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賈衛城 殷有薇
【摘 要】近年來關于大學生的安全事件頻發,除了大學生安全意識不足外,高校的安全教育也還存在許多問題,如重視程度不足、教育形式單調、教育內容單一、學校部門之間缺乏合力等。新時期,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仍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大學生安全教育現狀和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從梳理安全教育內容、全員安全育人、借助新媒體手段三個方面探索新時期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安全教育 措施
2014年3月1日,昆明暴恐案中一名大學生遇難;2014年8月,蘇州、濟南、重慶連續發生三起女大學生失聯案件;2015年元旦,上海外灘“踩踏”事故中復旦女大學生失去寶貴的生命。近年來,有關大學生被詐騙、遭盜竊、參與傳銷、失聯、遇害等新聞頻繁出現在媒體頭條,讓我們感慨當代大學生安全意識薄弱、自救能力不足的同時也對新時期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疑問。目前,校園環境日益開放,安全隱患愈發嚴重;而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還存在重視程度不足、教育形式單調、教育內容單一等問題,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大學生安全教育現狀和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探索新時期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大學生安全教育現狀
1.安全教育重視程度不足,缺乏支持
當前,許多高校的安全工作重點在于事故發生后的處理,在硬件設施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對于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預防安全事件的發生卻缺乏足夠的重視。學年初、學期末,學校各部門往往忙于制訂發生突發事件時的安全預案以及研究事件發生后的處理措施,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的計劃尚顯不足。學校對于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基本還停留在傳達上級文件和報告的層面。
2.安全教育形式單調,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依然以舉辦講座、張貼海報、懸掛橫幅等傳統形式為主,對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當代大學生更熱衷于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渠道獲取信息,對傳統教育形式不感興趣。海報、橫幅等不僅難以發揮警示和提醒作用,還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校內講座往往因內容空洞很難吸引大學生,起到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3. 安全教育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
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均在發生深刻變化,高校改革也正在進一步走向深化。大學生安全的內涵隨之豐富,不僅涉及飲食安全、財產安全、消防安全等傳統安全方面,還包括心理安全、外事安全、信息安全等新型安全觀念。但是,高校并沒有根據大學生安全內涵的變化對安全教育內容進行補充,也沒有對安全教育內容進行系統的梳理。目前,許多高校還沒有能力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
4.高校各部門各自為戰,缺乏合力
高校的學工部、保衛處、后勤處、各院系等部門往往各自為戰:學工部門負責發放安全提示,組織安全講座,完成職責范圍內的任務;保衛部門重點加強校園安全巡查,以保障學生安全;后勤部門通過保證設備設施以及施工的安全性盡力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各院系主要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向學生傳遞“安全第一”的觀念。當學生發生安全事故時,學校各部門才想到相互協作,協商事故處理的措施。在通過安全教育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方面,各部門還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沒有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優勢,無法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二、新時期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是應對校園安全隱患、建設平安校園的有效舉措
在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中,我國多所高校借鑒了西方“社區化”的校園模式,營造了更加自由開放的校園環境,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隨著招生人數的增加,校園規模也不斷擴大,學校跨校區上課愈加頻繁;在學校的后勤服務體系中,學生更直接、更廣泛地和社會接觸,學校在其中的可控性明顯減弱;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薄弱的特點,頻繁進入校園作案,每年9月新生入學季都會成為詐騙、盜竊案件的高發期。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可以通過增強大學生安全意識,有效降低校園規模擴大、校園環境開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利于營造平安和諧的校園環境。
2. 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是增強大學生安全意識、提高大學生自救能力的必然選擇
9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寵愛,成長環境相對安逸,而且他們大多癡迷于網絡和虛擬世界,學習生活之余很少有機會了解社會,這些因素導致了新時期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安全意識淡薄,對社會中存在的邪惡勢力缺乏清醒認識,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學生不僅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外出旅游,也得到了充足的實習實踐的機會,在旅游、實習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因為防范意識不強,盲目相信陌生人而遭到盜竊、詐騙。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安全意識和社會經驗,提高大學生的自救能力,能夠使大學生從容應對校園內外出現的突發事件以及防止社會不法分子的侵害。
3.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內容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高校則是培育高素質大學生的搖籃,肩負著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深化改革輸送人才的重要任務。大學生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除受到教育普遍規律的約束外,還有自身特殊規律。大學生安全教育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面對新時期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安全教育不僅關系著億萬家庭的幸福,更關系著祖國人才戰略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三、新時期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1.以新生入學教育為起點,系統梳理安全教育內容,形成完善的安全教育體系
針對安全內涵的擴展,學校應系統梳理包括財產安全、飲食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外事安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在內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內容,將安全教育以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入大學課堂。此外,學校在進行安全教育時應注意轉變教育方法,豐富教育形式,加強知識灌輸與親身體驗的結合,使同學們提高安全意識的同時能夠熟練掌握求生技能(如熟悉滅火器的使用方法),清楚遇到突發事件時的撤退路線,牢記遇到緊急情況時的報警電話。高校的安全教育應以新生入學教育為起點,以畢業教育為終點,貫穿學校育人的全過程,形成內容充實、形式新穎、貫穿始終的安全教育體系。
2.加強學校各部門之間的合作,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形成全員安全育人的新局面
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幾乎涉及學校的各個部門,滲透在學校教學管理的各個領域。這就要求高校要堅持“齊抓共管,保持長效”的原則,強化各級組織、各個管理層面人員和廣大師生的防范意識。高校應加強學工部、保衛處、后勤處及各院系的協作,制訂統一的安全教育方案和安全事故緊急預案,形成安全教育與安全管理相結合的全校聯動機制。此外,學校應通過政策、資金等充分調動學工干部、任課教師、班主任等在校教職工參與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積極性,形成學生安全教育的合力,使安全教育滲透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形成全員安全育人的新局面。
3.以新媒體為手段,占領思想陣地,營造校園安全文化
高校安全教育離不開校園安全文化的營造,而校園文化的形成則離不開對學生的宣傳引導。只有通過宣傳引導占領思想陣地,才能潛移默化地塑造大學生的安全觀,增強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求生技巧。近年來,新媒體技發展術突飛猛進,飛信、微博、人人網等交流工具方興未艾,微信更是成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愈發普及,新媒體技術在輿論宣傳與思想引領方面的作用讓人們開始感嘆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由于新時期大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癡迷,高校的安全教育宣傳必須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作用,才能營造校園安全文化,做到安全教育入腦入心: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完善網絡安全知識、學習課件、安全提示、視頻點播、安全新聞、互動交流等模塊;通過學校微信平臺向學生推送假期安全提示、校園警示、求生技巧等;通過人人網、微博等網頁媒體舉辦網絡安全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夏強.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實用讀本[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0.
[2]曹嫣然.簡論大學生的安全教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4(5):46-49.
[3]崔常銘,劉偉,劉冠廷. 淺談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3):119-121.
[4]陳貴兵.完善教育渠道增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2012(10):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