文化中積淀的是精華、傳承的是經典的道理,值得回顧總結。今天,“矮子步”不光在舞臺上走,還走進了普通中小學課堂,走進了社區、企業,走進了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成為了城鄉精神文明建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衷心祝愿頗具贛南民間舞蹈特色和魅力的“矮子步”隨著時代的步伐,越走越堅定,走出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贛州地區文化局,贛州地區戲曲志編輯部合編.贛州地區戲曲志(內部資料)[M].1991.
[2]贛州地區文化局,民舞集成贛南卷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贛南卷)(內部資料)[M].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