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嬌 陳蓉
[摘 要]搶抓 “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推進湖北省紡織業開拓中亞市場,對提高湖北省對外開放水平、打造經濟升級版、加速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诤笔『椭衼唶壹徔棙I發展現狀,通過分析湖北省紡織業開拓中亞市場的可行性和障礙性,從政府層面提出在新疆建立生產基地,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對中亞市場直接投資力度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湖北省; 紡織業; 中亞
[中圖分類號]F74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4-0017-03
[作者簡介]華嬌(1981-),女,湖北松滋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決定,是我國根據全球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搶抓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積極開拓中亞等向西國家市場,堅持東西市場兼顧,“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對于提高湖北省對外開放水平、打造經濟升級版、加速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紡織業既是湖北省的12個“千億元”產業之一,也是中亞五國發展相對較弱的產業,雙方市場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積極開拓中亞市場,有利于促進湖北省紡織業轉型升級、形成出口新方向、增強產業競爭力。
一、湖北省和中亞國家紡織業發展現狀
(一)湖北省紡織業發展現狀
湖北省是全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現已形成包括棉紡織、毛紡織、麻紡織、染整、針織、色織、絲綢、化纖、服裝、鞋帽、紡織制成品、紡機紡器在內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全國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截至2013年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536戶, 完成工業增加值795.1億元,同比增長10.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87.3億元,同比增長21.6%;利潤總額135.5億元,同比增長33.4%;全行業產銷率97.8%,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26.9億美元,同比增長16.6%,主要出口歐盟、美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紡織業綜合經濟指標居全國第7位,中部地區第2位。其產業發展特點如下:
一是產業結構逐步優化,集聚效應明顯。通過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高支紗和高檔面料的比重有較大提高;家紡、產業用兩大終端產品的比例得到較快提升。全省形成了以棉紡織、服裝為主導,印染、針織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服裝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行業的比重逐年提高,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迅猛,初步形成了以非織造布及制品、醫療衛生用品、汽車裝飾用紡織品、縫紉線等為主導的產業用紡織品生產體系。尤其是醫療衛生材料產業已奠定了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健康發展,其放大功能和“森林效應”日益顯現,已成為行業承接轉移、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
二是技術創新不斷推進,品牌建設初見成效。高新技術在產業中應用取得實質性進展,各種新型紡紗、織造、染整、非織造及服裝裁剪、縫制、傳輸、整燙等技術正逐步推廣,并提升了產業的信息化水平;關鍵和公共技術的研發取得實質性突破:“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優質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細粉體化及其再利用”和“紡織印染廢水微波無極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質處理回用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全省26個項目獲得中國紡織協會“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全行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中國名牌產品8個、省級名牌產品72個。
三是固定資產投資迅猛增長,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近5年全省紡織行業固定資產和技改累計投入達16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落后產能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加速退出,裝備水平明顯提高。自動化、連續化、高速化技術裝備的大規模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緊密紡、嵌入紡等新技術、新工藝的采用使紗線品種更加豐富,紗線質量顯著提升;無梭織機、新型電子提花裝置的應用大大豐富了紡織面料的品種。棉紡織先進裝備比重達66%,其中清梳聯、自動絡筒機比重分別為62%、84%,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7和7.8個百分點。
但是,湖北省紡織業對外資源依存度較高,雖然湖北省是產棉大省,年產量近50萬噸,但紡織行業每年棉花原料缺口約100萬噸。同時,棉花纖維長度、水雜以及三絲問題都沒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僅影響了產品質量,而且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紡高支紗生產的原棉只能依賴于進口棉和部分等級較高的新疆棉。
(二)中亞國家紡織業發展概況
中亞原是前蘇聯的紡織原料生產基地,紡織原料生產業實力較強,而紡織業則相對落后。前蘇聯解體后,這些國家的紡織業被破壞殆盡,原料生產也受到嚴重挫傷。獨立之后,中亞五國政府相繼把紡織業列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并努力采取措施重振本國紡織業,但紡織產業基礎薄弱。一是以出口原材料為主。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都有豐富的棉花資源,烏茲別克斯坦是世界第五大產棉國,第二大皮棉出口國。雖然大量出口棉花,卻以出口原棉為主。哈薩克斯坦雖然原料基礎不發達,但原料出口也占輕紡產品出口的絕大部分。二是紡織業產值不高。在哈薩克斯坦的加工工業中,輕工業是唯一一個生產不斷下滑的行業。紡織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不到5%,僅占GDP的1%左右。吉爾吉斯斯坦紡織服裝業對GDP的貢獻率低于0.1%。三是設備磨損嚴重,工藝落后。據統計,中亞五國輕紡企業設備磨損程度在60%~80%,大部分設備為20世紀80年代末的產品,需要進行現代化改造。由于設備陳舊,又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現代化的管理人才,中亞五國的紡織產品無論在品種、工藝技術還是價格上都無法與進口商品競爭。
在與中國的貿易發展方面,2013年中國與中亞五國雙邊貿易額為502.8億美元,同比增長9.5%。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最大貿易伙伴,是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是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哈薩克斯坦從中國進口非針織或非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1.75億美元,比2011年的0.62億美元增長了182.4%;吉爾吉斯斯坦國內紡織服裝市場上,“中國制造”產品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endprint
二、湖北省紡織業開拓中亞市場的可行性和障礙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一是雙方產業具有互補性。中亞五國擁有非常豐富的紡棉資源,品質優異,在對外貿易中創匯貢獻大。棉花質優價廉,2013年哈薩克斯坦籽棉收購價格約為3元/公斤,而新疆棉花價格為8元/公斤。哈薩克斯坦甚至整個中亞的棉花品質特征和我國新疆地區的棉花相類似,原棉色澤好、纖維長、品質高。加工業相對落后,目前哈薩克斯坦僅有13家棉花加工企業,其中較新的加工廠3家,其余的10家都是很老的加工廠,且生產技術、加工設備落后,自身加工能力不足。投資政策較好,哈薩克斯坦是中亞五國中政治最為穩定、經濟條件最好、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投資風險較小,政府對外資投資棉花加工項目有優惠政策,不僅免費提供土地,還取消進口設備關稅。湖北是棉花進口大省,同時紡織業也是優勢產業,體系較為完善、技術比較先進、實力日趨雄厚,與中亞國家在紡織業具有棉花資源和紡紗技術的互補性。
二是湖北省企業開拓中亞市場初顯成效。湖北能源、三峽新材、大冶有色、宜化、興發等一批資源型企業已率先在俄羅斯、中亞、中東歐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拓展了生產基地,東風汽車、十堰改裝車、孝棉、潔麗雅、安琪酵母等企業已面向西部和中亞建設了加工基地,武鋼、烽火科技、葛洲壩工程局和在鄂的一批科研技術單位已將產品、技術和服務打入中亞市場。據統計,2013年湖北省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出口貿易額達18億美元,近三年的平均增長率接近30%。截至2014年3月,湖北省在俄羅斯、中亞、中東歐國家設立境外企業15家,投資總額約1.86億美元。2014年7月,在省政府率團出訪的投資推薦會上,全省企業與哈薩克斯坦有關企業簽署了一系列經貿合作協議,涉及冶金、食品、建材及旅游等多個行業。
三是交通便利發達。武漢素有“祖國立交橋”之稱,向中亞出口的鐵路通道有“漢新歐”、水路通道有“武漢新港”、國際直航有20余條。據統計,“漢新歐”開行2個月共發出7趟國際班列,發往土庫曼斯坦、俄羅斯、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家。2014年7月,武漢新港開通“武漢至東盟四國”試驗航線,借助長江黃金水道,同時發力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實現江海及鐵水聯運。此外, 全省已形成“一個綜合保稅區、兩個物流保稅區、三種一類口岸齊全”的大通關格局,全國物流在此集散十分便利。
四是平臺機制相對健全。湖北省對口支援的新疆博州,阿拉山口市已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國內最大陸路口岸,借助對口援疆平臺,湖北可以變成準沿邊省份,在新疆博州、五師建設產業轉移基地,就近將產品出口輸送到中亞市場。此外,湖北省是長江流域與伏爾加河流域合作機制的重要倡議者和參與者,與中亞國家間已建立起較好的經貿交往平臺。
(二)障礙性分析
一是用工成本高。中亞國家對外資企業用工管理較為嚴格,如哈薩克斯坦要求普通崗位雇傭1個外國勞動人員就必須同時雇傭9個本國公民。相較國內,這些國家本國勞動工人專業技術較差、效率較低,企業多使用當地勞動力,必須承擔高昂的用工成本,按相關規定比例足額繳納社保、醫療、工資等費用。
二是簽證難、周期長、費用高。一直以來,哈薩克斯坦每年給中國的勞務輸出配額有限,2014年僅28000人,遠不能滿足我國人員進入哈薩克斯坦務工需求。簽證辦理程序較為復雜,必須到上海面簽;耗費時間較長,快則2個月、慢則4個月甚至更長;簽證費用較高,官方規定費用為每人2000元,實際操作中更貴。
三是企業抱團“走出去”意識不強。企業在境外投資基本處于單打獨斗狀態,依靠有限渠道了解當地產業資訊、市場行情、政策法規等情況,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難以與當地企業形成公平競爭。同時,同行業中國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較為普遍,內耗情況嚴重。
四是專業翻譯人才缺乏。大多數中亞國家將俄語作為書面語,口頭交流用民族語言,專業翻譯人員奇缺,商務溝通非常困難,且效率很低。
五是融資難、成本高。“走出去”企業在國內較難獲得貸款支持,而國外的融資成本又非常高。如哈薩克斯坦存款利率為12%,商業貸款利率高達25%。
六是中亞國家市場不規范。中亞國家普遍存在法律法規不完善、行政執法透明度低、行政機構對企業隨意進行干預等現象,對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活動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難和阻力。同時,企業運營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導致企業適應市場能力弱。
三、加快湖北省紡織業開拓中亞市場的對策建議
(一)在新疆建立生產基地,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
新疆博州為湖北省對口援疆地,擁有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且在哈薩克斯坦設有辦事機構。2014年,國家設立200億元專項資金,出臺了十大政策鼓勵新疆發展紡織服裝帶動就業,這些政策幾乎涉及紡織行業原料采購、運輸、低價、員工培訓、員工五險一金、稅收、技改、融資等各個環節,這對湖北省內紡織產業發展形成巨大挑戰。為此,湖北省紡織企業可以瞄準中亞紡織市場,利用新疆紡織產業政策和豐富原材料,在新疆建立生產基地,逐步向中亞市場拓展。政府應為企業做好以下服務:
一是爭取更多的產業援疆引導資金,用于支持受援地區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援受雙方相關經濟開發區合作共建,以及援疆企業的廠房建設補貼、項目貸款貼息、產品商貿流通和上市獎勵等。
二是扶持產品商貿流通,搭建企業赴新疆受援地區參加各類商貿商務展銷、推介等活動平臺,在租賃費方面給予一定補貼。
三是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對援疆企業及其母體企業金融服務要與傳統信貸業務區別對待,在利率優惠、資金配置方面給予傾斜,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放寬貸款條件;支持援疆母體企業爭取扶持資金,各級財政用于支持企業發展的結構調整、產業振興、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循環經濟、“兩化”融合、智力引進等方面的專項扶持資金,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援疆母體企業。endprint
(二)加大對中亞市場的直接投資力度
由于中亞國家市場體制不健全、產業體系配套不足,而且與我國的文化宗教信仰差異較大,企業對這些國家進行直接投資,一定要處理好與當地的關系,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盡可能實現“本土化”。政府應該為企業做好以下服務:
一是積極爭取配額及簽證服務。盡可能多爭取赴哈勞動配額和棉花進口配額,幫助企業辦理國內手續和簽證,為企業節省時間與費用。
二是加大翻譯等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支持高校定向培養既懂俄語又懂專業的人才。發揮對口援疆優勢,鼓勵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到湖北學習企業急需專業技能,同時幫助企業在疆招聘少數民族大學生。
三是加大對“走出去”母體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盡快出臺支持母體企業的金融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幫助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四是搭建境外湖北商會服務平臺。協調湖北省在外投資貿易企業成立商會組織,為企業牽線搭橋,提供實時準確的境外市場需求、投資環境、法律法規、產業導向等信息咨詢服務,協助企業解決在市場準入、多重技術標準、勞務用工等方面遇到的限制或壁壘。
五是支持企業抱團“走出去”。與散兵游勇、單打獨斗的“走出去”方式相比,抱團“走出去”通過工業園區的形式投資創業,具有一定優勢,中資企業代表與當地政府談判時能擴大話語權,同時,企業集中有利于管理,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風險。湖北省可以考慮在哈薩克斯坦建立湖北境外經貿合作區,依托規模大、實力強的紡織企業、上下游產業中小企業參與的模式,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作為全省紡織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
六是設立“走出去”專項資金。黨中央、國務院設立了“對外經濟合作專項資金”,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浙江以及中部的安徽、湖南、河南、江西等省也設立了“走出去”專項資金。湖北省可以考慮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財政資金,設立湖北企業“走出去”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型企業、重點企業對外投資與經濟合作業務做大做強,對“走出去”重點項目前期的工作費用、境外市場考察費用予以補助,提高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積極性,對境外承包工程項目獲得國內銀行的商業貸款給予貼息補助等。
[參考文獻]
[1]李雙燕,張紅.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紡織業與服裝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2013(12).
[2]徐晨露.中國紡織業對外出口貿易現狀及對策的研究[J]國際紡織導報,2013(10).
[3]中國商務部歐洲司綜合處.哈薩克斯坦紡織業的現狀及前景[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6(8).
(責任編輯:馬 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