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嬌
摘 要:隨著市場轉型的不斷深入,社會空間的自主性逐漸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不斷完善,我國的市民社會已經有了基本雛形,但同時也面臨很多困境,只有成熟健全的市民社會才能有效地協調國家與社會二者的關系。因此,正確認識我國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對于中國社會未來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對我國市民社會的演進分析以及我國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探究,來分析二者間存在的問題,并概括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國家;市民社會;關系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5-0006-02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國市民社會逐漸興起,正確認識我國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對于中國社會未來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一個成熟健全的市民社會完全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強盛,我國市民社會的發展和壯大還正在路上。
一、市民社會的含義
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一詞源自西方,是自古希臘以來西方思想家們長期探討且不斷發展內涵的一個概念。最初的西方并沒有市民社會一詞,社會和國家的含義也并未被嚴格區分。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城邦既指國家,也指整個社會。黑格爾則將市民社會看作是私人利益的體系,認為個人是市民活動的基礎,也重視在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的作用,認為市民社會依附于國家。但是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把市民社會看作是市場經濟中人與人的物質交往關系和由這種往關系所構成的社會生活領域。泰勒定義的市民社會的概念則是:不受國家權力限制的自由的民間社會組織。
目前我國所使用的“市民社會”便是來自西方的Civil Society一詞,但是我國有自己的特殊國情、歷史和文化,我們要聯系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同時借用西方的概念,來實現我國市民社會的本土化。不能單純拿我國的市民社會概念來迎合在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概念。因此,我國的“市民社會”是指一個特定的社會領域,同時也指在社會這個特殊學科領域的活動。
二、在中國的起源
“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本是西方的說法,在我國并不存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以及改革開放的到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正在興起。以下是市民社會在我國出現的幾點原因。
(一)傳統文化影響及社會資本沉淀
古老的中國,擁有上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是市民社會形成的促進因素。中國自古以來都崇尚以德為美,在傳統儒家崇尚道德的影響下,仁愛的思想讓人與人之間尊重信任,整個民族中都充滿著和諧有序的氣息,這些都是促進市民社會的生長和發展的有益因素。即使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人們產生了普遍的理性心態,但儒家的道德觀還是一直存在于人們心底的。另外,社會資本是確保和促進人們之間合作的非正式規范,是市民社會形成的基本因素。儒家認為一個社會缺少了信任是無法長久生存的,更不用談發展與繁榮。所以論語中的信也有利于社會資本的形成,有助于市民社會的形成。
(二)政治體制改革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國政府開始強調在執政過程中的法治,各項政策的完善讓公民可以自由地成立非政治性社會組織,公民的自由權利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黨和國家對于非政治性的社會組織有了明確的認可和接受,也有了相應的法律制度來保護和支持社會組織。隨著政府深入自身體制的改革,政府的各項權力逐步的向民間組織轉移,提高了民間社會組織的地位,進而推動了社會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加快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并且伴隨全球化挑戰的接踵而來,為了更好適應市場使得企業不斷自主創新,并且可能脫離政府組織成為獨立的民間社會組織。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中,企業為了規避風險保護自身利益,各種行業性組織進行合作,甚至全世界市民社會大規模的跨國合作對我國的民間組織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啟發。如今我國許多知名企業都在美國上市,并且兼并國外企業,這都是我國市民社會的發展壯大的體現。
三、我國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一)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建立起來的是一種結構分化程度很低的社會,是一個總體性社會。在當時的中國,國家政治權力滲透到了社會的一切領域,既沒有明確的政治國家觀念,也不存在獨立的私人活動領域的社會經濟生活,我國社會長期處于國家管制之中,中國人的思想活動乃至整個人生觀,都被束縛在政治中。國家與社會高度的一體化,并且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社會生產和生活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將社會生活置于國家管理之下。在城市中,人們都屬于政府單位或者企事業單位,在農村,人們都屬于人民公社,那時的中國,社會和國家是高度重合的。
(二)改革開放至今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政策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這就意味著國家開始釋放自身的權力于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社會擁有比以前更多的自主權和發展的空間,經濟體制的改革是把全能的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放松對社會經濟領域的掌控,這場改革雖是從經濟體制改革入手,但它的影響已遠遠超出其經濟意義,輻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雖然,不能說從改革一開始政府就已明確地將調整國家與社會關系,但許多具體的改革措施卻導致社會結構的重組。在這個過程中,國家通過經濟改革逐漸地使一些權力回歸于社會。
1992年市場經濟確立以后,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的管理模式發生了一些變化,給社會的自主空間大大增加。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社會結構在不知不覺中變遷,市民社會也開始發育壯大起來。雖然真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在轉型時期的中國還尚未完全形成,但它的某些結構性要素、價值觀和原則已經初步顯現。經濟市場化、社會多元化、生活方式非政治化、文化世俗化,社會自主領域擴大,個體主體自由度增大,這些現象表明中國的市民社會正在發育、成長和崛起中,并且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四、當前我國市民社會存在的問題
8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變得復雜且多元化,社會組織的數量大幅增多,但是人們對于國家和社會關系的認識卻并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認為二者之間總是存在一種零和博弈,社會并沒有積極地參與到國家治理之中,二者對立,成熟的“市民社會”并不完全存在于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
據我國民政部門的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54.7萬個,比上年增長9.6%,其中包括社會團體28.9萬個,比上年增長6.6%,民辦非企業單位25.5萬個,比上年增長13.1%,基金會3 549個,比上年增加520個,增長17.2%。近五年來,社會組織的總體數量呈現平穩較快增長的趨勢。但是從橫向比較來看,中國平均4 000人有一個社會組織,而英國平均每100人、美國平均不到200人就擁有一個公民社會組織。可見,中國市民社會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仍存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和總結。目前我國社會組織數量處在快速生長但仍明顯不足的階段,我國市民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仍面臨很多阻礙。
(一)社會組織相關法律法規仍需健全
我國目前雖然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支持和保障社會組織,但是政府并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來指引、管理和規范我國社會組織的活動,市民社會的發展缺少合法性和正規性。政府在市民社會的發展規劃當中并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并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來承認、規范我國市民社會。
(二)社會組織政治性傾向明顯
在我國,譬如一些小城市或者鄉鎮地區,無論城市中的社區還是鄉村行政村中的組織團體,從機構到權能,都有地方基層政權組織的特性,而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公民自治組織。又如工會、婦聯、青聯等自治組織,與國家機關的性質類似,政治功能突出,行政化傾向明顯。這就影響了這些組織的自治功能,即它們本應發揮的相對獨立和自治于國家和政府的性質及功能不明顯,工具性較嚴重。
(三)社會組織缺乏自治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浪潮之下,社會組織將會遇到更多的挑戰和風險,如果沒有一定的自治能力,只靠政府的力量進行管理,那組織的生命力就可能會受到威脅。因此,實行自治機制,來推動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利益和價值的整合,市民社會通過自主自治、自我對話協調機制來保障自身的權益,并且在遇到困難時,通過和平理性的方法去解決。市民社會的自律性、自治性有助于它本身對于問題沖突的協調以及對于社會的穩定的實現。
(四)公民自身問題
市民,作為家庭、社會和國家當中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決定著這個家庭、社會或者國家的發展和命運,只有當市民有著正確的道德觀、健康的人格、平和的內心時,社會才會有良好和諧的秩序。中國市民社會內部結構關系中還比較缺乏彼此間的自由、平等的契約關系,這就更加需要加強社會成員的自我建設,使公民能夠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和一種包容開放的情懷,只有提升公民自身素質、改變舊觀念,才能推進市民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
五、總結
透視我國的市民社會,必須要立足國情,不可以照搬西方標準,一切都要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建設我國現代市民社會的必要條件是去建構一個理性的和參與性的市民社會,不斷擴大社會的自主參與領域,國家縮減活動的范圍,健康發展的市民社會是民主的國家建設的動力和社會基礎,同時對于政治民主化也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張繼亮.淺析中國市民社會[J].學術交流,2005(2).
[2]鄧正來.關于“國家與市民社會”框架的反思與批判[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5).
[3]孫立平.實踐社會學與市場轉型過程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2(5).
[4]胡昊,王棟.推動中國民間組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社會組織,2007(9).
[5]劉家暉.市民社會與現代國家的關系[J].世紀橋,2009(9).
[6]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