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驥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外貿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創造了我國經濟發展史和世界發展史的奇跡,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做出了難以替代的重大貢獻。實踐表明,外貿是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支撐,是促轉型、調結構的重要依托,是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事關我國發展全局。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外貿30多年的高速發展是靠內外生力量共同作用實現的,當前外貿的規模并不能真實反映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同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相當差距,要實現從貿易大國向強國轉變還有很長、很艱難的路要走。要準確地把握我國外貿發展的趨勢,保持持續平穩發展,必須將其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將世界貿易的普遍規律、一般規律與我國外貿的特殊規律結合起來觀察,必須深刻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努力引領新常態。
一、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2014年我國外貿實現了穩中有進,成績來之不易
2014年1—4月,外貿遇到了多年不遇的進出口和出口“雙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國辦發19號、49號文件等多項政策措施穩定外貿增長,推動外貿調結構、轉方式。各個部門和地方以空前的力度抓好政策落實,取消了數以百項的進出口環節收費,加快出口退稅速度,大力推動貿易便利化,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得到業界的充分肯定。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經過企業的艱苦努力、各部門的共同推動,全年外貿交上了一份亮麗的答卷。
如果剔除2013年部分月份異常貿易墊高基數的影響,2014年,我國進出口實際增長6.1%,出口實際增長8.7%,超過了年初7.5%左右的預期目標。尤其可喜的是,我國外貿在保持增長的同時,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進一步加強。其特點是:
1.進出口增速高于世界主要經濟體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由于WTO統計滯后的原因,我們以2014年1—10月的各國貿易數字作對比可以看到:在剔除異常貿易后我國外貿增速是7.2%,分別超出美國、歐盟、日本0.4、2.3、5.8個百分點,超過巴西和印度5.2、8.7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增速是8.9%,超出美國、加拿大、日本5.6、4.9、11.7個百分點,超出巴西和印度13.1、14.7個百分點。
2.占全球市場份額穩中有升。根據WTO統計數據,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占全球份額是12.2%,高于2013年同期0.5個百分點。我國將繼續保持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占世界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
3.市場多元化戰略得到繼續推進 。從國際市場布局看,2014年我國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占比達到了45.4%,同比增長1.6個百分點。多年來推進的市場多元化戰略基本實現,下一步要積極提高質量。
4.國內布局出現可喜變化。2014年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17.6%,對進出口增量貢獻率達60.3%,首次超過東部。
5.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從產品看,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達56%,其中機電儀設備類產品占機電產品比重超過了94%;電力、機車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增速超過10%。從經營主體看,民營企業成為最具活力和出口潛力的經營主體,增長10.4%,占出口總值的43.2%,對出口增長的貢獻度超過7成。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二十多年來首次出口過半,增長近11%,占出口比重達51.4%,對出口的貢獻度達87.8%。從新型的貿易模式看,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都在蓬勃發展,成為新的增長點。此外,從進口看,2014年原油、鐵礦石、銅精礦等多種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價跌,客觀上拉低了進口增速。但這對于企業降低成本、提高進口效益和國際競爭力、促消費、惠民生、提升國民福利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持續30年的高速增長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要深刻認識新常態
早在2009年,我們就以機電產品出口做過案例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即使沒有發生國際金融危機,出口的高增速也是不可持續的。2002—200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年均增速高達36.3%,從1570億美元的高基數增長到7011億美元;而按聯合國貿易統計,2007年德國機電產品出口7269.5億美元,美國出口6151.4億美元,日本出口4969.9億美元。即使不發生金融危機,機電產品出口繼續保持這一高增速,那么到2012年時,我國的出口額將是德國、美國和日本出口的總和,分別是德國的2.6倍、美國的3.2倍和日本的4.4倍,占世界機電產品貿易的份額將超過40%。在我國產業與世界相比仍有明顯差距的情況下,這樣的規模顯然是國際社會難以接受的;而按照我國過去依賴要素成本的粗放式擴張,對比要獲得這一數字而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值得的。
因此,我們首先需要深刻分析,從改革開放至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30多年間,支撐外貿高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主要體現在如下5個方面:一是美國IT革命和金融創新,助推世界經濟長周期繁榮。1979—2008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3.4%,世界貿易年均增長8.2%。二是全球化加速發展,國際產業加速向我國轉移。20世紀80年代后期,紡織、服裝、家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亞洲“四小龍”向我國轉移;90年代后期,IT產業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環節開始從日韓和歐美向我國轉移。大陸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形成出口能力,參與國際分工,帶動加工貿易大發展。1981—2008年,加工貿易進出口年均增長25.1%,在外貿中占比最高達53%。三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及世界貿易組織努力推動貿易與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四是我國具有低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源和環境成本等。1995—1999年,我國制造業工人年均勞動成本為729美元,是美國的1/40,泰國的1/4,甚至比印度還低。五是我國政府實施鼓勵出口和吸引外資的政策,做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戰略決策,促進我國順利承接了兩次國際產業轉移,充分利用了上述機遇和條件。endprint
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在產業競爭力并未大幅提升的情況下,對外貿易一路高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外貿高速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快速增長階段(1978—1990年),外貿和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15.2%、16.5%,主要依托政策扶持、體制機制創新、勞動力成本低等內生因素。較快增長階段(1991—1999年),外貿和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13.5%、13.6%,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步伐開始加快,加工貿易在出口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外資企業出口占比逐年提高,從16.8%提高到45.5%。超常規高速增長階段(2000—2008年),外貿和出口的年均增速分別為24.3%、24.8%,巨額增量主要來自外生力量,即國際產業加速轉移。外資企業自2000年起成為最重要的出口主體,出口占比接近60%,順差開始逐年激增。
在五大因素長期的交互推動下,我國外貿形成了“兩種方式、兩種體系”的二元貿易結構。一般貿易屬于傳統的產業間貿易,主要依托國內產業,出口主體以內資企業為主,需要主動面對市場,不同程度地完成產業鏈的設計、生產和營銷環節,主要出口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以紡織服裝、輕工、機械、交通工具產品為主,長期來看進出口總體平衡。加工貿易基于產品內分工,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外生力量為主,出口主體主要是外資企業,主要承擔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中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加工環節,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均由外方掌控,出口產品以IT等高技術產品為主,主要出口發達國家,帶來巨額順差。
然而,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支撐過去外貿快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從國際需求看,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長周期繁榮已轉變為當前的低速增長,總體復蘇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
從產業轉移看,跨國公司主導的大規模國際產業轉移明顯放緩;發達國家轉向大力推動“產業回歸”和“再工業化”;尚未出現類似IT技術革命的產業,產業轉移缺乏亮點、熱點和支撐點。
從國際經貿關系看,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經貿摩擦政治化傾向抬頭。涉及產品從傳統行業向新興行業延伸,發起國家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延伸,爭執點從法律層面向政策和制度層面延伸。部分區域局勢動蕩,對外經貿關系更加復雜。
從傳統競爭優勢看,隨著經濟持續增長,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傳統優勢明顯弱化。
從政策環境看,地方政府行為開始受到嚴格規范,不得自行制定稅收優惠政策。
近幾年來,我國外貿發展已出現國際產業轉移放慢、產業和訂單向周邊國家轉移加快、貿易摩擦增多、企業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下降的“一慢、一快、一多、一升、一降”的態勢。外貿已經進入新常態,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從增長速度看,由高速向中速過渡。
從競爭優勢看,過去外貿主要依靠拼規模、拼價格、拼體力、拼汗水,現在低成本優勢已難以為繼,必須依靠拼質量、拼服務、拼技術、拼品牌。簡單從事加工組裝環節的車間型、工廠型企業日趨艱難,營銷型企業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從出口支撐力看,過去外貿出口主要依靠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兩大支撐力?,F在,一般貿易繼續保持增長,加工貿易明顯走弱,對外投資走出去帶動出口步伐明顯加快,開始呈現三股力量“一強、一弱、一快”的新格局。以汽車產業為例,目前,15家重點企業擁有海外工廠58個,產能達到85萬輛,成為帶動汽車產品出口的重要方式。
從貿易結構看,過去發達經濟體是主要出口市場,現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占比呈上升趨勢;過去外資企業占比過半,現在民營企業是出口增長主要拉動力;過去代工貼牌的紡織服裝、機電產品是主要出口產品,現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通信、鐵路機車等產品成為新的增長點。
從國內布局看,東部地區仍將發揮重要作用,但中西部作用日益凸顯。
從政策訴求看,過去企業普遍希望減稅讓利給優惠,享受差異性優惠政策?,F在企業訴求開始分化,一大批有實力的企業更希望政府側重于制度規范,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創新環境,而中小企業希望得到稅收優惠和資金支持。
從經貿環境看,過去我國是國際規則的旁觀者、跟隨者,現在必須做參與者、引領者。要善于通過自貿區建設為我國企業營造穩定、可預期的環境,增強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以維護和拓展我國發展利益。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像過去那樣,持續30年承接國外大規模產業轉移,帶動對外貿易持續高速發展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像過去那樣,持續30年旺盛的國際市場需求,企業有接不完的訂單,只要生產就不愁賣不掉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像過去那樣,長期依賴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低價要素供給,企業沒有品牌、沒有核心技術、沒有售后服務、沒有研發能力照樣可以接單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像過去那樣,地方政府可以無約束地搞園區,發債搞建設,招商引資減稅讓利給好處,用“政策洼地”換取“投資高地”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像過去那樣,持續30年有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涌入企業,員工犧牲家庭生活像戰士一樣工作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三、要千方百計穩增長,堅定不移調結構,主動適應新常態,努力引領新常態,確保外貿持續平穩增長
2015年及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依然復雜嚴峻。據我們對30個重點行業的調研,要實現2015年進出口6%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仍然需要付出相當艱苦的努力。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外貿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有利條件。一是我國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均存在互補性,而且是長期、穩定的,世界市場對我國產品尤其是中低檔產品仍有巨大需求。二是我國工業體系較為完整、行業配套能力強、勞動力素質高,綜合比較優勢依然明顯,并在較長時期內繼續保持。三是我國已培養出一大批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和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隊伍,為我國外貿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寶貴基礎。四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外貿高度重視,出臺多項政策措施,狠抓落實,推動外貿穩定發展,優化貿易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自貿區建設步伐加快,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范圍擴大,“一帶一路”等戰略加快實施,為外貿發展注入強勁動力。endprint
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挑戰,2015年,我們將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商務工作會議的總體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主動適應外貿發展新常態,緊緊抓住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這一主線,突出創新驅動,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完善擴大出口和增加進口政策,努力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努力保持外貿平穩增長,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努力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進貿易強國進程,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我們將大力推動我國外貿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努力實現五個轉變:推動出口由貨物為主向貨物、服務、技術、資本輸出相結合轉變;推動競爭優勢由價格優勢為主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推動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推動政策環境由政策引導為主向制度規范和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轉變;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地位由遵守、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為主向主動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轉變。
2015年,我們將抓緊落實國辦發19號和49號文件,出臺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政策措施,鞏固傳統優勢,加快培育新優勢,千方百計穩增長,堅定不移調結構、轉方式,扎實推進“五個優化、三項建設”,完成好全年工作任務。
下一步具體要做好以下8個方面的工作:
1.更加注重營造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改進政府服務,創新政府監管模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推進貿易便利化,規范和清理進出口環節收費,積極主動應對貿易摩擦,加強外貿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大力規范出口秩序,加快出口企業組織結構調整。
2.更加注重貿易與產業的結合。注重推進創新驅動,強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從源頭全過程多方位支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加大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培育力度,創新加工貿易模式,穩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促進沿海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內陸地區有序承接。
3.更加注重發揮“走出去”對外貿的促進作用。鼓勵企業通過開展對外投資、國際合作和工程承包,帶動中國裝備、材料、產品、標準、技術、服務“走出去”,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國際營銷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國際競爭力,培育跨國公司。
4.更加注重培育新的商業模式。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在關、檢、稅、匯等多方面給予支持,營造符合其發展需要的環境。
5.更加注重實施積極的進口戰略。鼓勵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穩定資源性產品進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費品進口,鼓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更加重視發揮進口對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促進外貿平衡發展。
6.更加注重加大金融、財稅的支持力度。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和覆蓋面,增加險種,簡化手續,適當降低保險費率,加大對品牌產品、成套設備、國際營銷網絡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解決出口退稅分擔機制問題,調動地方和企業出口的積極性。
7.更加注重提升國際經貿規則話語權。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引領多邊、區域、雙邊國際經貿規則制訂,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積極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貿區,加快形成以周邊為基礎、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
8.扎實推進“五個優化、三項建設”。進一步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國內區域布局、外貿商品結構、外貿經營主體和貿易方式,加快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促進平臺和國際營銷網絡建設。努力實現外貿平穩增長,提高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