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榮 白海霞
[摘 要]旅游城鎮化是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滇西北地區旅游城鎮化的發展呈現旅游城鎮規模不斷擴大,但集聚經濟發展較弱,城鎮空間布局不合理的現狀。從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結合滇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基礎薄弱、旅游產業為支柱產業、受資源環境約束較大等特征,提出滇西北地區應通過旅游城鎮化的發展促使城鎮布局逐步合理化,發展壯大旅游產業群,增加就業,盡快使當地居民脫貧致富,實現推進城鎮化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
[關鍵詞]旅游城鎮化;民族經濟;滇西北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4-0078-02
[作者簡介]普榮(1984-),男,彝族,云南南華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白海霞(1981-),女,河南睢縣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旅游。
一、滇西北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現狀
1.旅游城鎮規模不斷擴大
滇西北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發展旅游業。伴隨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餐飲業、住宿業、休閑娛樂和房地產業等旅游相關行業發展迅速,促使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和本地農村居民就地城鎮化,該區域的城鎮規模不斷擴大。
2.小城鎮分布零散,集聚經濟發展較弱
滇西北地區地處我國青藏高原東南部,高山峽谷密布、地勢起伏落差較大。受限于自然地理環境,這一地區的人口和經濟聚集條件較差。從空間分布來看,滇西北地區的小城鎮分布較為零散,在近6萬平方公里地域內只有一個地級市、兩個縣級市和多個建制鎮,和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城市的規模和數量都存在較大差距。各城鎮間的距離較為遙遠,加之交通條件的限制,城鎮間的經濟聯系不是十分密切。缺乏便捷的交通網絡和吸引要素成為制約整個地區聯動發展的重要因素。城鎮的零散分布使得該區域不能形成較強的經濟吸引力和輻射力,導致集聚經濟發展能力不足,難以帶動區域城鎮化進一步發展。從滇西北大部分城鎮來看,各城鎮間的距離較長,如麗江至香格里拉需要4小時,香格里拉至六庫約10小時,六庫至麗江近8小時,其他各縣城間的距離則更長。城鎮分布零散導致的區域經濟內部集聚力不足,嚴重制約著滇西北地區的持續健康發展。
3.城鎮空間布局不合理
區域城鎮空間布局對區域城鎮化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滇西北地區的城鎮化布局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從地理環境的限制上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該地區缺少首位度較高的城鎮帶動整個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雖然麗江市的人口和城鎮規模在該地區相對較大,但其首位度不高,很難引領其他城鎮共同發展;二是城鎮空間分布上形成了靠江、靠山的狹長型分布格局,由于大部分城鎮分布于面積狹小的山間壩子和江邊峽谷地帶,適合城鎮化發展的土地面積有限,一些小城鎮很難再繼續向外擴張,嚴重制約了未來城鎮化發展;三是城鎮間的交通網絡不發達,很多城鎮(鄉鎮)只有一條進出通道,各城鎮間沒有多余的交通網絡連接,城鎮間的物資輸送和經濟往來較少,難以滿足相互間的需求。
二、滇西北地區經濟發展主要特征
1.經濟發展基礎薄弱
滇西北地區地處我國西部高原邊疆的區位劣勢及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其經濟發展一直處于全國末位,其中交通條件差是長期以來制約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截至2012年,該地區仍沒有高速公路,區域內的公路等級較低,交通網絡不暢,制約了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和要素流動。該地區工業發展的基礎較為薄弱,除一些傳統礦產資源粗加工企業外,缺少其他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工業。2012年該地區的城鎮化率僅為28%,遠低于云南省40%的平均水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942元,僅為當年云南省平均水平的2/3。滇西北地區在我國2011年國務院最新劃分的18個集中連片特困區中,全部被劃入滇西連片特困區。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農業發展靠天吃飯、工業基礎薄弱、服務業超前發展的總體格局。受山區面積分布較廣、民族傳統文化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等限制,這一地區的扶貧工作成效較差。
2.旅游業為經濟發展支柱產業
滇西北地區依托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旅游資源富集地。2002年,滇西北迪慶州的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向全世界宣布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尋找的香格里拉就在云南中甸,從此拉開了滇西北旅游產業發展序幕。隨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麗江古城文化遺產和東巴文化等重要旅游資源也陸續被挖掘出來。截至2012年,旅游產業已經成為該地區的第一產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4:40:46,旅游產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達到65%,產業結構已經演進到“三、二、一”的產業形態。只有在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才會出現此種產業結構形態,而滇西北地區因為旅游業的超前發展導致產業結構的虛高度化。旅游業在滇西北地區已經成為脫貧致富、帶動就業、拉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2]。
3.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約束較大
滇西北地區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敏感區、大江大河發源區,在國家新一輪主體功能區劃分中,川、滇生態功能區就在滇西北地區,這一地區成為我國保障國家生態功能的重要地區,在國家戰略上中被劃定為限制開發區。為保障該地區重要的生態功能,各類開發規劃和經濟活動受到諸多限制,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選擇與布局、開發強度等受到限制。特殊的資源環境決定滇西北地區的產業發展道路選擇必然與其他地域不同。
三、滇西北地區旅游城鎮化助推經濟發展的策略
1.依托旅游城鎮化使城鎮化總體規模和布局更加合理
滇西北地區應緊緊依托旅游產業的發展來助推城鎮化建設,打造“一中心、兩翼、多極”的發展格局,即以麗江為城鎮發展中心,使其成為滇西北地區重要的旅游中心城鎮;以香格里拉和六庫為兩翼,將其發展成為次中心城鎮;在此基礎上多極發展下屬小城鎮,尤其要重點打造一批依托旅游資源發展起來的旅游城鎮。城鎮的發展布局應與旅游景區開發相協調,還應適應該地區人口布局和產業選擇。規劃與研究城鎮選址和未來拓展方向的,加強城鎮間的交通信息網絡建設,形成整個滇西北地區的城鎮化網絡格局。endprint
2.依托旅游城鎮化發展壯大泛旅游產業群
滇西北地區早期旅游業發展沒能很好地發揮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隨著該地區旅游業不斷走向成熟,旅游城鎮化成為發揮這一作用最好的途徑。旅游城鎮化將一個產業融入一座城鎮,而城鎮化的發展又會催生更好的產業格局。在滇西北地區,通過旅游城鎮化可以更好地促進以旅游產業為主體的泛旅游產業群的發展。目前旅游產業的跨界融合已然成為培育旅游產業群的重要突破口。養生、度假、旅游、文化生活體驗、居住、生態養老等現代服務產業共同構成了泛旅游產業群。由于泛旅游產業群關聯度大、綜合性強,廣泛滲透到工業、農業、科技、教育、環境、醫療、金融等多個領域。因此,以旅游城鎮化為主體的泛旅游產業群的發展在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使產業結構合理化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3.依托旅游城鎮化使當地居民脫貧致富
滇西北地區作為我國主要的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脫貧致富問題是該區域整體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受地理條件限制,如不通過城鎮化移民和改善當地居住環境等措施很難解決大部分山區居民脫貧的問題。通過旅游城鎮化來引導當地居民進入城鎮就業是一條解決該問題的重要途徑。旅游城鎮化是通過發揮滇西北地區城鎮作為資金、技術、商品、能源、交通、信息等集散中心的優勢,更多地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遷移進來,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與此同時,農村大量的農產品和物資有了更好的銷售市場,促使農業向產業化發展,進一步讓農民增收致富。同時,滇西北地區的旅游城鎮化在實施要素與人口合理流向大城鎮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就地城鎮化政策,在知名旅游景區附近發展旅游相關產業來促進人口的聚集,實現通過發展旅游業來實現旅游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旅游資源富集地的滇西北地區在實施旅游城鎮化戰略中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區域脫貧致富問題,自然環境的約束使得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很難走與全國其他地區類似的工業化道路。實現區域旅游城鎮化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通過合理有序地推進旅游城鎮化來帶動旅游產業群的發展和當地居民的增收致富,同時居民增收和旅游產業群的發展又進一步反哺旅游城鎮化[3],最終實現推進城鎮化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建翠.民族地區旅游推動城鎮化發展研究——九寨溝縣旅游城鎮形成機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4):138-140.
[2]王紅,宋穎聰.旅游城鎮化的分析[J]經濟問題,2009(10):126-128.
[3]邱云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城鎮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0):26-28.
(責任編輯:梁宏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