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是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影響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分析新疆產業結構的歷史變革及發展狀況,并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分析了新疆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結構的關聯度。結果表明,近年來新疆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對區域經濟貢獻率不高。在一、二次產業內部也存在結構不合理問題。
[關鍵詞]產業結構;灰色關聯;新疆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4-0057-02
[作者簡介]王永勝(1987-),男,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組織理論。
一、新疆產業結構歷史變革
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指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中心將逐漸由有形財物的生產轉向無形的服務性生產。克拉克在配第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通過對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時期三次產業勞動投入和總產出資料的整理和比較,得出結論:隨著全社會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這一規律也可以從產值的角度表述為:隨著經濟發展, 第二產業產值相對于第一產業產值有上升趨勢,第三產業產值相對于第二產業產值有上升趨勢,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新疆產業結構演進歷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改革開放以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交替變化,第一產業呈上升趨勢,第二產業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發展緩慢; 改革開放以后,逐漸確立了以第二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結構。
(一)改革開放以前
這段時期新疆產業結構變化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52—1957年),為工業初創期,1952年三次產業所占比重為19.7%、62.5%、17.8%,第二產業占絕對優勢,產業結構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產業結構向以工業為主轉變。第二階段(1958—1978年),為緩慢發展階段,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使第一產業比重迅速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提升,但工業生產卻遭到極大破壞,1960—1962年的三年自然災害、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都使新疆的工業發展受阻,1960—1962年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58%、59.2%、56.3%,是新疆解放以來僅有的第一產業比重超過50%的三年。
(二)改革開放以后
第一階段(1978—1991年),為恢復發展期,第一產業先降后升,第二產業先升后降,第三產業則迅速上升。第二階段(1992年以后),這一階段第一產業比重仍持續快速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在波動中穩步上升,第三產業則穩步上升且后期開始下降,成為該時段產業結構演進的顯著標志。這一時期國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在該戰略指導下,農業的比較利益下降,工業總產值持續增長,工業出現“重型化”趨勢,形成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成為產業結構主體、第一產業總體持續下降、第三產業緩慢發展的產業格局。第一產業比重由1992年的29.95%降至2011年的17.2%,2011年第二產業比重升至48.8%,第三產業總體呈上升趨勢,2011年其比重達34%。
二、新疆產業結構現狀
2003—2012年,新疆第一產業增加值由412.90億元升至1320.57億元,比重由21.9%降至17.5%;第二產業增加值由719.54億元升至3560.75億元,比重由38.1%升至47.3%;第三產業增加值由753.91億元升至2649億元,比重由40.0%降至35.2%。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雖然有所下降但趨于穩定,三次產業結構由2003年的21.9:38.1:40調整到2012年的17.5:47.3:35.2,三次產業比重的差值正在縮小。但在產業結構方面仍處于第二產業“一家獨大”的局面,新疆的產業結構處于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第二階段。
2003—2012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為6.1%,第二產業為12.4%,第三產業為11.6%,第二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仍最強;第一產業增長率2003年最高(8.2%),2009年最低(4.5%),這是由于新疆地處干旱的邊疆地區,氣候等自然條件比較惡劣造成的。
三、新疆產業結構灰色關聯分析
(一)灰色關聯分析法介紹
確定參考序列X0和比較序列X1,X2,……,Xn。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數據序列稱為參考序列,影響系統行為的因素組成的數據序列稱為比較序列;對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于系統中各因素的物理意義不同,導致數據的量綱也不一定相同,不便于比較,或在比較時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因此在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時,一般都需要進行無量綱化的數據處理,社會經濟系統中適用的無量綱化方法為初值化,即同一個序列的所有數據均除以第一數據,得到一個新的序列;對數列進行求差和兩級最大差和最小差,整理完的數據開始計算關聯系數,所謂關聯度實質上是曲線間幾何形狀的差別程度;因此曲線間差值大小,可作為關聯程度的衡量尺度,對于一個參考序列X0有若干個比較序列X1,X2,……Xn,各個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在各個時刻的關聯系數,其中分辨系數一般取0.5;求關聯度和關聯度排序。因素間的關聯程度,主要用關聯度的大小次序描述,而不僅是關聯度的大小,將n個比較序列對同一參考序列的關聯度按大小順序排列起來,它反映了對于參考序列來說各比較序列的“優劣”關系。關聯度值越大,說明對參考序列影響越大,反之越小。
(二)新疆三次產業結構關聯分析
以2007—2013年新疆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參考序列,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作為比較序列進行計算,將原始數據進行初值化處理,并按前述步驟進行計算,得到新疆三次產業結構關聯度。新疆三次產業對GDP的關聯度排序為: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說明第二產業對新疆GDP的影響最為顯著,第一產業次之,第三產業影響最弱。第二產業在新疆產業結構中仍具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新疆是一個資源大省,資源依賴比較嚴重的第二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而第一產業因為自然條件無法穩定發展,第三產業則是由于第二產業的發展占據了大部分資源,無法得到發展支撐。endprint
(三)新疆三次產業結構內部關聯分析
本文分別計算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內部結構關聯度,數據來源于2008—2014年《新疆統計年鑒》。
1.第一產業結構關聯分析
本部分選取了第一產業總產值為參考序列,農、林、牧、漁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為比較序列進行計算。新疆第一產業各相關因素關聯度排序為:林業>農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牧業>漁業,可見對新疆第一產業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林業、農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牧業、漁業。并且由關聯度數據可見,林業對第一產業影響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產業,這是由于近些年來新疆的特色林果業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牧業本應是新疆第一產業中的優勢產業,但其對第一產業的影響程度卻排倒數第二位,這主要是由于新疆的畜牧產品大多是初級產品,并沒有進行深加工,對產業的影響力極小。
2.第二產業結構關聯分析
本部分選取了工業總產值作為參考序列,分行業總產值作為比較序列進行計算。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與工業關聯度最高為0.94,其對新疆工業發展有突出貢獻,關聯度在0.9以上的還有農副食品加工業及煙草制品業,說明新疆正在由初級農產品加工向裝箱農產品深加工轉變;專用設備制造業和化學纖維制造業的關聯度較低,只有0.6,說明該產業發展力度不足,新疆紡織業發展有著很大資源優勢,但紡織業對工業的關聯度只有0.65,可見紡織業發展已經滯后;像金屬采選業、飲料、食品、家具制造業、造紙業等低附加值的產業對工業的關聯度都比較高,可見新疆工業仍具有嚴重的資源依賴性且發展方式較為粗放,尚處于直接輸出原材料和粗加工的落后階段。
3.第三產業結構關聯分析
本部分選取了第三產業總產值為參考序列,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及其他服務業作比較序列進行計算。由計算結果可知,教育、衛生等其他服務業關聯度最高,其次是金融業:批發零售業的關聯度為0.78,高于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的0.69,對新疆第三產業影響較大。
四、小結
通過對2007—2013年新疆三次產業結構現狀分析看,仍存在不合理現象。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對全區經濟貢獻率不高。在第一產業結構內部,特色林果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而畜牧業發展相對滯后,嚴重影響了第一產業發展;在工業方面,低附加值產業仍占重要地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整體偏低,仍需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懿洋.甘肅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企業經濟,2011(5):20-23.
[2]潘偉,楊德剛,楊莉,肖艷秋,王國剛,唐宏.1952 —2008年新疆產業結構演進特征分[J]干旱區地理,2012(1):177-185.
[3]劉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4):7597 -7598,7622.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