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東清等
摘 要:課程建設和改革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自建校開始經歷了30多年的積淀,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諸多不足。該文就我院水產養殖專業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建設做了簡單介紹,并重點描述了近幾年在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做出的改革舉措和心得體會,旨在為培養面向水產養殖業和水產飼料工業行業的應用型高級人才提供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基礎。
關鍵詞: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 課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b)-0125-02
課程改革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多年來教育工作者為達到提高教學質量而采取的舉措。多年來高校教師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1-4]。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是水產養殖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和主干課程,目前該課程總學時54學時,其中理論課28學時,實驗課26學時。
該課程主要研究水產動物攝入和利用飼料中營養物質的過程與生命活動的關系、水產動物飼料原料、飼料配方及飼料加工的技巧技能,揭示水產動物利用營養物質的量變質變規律,闡明如何用適宜飼料滿足水產動物所需要的營養素,解決供給問題,旨在為培養面向水產養殖業和水產飼料工業行業的應用型高級人才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基礎。
該課程以重視理論基礎、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實踐能力為教學指導思想,使學生具備飼料檢測與分析、飼料質量控制、飼料配方設計、配合飼料加工、飼養實驗等基本技能,具有在水產飼料工業行業和水產養殖業就業的能力。
1 加強教學管理
1.1 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整合課程內容
以飼料品管、飼料檢驗化驗、飼料配方設計、配合飼料加工、飼養實驗等水產飼料企業和水產養殖企業的核心崗位所應具備的能力為依據,將這些職業能力和素養訴求加以整合,轉化為教學內容;同時將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個便于分階段學習的任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自主學習習慣,構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實現畢業生與就業崗位“零距離”。
1.2 以實踐技能培養為主線,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完善教學環節
以提升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線,靈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并通過學生的信息反饋,以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作為標準,及時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和使用進行適當調整;充分整合利用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保障課程的每個教學環節順利實施。依托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特色專業、天津市重點學科、天津市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教學平臺、校內外實踐基地,創造最佳的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訓條件,營造適應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的校內外實訓環境。
1.3 采用多元化考核體系,注重考核方式改革
日常考核與測試結合、理論測試和實踐技能測試結合、過程抽查與實踐報告結合的考核體系,實現了從重視傳授知識到重視培養技能的轉變,從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的轉變,是培養高質量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重要保證。
1.4 注重課程建設的“持續改進”
由于從業行業的發展,使企業對學校人才培養不斷產生新的需求,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框架下的溝通與對話機制及主動調研,始終把握社會需求變化的脈搏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對課程建設進行“持續改進”,保障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2 以課程建設為契機,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
2.1 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
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合理,均是一線教師,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實踐經驗,才能持續改進教學質量,因此一支結構優化、德才兼備、樂于教學、精于教學的師資隊伍是創建精品課程的關鍵。通過幾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一支師德高尚、為人師表、治學嚴謹、優良教風和敬業精神、教學經驗豐富、教學能力較強、教學特色較鮮明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參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水產動物營養與配合飼料學》1部,自編講義1本。目前獲得天津市優秀教學團隊的稱號。
2.2 注重青年教師培養
以白東清教授為課程組的負責人,十分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結合學校的師資培養方案和課程組的實際條件,制定了合理的培養計劃和相關政策。
2.2.1 督導聽課制
每學期課程組也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定期聽課,并反饋意見;同時安排青年教師去觀摩老教師講課,聽后上交心得體會,有效實現教師隊伍的傳幫帶作用,以此幫助青年教師改進不足,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效果較好。
2.2.2 教師進修培訓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新型人才呼喚新型教育, 新型教育需要新型教師。教師作為教育之本,必須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養,而知識更新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鼓勵中青年教師進行知識更新、觀念更新和教法更新,通過訪問學者、國外進修來實現。
喬秀亭教授先后去比利時根特大學、韓國斧慶大學進行交流訪問,并就共同提高兩所高校之間在教學和科研之間的相關事項達成一致協議。
同時課程組鼓勵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博士研究生,提高了課程組教師的學歷層次。目前課程組教師博士學歷占50%,還有1名教師在讀博士。
2.2.3 幫助年輕教師申請課題
我們要求青年教師都要積極參與課題的申報與研究,積累科研工作經驗。首先3名教師先后申請到了天津農學院青年基金項目;在團隊合作下,先后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科技部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1項。
2.2.4 定期召開教學與學術研討會
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和促進各項教學和科研任務的順利完成,課程組定期召開教學與學術討論會。討論項目進展情況,遇到的問題,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老教師向青年教師提出改進意見,并進行下一步工作安排。課程組負責人還經常對剛走上講臺的青年教師進行隨堂聽課,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指正,幫助其提高教學質量。
2.2.5 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
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課程組盡量創造機會讓教師們參加國內外研討會。課程組成員參加水產學會年會,并提交大會論文,并帶研究生參加會議,要求在會上做口頭報告,除匯報自己研究結果外,還鍛煉師生的表達和應變能力。
2.2.6 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課程組近3年先后邀請世界水產學會主席和國內為知名專家召開各種學術研討會,通過多次交流,教師們的學習熱情和學術水平有所提高。
2.2.7 通過講課比賽提高教師的講課水平
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各種級別的講課比賽,在比賽中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講課水平,課程組經常組織教師進行講課觀摩和演練。在院里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取得了較好成績。
3 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
教學內容的選擇應以實用為出發點。隨著從業行業的持續發展,就業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能力和素質不斷提出新要求,因此需要對教學內容不斷進行調整、改進和充實,與時俱進地將新知識、新技能、新設備引入到教學中去,不斷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3.1 進行行業調研,搜集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的素材
經常深入飼料生產企業和水產養殖企業與崗位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座談,了解生產第一線對從業人員知識、技能和素質的新要求、對畢業生的綜合評價、對學校人才培養的建議等,把這些信息作為教學內容調整的材料。
3.2 舉行校企懇談會,傾聽行業呼聲,為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提供依據
與企業保持經常性的溝通和對話,就企業的訴求、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信息反饋,為今后教學內容的調整改革提供依據。
3.3 開展校友訪談活動,讓畢業生“現身說法“,征集教學內容調整的建議
從事崗位工作一段時間的畢業生有較多的體會和感想,他們會對特定崗位工作要求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意見,并對比自己當年作為學生進行實訓實習時的情況,對今后教學內容如何調整及其適用性提出有價值的改進意見。
3.4 整合各方意見,形成新一輪課程實施方案
課程組對來自校外的各類反饋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整合,針對發展變化的崗位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刪,并加以論證,制定新一輪教學內容改革調整實施方案。
3.5 在校外實訓基地實施新方案,通過信息反饋加以改進和完善
通過生產第一線崗位的實踐,收集調整后方案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反饋信息,制定糾正措施和方案并實施糾正,按“持續改進”步驟調整,完善教學內容,不斷增強其實用性。
4 改革教學方法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教學中一直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為主線,理論實踐并重”的教學原則,采用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及課外創新實驗緊密結合的三級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大膽創新,將任務教學法、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和“六步”教學法靈活應用到教學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方法和手段主要進行以下改革。
4.1 課堂講授與課上討論相結合
保留傳統教學方法中的突出重點、難點、疑點的講解,重點講授水產動物營養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特別是水產動物體內營養物質的代謝機制、機理及各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在講授的同時,針對熱點問題采用提問的方式,結合學生自查資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以及發表個人思想、見解的條件和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學生通過有準備地發言,可將知識點有機地串連起來,在充分體現教學中師生互動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問題,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消化,教師根據討論的內容進行講評和分析,幫助同學解決較難理解的問題。
4.2 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
營養學課堂講授中以理論知識為主,枯燥的理論難以理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將學生日常接觸的人的營養知識穿插進去,與實際相聯系以提高理解程度,加深印象;同時將生產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緊密聯系穿插到理論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4.3 理論知識與科研緊密結合
為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拓寬視野,及時將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科研動態及我院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內容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研究熱情,使之看清有待研究的領域和出發點,為今后從事學術研究奠定基礎;同時鼓勵學生參加科研創新小組,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識,學習教師嚴謹的治學精神、培養良好的學術道德和情操,利于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科研中,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教學內容鮮活化。
4.4 實踐教學采用“全體參與,考核多樣,鼓勵創新,逐一過關”的辦法
(1)在安排實驗時,讓每位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和條件。(2)實驗項目分驗證實驗和綜合實驗。(3)綜合實驗尤其注重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培養,以提高飼料分析效率為最終目標,體現個性化發展,鼓勵創新,自主安排實驗步驟和時間。實驗課講授采用板書、錄像幾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
4.5 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
一個板擦、一塊黑板、一盒粉筆即可以恰當描述傳統板書教學模式的風格。現代化教學技術主要源于適合課程特點的多媒體資源和網站資源建設。而多媒體教學課程組采集、引用了大量教學圖片、圖表資源,制作了全部教學課件,可將照片、錄像、動畫通過投影儀同步演示,使教學內容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豐富多彩、教學方法靈活、教學形式多樣、直觀形象,將許多抽象的概念生動化,拉近空間和時間距離,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起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課程網站建設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與學的時空界限,涵蓋教學大綱、實驗指導、電子教案、授課錄象、電子課件等內容,及時更新和拓展資源,成為學生的網上助學系統、教師的教學輔助系統和師生交流的窗口。
4.6 “六步”教學法。
以學生為主體,結合課程自身特點,對“查閱、傳授、提問、實驗、考核”原則的具體化。(1)教:強調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即當導演,而不是演員;(2)學: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對學習任務的積極反應;(3)做:在“學”的基礎上的升級,即放開手讓學生做;(4)練:在“做”的基礎上反復操作,使之“熟練化”,對學生是一個實戰演練的過程;(5)評:對“做”和“練”的評估、評價或考核;(6)拓展:對前五個過程在縱向和橫向上進行的延伸和擴展。
4.7 改革考評制度,實現考試的多樣性
改革考試方法,變單純的筆試為提問、筆試、實踐動手能力等多種考試方式并存,突出了考試的多樣性、針對性和生動性。筆試部分由學校隨機從課程套題中抽選,期末占總課程總成績的60%,課堂提問占總成績的20%,實驗課成績占總成績的20%。
5 結語
總之,我院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經歷了30多年的積淀和不斷探索,尤其是近幾年在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但在年青教師師德培養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上還將成為我們下一步的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 蘭云賢,林鵬,蘇軍,等.動物營養學科本科實驗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83-87.
[2] 蔣慧,徐峰,張玲,等.《動物營養及飼料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5,17(2):86-88.
[3] 王聰,劉強,楊致玲.飼料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學,2008,15(8):103-105.
[4] 閆淑珍.微生物拓展實驗課程設計及教學效果分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7(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