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桂
新的課程標準把《品德與社會》定位為一門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更強調突顯情感性和思想性,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建,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地理與品德課程的結合,將使地理知識變成人文的地理、生活的地理、有生命有活力的地理。通過幾年的教學,我在《品德與社會》課與地理知識的結合滲透上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
一、準確定位目標,體現知識與情感的和諧統一
《品德與社會》是教學生做人的本體課程,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更強調突顯情感性和思想性,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地理知識的學習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的。因此,《品德與社會》課中有地理題材的教學,對地理知識的介紹要準確規范,但不求系統化,切勿當成單純的地理知識課。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始終要將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引導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中去,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等多維目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例,這一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人類的生產生活給地球帶來的危害,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因此,可以將這一課的目標定為:(1)了解我國的環境政策,了解水污染和森林資源驟減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2)關心生活中的環境問題,能為保護環境獻計獻策;(3)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科學發展觀。
二、合理挖掘教材,讓地理知識回歸生活
新德育觀認為,課程和教材是兒童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平臺,旨在幫助兒童解決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惑。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完全可以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如對有些超出兒童實際能力和實際生活需要的內容可適當刪減;相反,對兒童實際生活需要而教材中沒能考慮到的地方應該適當加以豐富充實。也就是說,《品德與社會》中地理知識的學習,應該抓住“兒童的社會生活”這條主線,結合兒童現實生活的實際,依據教材而又超越它,這是一種合理的延伸和補充。
首先,教學過程必須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重視利用兒童的現實經驗和親身體驗。例如,在教育兒童節約用水、愛護環境時,不能僅僅利用缺水或環境破壞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的事例,更重要的是激起兒童自己的親身體驗。其次,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著力于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如根據兒童思維的感性、直觀性等特點,在《品德與社會》中的地理知識介紹時要將一些抽象的概念、數字“生活化”,轉換成兒童能夠體驗的形式。如學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時,教師可以出示哈密瓜等照片幫助學生記憶,還有學習廣西壯族自治區時出示桂林山水,學習陜西省時出示兵馬俑,學習甘肅省時出示莫高窟、蘭州牛肉面等視頻和圖片來幫助學生記憶,使學生認識到祖國如此廣闊,物產豐富,從而增強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這樣還能有效地融愛國主義教育于《品德與社會》教學之中,實現“促進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的目標。
三、靈活選擇方法,構建快樂的課堂生活
德育課程的經驗性、生活性也必然要求《品德與社會》的地理知識教學能突破傳統德育課教學的課堂講授的單一模式,實現教學形式的生活化、多樣化。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合理選擇有效的教學類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心智結構,升華情感。
1.游戲競賽。 游戲競賽活動是把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地理知識教學于游戲之中,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并獲得知識的過程。一般用于教學中的讀圖析圖、地理謎語競猜、地理知識競賽、地圖旅游、政區拼圖等方面。
2.地理制作。如在學 《壯麗的山河》一課時,可以讓學生用塑料泡沫或石膏做成中國地形模型,這樣中國地形及三級階梯分布便一目了然。再如制作地球儀,在地球儀上繪制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狀,標出面積、人口,便于學生形象記憶。
3.主題宣傳。主題宣傳活動就是借助國內和國際重大環境、資源、人口等節日,讓學生根據節日主題收集整理有關資料,自己確定宣傳形式,如辦板報或手抄報、召開主題班會、發送宣傳單、張貼宣傳標語、小型演講等,自制宣傳材料,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進行地理宣傳的活動。在活動中,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收集資料,認真分析或撰寫解說詞,精心收集圖片,仔細篩選資料,擇優選用,以求達到最佳宣傳效果。
4.社會調查。如在教學家鄉的民俗、方言、氣候、物產、地形、民族風情等內容時,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到村莊、社區收集資料,召開座談會,個別訪問或觀察了解有關以上各方面的數據、圖片、資料,獲取信息,以補充教材資料的不足。
總之,在課堂上,要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創設多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力圖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使活動過程最優化。
四、教師要構建多元知識結構
教師的知識儲備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長期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經驗讓我們認識到:要想上好有地理題材的《品德與社會》,需要老師構建多元的知識結構,掌握一些地理學方面如地球、地質、地圖等的基本理論,了解一些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為了準確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識點,課前必須充分查閱資料,有時甚至要向專業人士虛心請教。只有自己鉆研透了,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把思想教育和地理知識的研究結合起來,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進行地理知識的滲透,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