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托海洋、發展藍色經濟成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實施以來沿海城市發展的主方向。作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的湛江在實現藍色崛起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文化因素。目前,在湛江經濟發展規劃中缺乏對文化因素的考量,尚未對地域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缺乏海洋文化傳播載體,沒有形成文化領域產學研的良性互動和有機融合。在城市規劃中融入文化特色,注重對文化特色的梳理和提練,充分借助人才優勢傳播本土特色文化,打造海洋經濟文化傳播載體和文化旅游名牌。
[關鍵詞]湛江;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4-0074-02
[作者簡介]張科(1981-),女,漢族,講師,研究方向:部門法。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2014年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人文社科類)“廣東省海岸帶開發管理立法研究”(項目編號:2014WQNCX062);廣東海洋大學2014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廣東省海岸帶綜合治理立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14535)。
一、引言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于2015年3月28日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在第六部分“中國各地方開放姿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湛江的沿海城市港口建設。《愿景與行動》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戰略把沿海城市的發展層次推向了新的高度,提出了沿海城市內涵式發展和外向型發展的要求,而文化因素是實現這一要求不可或缺的因素。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的湛江應該為城市發展插上文化的雙翼,在海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展現自己應有的魅力。
二、湛江海洋經濟發展文化因素缺位的表現
(一)發展規劃缺乏對文化因素的考量
自改革開放以來,湛江發展規劃定位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兩水一牧”,90年代的“四大城市”和21世紀的“工業興市,港口立市”、“豪情滿懷創大業,五年崛起看湛江”的變化。上述發展政策明顯側重行業發展,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湛江本土文化特色因素。地域特色發展資源包括地理和文化,地理資源需要通過發現、勘驗、保護來優化,而文化資源則完全靠人為的研究、采集、提升和凝練。湛江近三十年的發展策略內容是跳躍式的、無內在連貫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單純緊盯產業發展這個局部著力點,而忽略了對自身文化優勢的深入剖析和凝練。在未來產業結構調整中,區域產業的傾斜發展格局會發生變化,而一個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積淀將持續地和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要真正在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內產業布局中激發城市持久的發展動力,需要對這個城市獨特的文化進行研究并提煉文化優秀因子融入到整體發展策略中。產業地域可以模仿,地理環境也可以進行人為改變,只有文化才能長久地發揮城市獨特優勢。
(二)尚未對地域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
目前湛江的文化定位梳理存在區域分散、古今混同、界限模糊等問題。首先,在湛江市整體文化凝練方面存在區域分散的問題。如湛江市下轄的縣級市雷州提煉出來的是紅土地文化,流寓文化,石狗文化;徐聞縣文化強調“大陸最南端”特色;縣級市吳川的主要體現飄色藝術、月餅文化;遂溪縣的醒獅文化;廉江的水果文化;其他縣市區則基本上沒有對所在的文化進行集中研究和提煉。上述的幾個區縣雖各具特色文化,但由于過于分散,對湛江宣傳時沒有進行整合,尤其沒有突出湛江作為港口城市的整體文化特色。其次,在城市文化凝練中沒有平衡古代與現代的關系。文化的發展具有流傳特質,目前對湛江文化的解讀較為單一,一方面簡單強調湛江作為古代知名官員如宋朝的李綱、蘇東坡流放之地,是曾經的法租界;一方面強調是湛江最早實行改革開放沿海城市之一,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城市。這兩者之間的文化提煉缺乏必要的連接和過渡,很難讓外界深入理解和接受。再次,城市文化特色的著力點模糊。很多湛江人自己都不清楚日常的生活模式與文化之間是否有聯系以及有怎樣的聯系,外界對于湛江特色文化認同和欣賞更無從談起。
(三)缺乏海洋文化傳播載體
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傳承載體是具體的,需要通過各種物化的和精神的形式承載、傳播文化。文化載體是文化得以形成與擴散的重要途徑與手段。湛江作為擁有海港的城市,是桂、粵的重要通道,但是卻沒有展現湛江海洋文化的博物館或者海洋主題公園、圖書館,這同湛江作為海洋城市的地位不相稱。同時,海洋類的學術刊物、學術沙龍、研究團體的缺位也是制約湛江市海洋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沒有形成文化產學研的良性互動和有機融合
湛江高校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研究主體,但長期以來的研究側重于傳統領域,沒有對文化發展以及文化推動產業和經濟發展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很少考慮高校對湛江文化研究的成果,尚未形成大學—產業—政府的互動模式。
三、加強文化因素推動湛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在城市規劃中融入文化特色
城市的競爭力是在社會、經濟結構、價值觀念、文化、制度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創造和維系的,是城市為其自身發展在區域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支撐在于城市的文化底蘊。從動態角度看,城市作為國家、地區的中心,其發展的動力在于文化創新。湛江的經濟發展布局以及總體策略應該充分考慮湛江文化特點,在發展過程中突出文化特色,在總體發展思路層面要破除只盯住產業,增加文化發展的內涵。如目前對于霞山海濱公園路段的總體規劃如果僅定位為建成法式風情購物街的思路就不夠合理,法國風情的再現隱含的對過去湛江(時稱“廣州灣”)作為法國殖民地歷史的淡化和曲解。海濱公園的整體路段規劃應該把大榕樹碼頭以及海鮮市場納入到購物街的規劃當中,將海鮮加工市場、休憩公園、娛樂酒吧文化進行整合,打造體現濱海生活的美食、購物、休憩、娛樂四維一體的體驗區。endprint
(二)注重對文化特色的梳理和提煉
一個區域的文化發展是自發的、原生的和分散的。但是要利用文化優勢為經濟發展服務,為社會管理助力,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對文化資源進行科學梳理,指導相關專業人員對文化資源進行研究和提煉,使其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政府應在相關政策制定中強化文化特色,為經濟發展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由于湛江不同縣市區的發展歷史以及自然資源的差異造就了不同區域的文化特色,相關部門應注重提練可以整體表達或者集中體現湛江的文化內涵。
(三)充分借助人才優勢傳播本土特色文化
湛江是北部灣地區科研能力最強的地級市,高校是開展文化研究的主要力量。湛江除了擁有碼頭、船只、沙灘的優質海洋自然資源以外,還需要大力培養與海洋文化傳播相關專業的高級人才。《愿景與行動》中提到,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愿者服務等。而湛江近六萬人的高校在校生更是拓展、傳播和發揚湛江文化的主力軍。作為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門應該積極搭建文化平臺,充分利用高校資源,挖掘、提升和傳播湛江文化。
(四)打造海洋經濟文化傳播載體和文化旅游名牌
文化的發展還需要具體載體的傳承、傳播和發揚。湛江可以思考建設具有教育功能和體驗式功能的海洋博物館,結合《愿景與行動》舉辦城市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努力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的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名的旅游城市基本都有旅游主題晚會,這些旅游特色項目提升了純粹以自然風光吸引游客的城市旅游層次。湛江應推出以室外活動為特色的海洋景觀旅游,作為湛江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致力于提升有文化內涵的海洋類宣傳活動。在進行旅游發展策略設計時可以突破原有的海水、海灘、湖光巖的單一景觀產品設計,更加注重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和推廣,把海鮮、航海體驗、海洋生物、熱帶水果等因素納入其中,彰顯湛江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名牌。
[參考文獻]
[1]增強城市發展文化實力[N].云南日報,2013-09-22(001).
[2]王啟順.論青島城市發展與海洋文化的關系[A]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上海海洋大學.第二屆海洋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上海海洋大學,2011.
[3]劉奇.構建健康的城市文化生態格局[N].北京日報,2015-01-12.
[4]劉士林.文化城市與中國城市發展方式轉型及創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5-13.
(責任編輯:梁宏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