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清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高等學校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拓展與應用,還要注重對學生加強人文關懷。本文以人文關懷為主要對象,通過分析其發展歷程及在現代教育管理中的缺失現象,體現人文關懷對現代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具體措施實現人文關懷的教育管理。
【關鍵詞】高校教育管理 人文關懷 特征 措施
管理制度是反映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情況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僅可以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同時也促進了學校教育管理的有序進行。但每個制度的制定都存在著自身的強制性和單一性,而這種制度的缺陷正是現代教育管理制度最大的敵人,它不僅違背了現代教育改革的目標,同時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背道而馳。所以,為了更好地實施高校教育管理,管理制度應在依靠制度約束的前提下,選擇全新的管理道路,以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為出發點,尊重學生的同時,使其自覺遵守學校的管理制度。這種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人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人文關懷”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發展
人文關懷的核心是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思想和主體地位。在我國,孔子最先提出以“仁”為核心,尊重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關懷不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它不僅表現在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尊重,極大地發揮人的主動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多的是注重精神層面的發展,包括人的理想與信念,以及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不斷提高。我國針對實際國情,創造性地提出科學發展觀。對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現狀,科學發展觀要求將人文關懷合理地融入教育管理工作中,使學生在全新的教育管理體制中更好地發展。十七大報告繼續強調人文關懷的重要性,“以人為本”的思想進一步深化。
現在,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模式及教育觀念極為重要。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關懷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自身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思想觀、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尋求全新的教育管理方式,最終實現高等教育的教學目的。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關懷的缺失
(一)學生個性的缺失
在現代高校教育體制下,學校過度地注重學生的整體性與群體性,要求學生時刻服從命令。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了學生的自我價值。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卻使學生在思想方面失去了原有的多樣化。
(二)學生自然性的缺失
我國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大多以教師為主體,過分依賴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缺失,最終降低人文關懷的認知水平。
(三)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高校教育管理體制注重教育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使學生失去了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這種教育管理方法使學生無法清晰地理解人文關懷的真正含義。
(四)學生自由性的缺失
現行的高校教育管理體制要求學生“絕對服從”。這種制度阻礙了學生自身的自由發展,不符合現代教育管理的要求。此外,這種約束性的教育體制使學生缺失了對人文關懷的使命感,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性。
三、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關懷的特征
(一)人文關懷的教育性
人文關懷的教育性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體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人文關懷不僅可以加強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時也促進學校自身管理價值的實現。對學校來說,實現人文關懷的教育價值就是對學生自身價值的尊重,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最終達到學校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人文關懷的人文性
人文關懷的人文性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使學生的個人價值得以提升,正確認識自己,實現自身價值,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的教育管理體制讓學生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人文意識,更多地關注現實生活,關注現實社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實現自我價值并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精神發展。
(三)人文關懷的發展性
伴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的發展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目標。高校教育管理體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文關懷,確立學生在教育管理體制中的根本作用。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學校整體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學生人格與思想的健康發展是學校管理學生最終目標。現代教育管理體制提倡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所以將人文關懷融入現代教育管理體制中勢在必行。這不僅關乎學生的發展,更是高校教育管理體制發展的需要。
(四)人文關懷的個體性
學校與學生是整體與個體的關系,兩者相互獨立也相互依存。所以,對學生個體的人文關懷是學校整體建設的重要保證。學校應該注重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健全學生人格,使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同時尊重學生在學校教育管理體制中的主體作用,達到教育管理的最終目的。
(五)人文關懷的職業性
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高等學校應將學生塑造成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在高校學生就業問題上,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教育逐漸深入人心,高校學生規模逐漸擴大,學校在學生就業問題上就更應加強對學生人性化的就業指導,促進學生就業,彰顯學校人文關懷。
四、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要求高校將人文關懷合理地融入教育管理體制中。眾所周知,傳統的教育管理體制以教師為課堂主體,學生無法體現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已不再適用于現代教育,僅僅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嚴格管理,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對學生的統一管理使學生失去自身獨有的優勢。高等教育應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只注重教學內容的完成。高校應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管理方式,針對不同學生采取適合其更好學習的教育方式,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而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將人文關懷最大限度地融合到高校教育管理體制中是學校實現自身和諧發展的前提,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
五、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關懷的實施措施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提高自身人文素養
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養水平直接關系到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雖然現代教育管理體制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起主導作用。所以,要想加強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關懷,加強教師隊伍的人文素養意識是關鍵。加強教師人文關懷素養應樹立人文關懷意識,堅持人性化原則,并能夠更多地對學生進行精神關懷。同時,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應學會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政治修養及人文修養,將人文意識深入人心。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培訓活動,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優化自身的教學結構,拓展自身的專業知識,進而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為其開展教育工作提供良好途徑。
(二)轉變高校教育形式
高校教育管理方法應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根據現代教育實際情況,學校在教育管理體制方面應做出適當的轉變。及時調整教育管理形式,不僅要重視學生整體思想道德建設,也要抓住對學生個體的獨特教育。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教育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教育管理更加人文化。學校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因材施教,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形式,使學生在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下最大化實現自身全面發展。高校通過教育形式的轉變,逐漸完善并健全教育管理體制,最終實現學生與學校的共同發展。
(三)建立健全高校考查系統
為適應現代教育體制改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師生共同學習,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將理論與實際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舉一反三,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與效率,實現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實現現代教學的真正目的。此外,建立有效的考查系統對實現教育管理的人文關懷同樣重要。嚴格監督學生課上學習情況,加強學生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對學生定期進行所學知識的考查,將考查成績與學生最終成績聯系起來,使學生對日常考查加以重視。
六、結束語
現代教育管理體制要依靠人文關懷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高校應合理地將人文關懷融入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在新的教育環境中更好地發展自己,展現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進步,彰顯學校的人文關懷,提高現代教育管理體制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倪志梅,唐虹.人文關懷視域下的現代高校教育管理[J].學術探索,2012(10).
[2]吳恒仲.大學生教育管理中人文關懷的科學內涵[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2).
[3]丁虎.試析人文關懷視域下的現代高校教育管理[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6).
[4]汪秀霞.人文關懷視域下的現代高校教育管理初探[J].時代教育,2013(17).
[5]焦芳艷.解析人文關懷視域下的現代高校教育管理[J].才智,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