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改革的系統戰略部署。作為我國歷史悠久的沿海港口城市、對外通商口岸和國家中心城市,廣州對外開放水平一直居于全國前列。然而,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步入深度調整期以及國內城市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對外開放層次較低、國際化水平不足、商務環境吸引力不高等成為廣州開放型經濟持續前進的羈絆。為此,堅持立足當前、放眼全球,選擇適宜的貿易戰略和開放型體制機制,是廣州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開放型經濟;貿易戰略;廣州
[中圖分類號]F7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4-0070-04
[作者簡介]覃劍(1985-),男,廣西東蘭人,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與區域經濟。
[基金項目]廣州市國家中心城市研究基地項目(項目編號:1130505)。
一、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奉行對外開放的國策。早在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就已經正式提出要發展開放型經濟。此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融入國際經貿網絡程度的加深,構建開放型經濟在歷屆政府中普遍受到高度重視。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對我國構建開放型新體制做出了重要部署。所謂開放型經濟,是指建立與國際經濟一般規則相適應的經濟運行機制,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全球市場,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流的自由跨境流動,推動經濟體內、外緊密聯系。開放型經濟集中體現為政府按照市場經濟規則而制定政策取向和制度安排[1]。
廣州素有“千年商都”美譽,是我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唐宋時期就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南海造船中心,在此啟航經西沙、南沙群島到波斯灣、紅海的對外貿易航線異常繁盛。正是憑借發達的海內外貿易,廣州曾在19世紀中葉躋身世界第四大貿易中心,商貿業影響遍及東亞、南亞、中東、非洲、歐洲等全球各地。如今,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窗口和第三大經濟城市,廣州已經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國家中心城市。在此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將對廣州增強國際輻射影響能力起到決定性作用。
二、廣州開放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在全國引領改革開放步伐,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開放型經濟高速發展,成效顯著。
(一)對外貿易
近年來,廣州外向型企業數量以年均1000家的速度增長,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230.4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1306.0億美元,增長4.67倍。外貿出口、進口額保持較快增長,分別從2001年的116.2億美元、114.1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727.15億美元、578.84億美元。即便如此,廣州外貿進出口額仍然低于深圳、上海、北京與天津等國內一線城市。
就進出口商品結構而言,2013年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比重分別為46.1%和21.0%;服務貿易發展迅速,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06年的68.9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596.2億美元,年均增長36.1%。服務外包合同額60.5億美元,連續三年居廣東省首位。雖然進出口商品結構有所優化,但是廣州外貿整體上仍停留在“以量取勝”上,結構層次仍然較低。2013年,全市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6.1%,出口商品仍處于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渠道的出口產品占比較低。另外,外資企業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比重高達52.52%,依舊是對外貿易的絕對主力,本土企業國際化程度還較低,參與國際合作的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二)實際利用外資
近十年來,廣州合同外資和實際外資年均分別增長9.9%和8.4%,2013年達71.14億美元和48.04億美元。截至2013年9月底,累計引進外資企業2.4萬家,投資總額達1873.7億美元。即便如此,廣州實際利用外資額同期仍然遠遠低于北京(80.4億美元)、上海(151.85億美元)、深圳(52.29億美元)和天津(150.16億美元)。從結構上看,廣州利用外資仍然以制造業為主,但服務業利用外資額增長較快,2013年服務業(不包括房地產業)實際外資額占全市實際外資總額的46.7%;234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設立了628家企業。利用外資結構雖然有所優化,但是跨國企業對廣州投資仍以資源導向和成本導向型為主,偏好廣州的勞動資源要素稟賦優勢、土地政策及較低的環境規制成本,其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等低附加值產業,即便是高端產業,從事的也主要是低端生產環節。
(三)企業“走出去”
近年來,廣州企業對外投資步伐不斷加快,截至2013年12月,全市續存備案登記的對外貿易經營者共17820家,其中國有企業645家,占3.62%;外商投資企業1001家,占5.62%;私營企業15983家,占89.69 %;集體企業118家,占0.66%;個體戶73家,占0.41%。對外投資總額從2002年的924萬美元增至2013年的20.02億美元,年均增長63%;投資領域主要涉及能源資源、農林牧漁業、房地產、批發展貿、物流倉儲以及金融、租賃、投資等商務服務業。2013年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67億美元,同比增長27.2%;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在外人員共1.66萬人。尤其是“十二五”以來,企業“走出去”步伐進一步加快,近3年對外投資總額超過歷年累計的50%??傮w而言,廣州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是境外投資的主力軍,大型企業偏少。事實上,廣州市比較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跨國公司。由于龍頭型企業帶動能力不強,導致廣州“走出去”企業仍然主要停留在建立傳統貿易窗口或開展海外工程承包上,綠地投資、國際、設立海外研發機構等層次較高的對外投資形式較少。endprint
(四)區域開放合作
廣州正全方位與世界各國(地區)建立經貿合作,加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進程。與香港合作不斷深化,與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合作不斷加強,與新興經濟體經貿合作不斷拓展。美國、歐盟、東盟和香港已經成為廣州位列前四位的貿易伙伴,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正成為對外合作新熱點。另外,隨著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推進,廣州與國內主要城市合作交流的頻率也進一步提高。然而,目前廣州在區域開放合作中主要集中在商品和貨物往來,更深層次的產業合作、文化交流和投資互惠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五)開放型經濟體制
通過多年努力和探索,廣州從行政審批、商事制度、通關模式、商務環境、對外服務與合作等領域持續推動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并取得顯著成效:一是企業“引進來”服務機制基本建立,先后設立外商投資政務服務直通車機制和重點外資企業(項目)服務工作機制,從項目審批、要素保障到經營困難協調解決等各方面為外商投資提供全方位服務,目前,在廣州投資的外經貿企業超過萬家,每年新增的外經貿企業近1000家;二是企業“走出去”服務機制逐步形成,繼出臺《廣州市關于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若干意見的主要內容》后,廣州又對全市重點企業和預計境外投資超1000萬美元的重點項目實行“一企一策”服務。同時,推動減少對外投資審批環節,實現事前審批轉向改善對外投資信息、法律、融資、保險等服務轉變;三是通過啟動外商投資登記制度改革和率先在全國開發使用外商投資企業網上審批服務系統,廣州相繼對外商投資登記和審批制度進行大幅改革,外商投資管理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企業可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工作;四是不斷優化國際營商環境,2013年廣州第三度榮獲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第一”,并分別被《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3》《中國城市公共服務能力評估報告》評為第一名。據華南美國商會2014年對351家企業的調查顯示,55.8%的企業將華南地區運營總部設在廣州,92.2%的會員企業已實現盈利或將在短期內實現盈利。
三、廣州開放型經濟發展階段分析
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經驗,一國或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具有正比例關系?;诖?,Dunning(1980)對世界67個國家在1967—1978年間的直接投資流量與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一國或地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能力與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關系[2]。Dunning(1998)在投資周期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把經濟發展階段對應的開放型發展水平劃分為六個階段[3],如表1所示:
2013年,廣州人均GDP約為1.9萬美元,人均國民收入約1.6萬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5:33.9:64.6,已達到發達經濟狀態。根據表1,廣州經濟發展階段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對應關系應該處于第六階段,即在國際貿易和投資市場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其對外和內流投資主要由本地區相對于競爭對手的GNP增長方式和結構決定。然而,2013年廣州對外投資規模依然遠遠小于利用外資規模,但前者增速遠遠高于后者,根據表1對外直接投資應處于第三階段。由此看來,廣州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
事實上,雖然目前廣州市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歧視性市場經濟準入壁壘仍然存在,外商投資進入的深度不足;外商引進統籌規劃機制不健全,引進方式(以綠地投資為主)比較單一,引進行業(以一般制造業為主)和區域(以開發區為主)過于集中;企業對外投資規模不大、實力不強,融資支持機制不完善;對外投資企業國際市場信息交流機制不健全,對外投資企業的引導和服務力度有待加強;內資、外資分頭管理,資源分散等問題依然存在;與港澳臺合作深度不夠,缺乏與周邊國家和地區規范化、穩定化和長效化的區域合作機制等。這些因素均對廣州開放型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制約作用。
四、提升廣州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選擇
為提升廣州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當務之急是立足自身、把握全球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尋找并選擇適宜的對外貿易戰略,并以此為依據不斷優化和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唯有如此,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優越基礎和條件。
(一)開放型經濟發展導向:貿易戰略選擇
所謂貿易戰略,是指根據開放型經濟發展要求,通過選擇主導或者參與國際貿易投資分工的程度進而影響自身資源配置效率和競爭能力的經貿政策體制。貿易戰略可分為多種,如克魯格(1983)分為出口促進型、進口替代型和溫和進口替代型[4];錢納里(1986)分為出口促進型、進口替代型和平衡戰略型[5];巴拉薩(1987)分為堅定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內向型和堅定內向型等[6]。雖然貿易戰略有多重,但是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應分別使用不同的貿易戰略和政策(見表2)。
廣州經濟發展雖然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并未進入知識和創新驅動發展階段,以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尚未形成,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與東京、新加坡、香港、臺北、首爾、上海等世界創新型城市還有較大差距[7]。顯然,廣州經濟發展并未完全進入自主創新階段。根據表2,這一經濟發展階段特征內在決定了廣州在構建開放型經濟過程中應采取以整體開放為主導、以適當保護為補充的政策,以實現既能收獲開放收益又能規避開放風險的目標。
(二)開放型經濟發展支撐:經濟體制優化
當前,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和貿易“南升北降”和“東升西降”新格局、第三次工業革命和區域競合展現的新時代以及我國全面改革和打造經濟“升級版”蘊含的新動力為廣州開放型經濟發展帶來新契機和新空間[8]。同時,全球經濟和國際投資步伐放緩將使外部需求減弱,給廣州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帶來不利影響;以美國為主導的TPP、TTIP、PTP等新一輪國際貿易規則制定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邊緣化”既有的WTO體系,使廣州現行的開放型經濟體制面臨新的不適;貿易保護主義出現回潮尤其是對中國外貿的“偏見”增多,也將不斷考驗廣州企業“走出去”方式。因此,推進“以整體開放為主導、以適當保護為補充”的開放型貿易戰略,關鍵在于審時度勢制定并實施更加適宜的對外規則和管理體制,建立和優化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endprint
借鑒國內外先進城市的發展經驗,廣州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的要義是堅持大開放促大發展的戰略思想,建立完善外經貿公共管理體制、公共服務體系和涉外經濟運行體制,營造國際化、開放化、包容化、規范化、高效化的體制環境,健全開放的市場運行機制,促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其終極目標是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其重點是六大機制:一是對外開放深化體制,構建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動制造業實現全面開放,服務業開放取得突破性成效,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資管理、審批和服務機制。二是合作交流提速機制,健全城市公共外交體制機制,建立與周邊區域、港澳、珠江—西江經濟帶、高鐵經濟帶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等區域的合作交流機制。三是開放平臺發展機制,建立一批定位清晰、優勢突出、特色明顯和分工互補的開放型經濟平臺。四是開放產業促進機制,完善對外招商引資機制,建立開放型產業和產業集群培育機制。五是投資貿易環境優化機制,建設對接國際先進理念和通行規則的城市發展環境、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制環境。
[參考文獻]
[1]高新才,咸春林.開放型經濟: 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問題探索,2013(3):74-77.
[2]Dunning,J.H.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11(1):9-31.
[3]Dunning,J.H.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 neglected fact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29):45-67.
[4]安妮.克魯格.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與就業[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H.錢納里.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貝拉.巴拉薩.半工業化經濟的發展戰略[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
[7]戴俊杰.廣州區域創新能力研究——與亞洲大都市的比較[J]工業技術經濟,2010,29(2):81-85.
[8]汪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N].人民日報,2013-11-22.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