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家論道】
“一做生意我就研究這些企業家的成敗得失,后來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危險,就是‘靠山就是火山,靠著的時候是山,出事了就是火山。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就跟包括一些特殊部門、特殊人物保持一個正常的距離。”
——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
“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這是華為人對待委屈和挫折的態度和挑選干部的準則。沒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今后如何能做大梁?其實一個人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上。生活的評價,是會有誤差的,但決不至于黑白顛倒,差之千里。要深信,是太陽總會升起,哪怕暫時還在地平線下。您有可能不理解公司而暫時離開,我們歡迎您回來。”
——華為總裁任正非
“現在的華潤正在擺脫宋林案的影響。華潤之前的企業文化出了問題,不論投資決策,還是用人環節、發展思路,都缺乏對法律的敬畏,一把手的一言堂、企業彌漫的哥們兒文化都為腐敗的滋生提供了土壤,這對‘依法治企教訓很大。”
——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
“關于接班人,我們現在有一批40多歲的總裁在這個崗位上,這幾個人都是未來接班人的苗頭,但是我說了一句話,不刻意培養。我很反對一個提法,叫培養接班人,接班人不是培養出來的。我有一個規定,就是我和現在總裁的年齡差距至少要15歲,就是讓他接班,至少讓他有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否則沒有意義。在這種年齡層當中,將來比方說三年左右、五年左右再做出個決定。這些年輕人之間是有競爭關系的,要考慮到將來誰上更服眾。”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
“只有那些我覺得自己會愿意為他/她工作的人,我才會招聘他/她直接為我工作。這是一條很好的標準,并且在我這里屢試不爽。”
——Facebook創始人、CEO扎克伯格
“美的還在繼續推進扁平化的組織再造,我的標準就兩條,是否符合小公司形態?是否符合創業公司形態?美的集團以前副總裁就有高級副總裁、執行副總裁、副總裁,下面還有總監、副總監、高級經理、經理,層級很多,每一個層級都有信息衰減。現在整個集團就四層,總裁,副總裁兼總監,經理,普通員工。副總裁必須兼總監,以前很多人都不兼的,現在我要求每個人提高動手能力。我在美的20年,每次開會講話稿都是自己準備。”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
“要建立黨政干部正常聯系民營企業的機制。當前,我國的私營企業出資人和個體工商戶已有7000多萬人,他們是黨在經濟領域必須團結依靠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新常態下,必須更加重視發揮企業家的才能。良好的政商關系需要官商正常交往,官員要堂堂正正走進民營企業,干干凈凈與企業家進行接觸交往。要建立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與企業家的溝通聯系機制,提出黨政干部與企業聯系交往的要求和規矩,解除他們與企業接觸的后顧之憂,讓官員開門與企業家經常交往,做到工作聯系等距離、服務幫助零距離、私情交往遠距離。廣大民營企業家在處理政商關系方面,也要嚴格自律,依法依規,走正門、干正事,不搞歪門邪道,不踩雷區不碰紅線,不采取非法手段謀取不正當利益,樹立自身良好社會形象。”
——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
“我有朋友被紀委帶走后,所有公司材料送不進去,合同不讓簽,銀行貸款到期也沒法簽,企業就死掉了。當年國美黃光裕有影響力,進去后還有點辦法。其他人就沒那么幸運了。企業家出事后,畢竟還只是嫌疑人,公司怎么辦,應有明確立法。”
——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
“應大膽地讓國際品牌進入到中國市場,我們不但要讓它們進來,還要用調節稅收的方式,讓中國消費者買得起,價格起碼要和國外相符,這樣我們老百姓就不需要到海外去‘淘這些東西了。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逼著我們自己的企業有一個對比標準,我們必須讓企業和國際知名的品牌對比,參考他們好的質量、技術含量和服務水平,才能夠使得我們的本土產業、品牌有一個全面的提升。”
——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
【治理前沿】
“我們擁有一個見識卓越、以企業為導向的董事會,時刻準備著踐行我們的伙伴承諾。沒有一個人是為了錢做這份工作:根據一份在別處幾乎不存在的協議,我們的董事都只有象征性收入。他們通過擁有伯克希爾股票,以及為一家重要企業充當看門人所帶來的成就感等方式獲得回報。”
——伯克希爾·哈撒韋董事長巴菲特
“以249家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對高管團隊的年齡、教育、薪酬等因素進行實證檢驗,探求高管團隊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高管團隊平均年齡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高管團隊的激勵措施與企業效益顯著正相關。獨立董事比例對績效有明顯提升作用,未發現董事長和總經理兩權設置對各變量有明顯影響。”
——河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高素英
“股東不斷優化是好事,但個人觀點,根據民生銀行的傳統和現實情況來看,我不主張一個企業去控股,無論是相對控股還是絕對控股。”
——民生銀行副董事長盧志強
國企改革的核心是市場化
“央企的問題,根本來說,還是改革不徹底。不繼續改革,國有資產流失會更大。為什么我們這些年監督力量越來越強,但是效果不彰顯,因為監督是外因,是外部力量,但是企業本身改革不往前走,機制體制沒有市場化。就是說過去幾年,市場化是倒退的。國企改革的核心就是去行政化、市場化。”
——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
“在改革開放初期社會討論企業姓資姓社的問題,現在社會是不是也應該討論下企業姓公姓私的問題。這個問題上,目前娃哈哈已經解決得很好,盡可能地提高員工的收入,員工也是公司的股東,他的責任心、積極性就會比以前高,而且員工持有的股份在員工離職的時候會收回,每年還能根據員工表現進行增減。只要跟員工的利益休戚相關,員工就可以進行企業內部的監管,比現在有關部門監管國有企業更加有效。”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
“民營企業參與中國的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參與全球的國企改革。這里面有兩個問題:第一是要不要改的問題。混合的目的是什么?混合所有制解決的痛點是什么?我覺得根本是解決效率的問題,是解決產權的清晰問題,是解決所有人在位的問題。第二個問題,在改革過程中怎樣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從我們參與海外的國有企業改革的角度來說,就是制定好程序,要規范、透明。比如我們參加葡萄牙保險公司收購,有很多其他公司也參與,沒有人說這是在侵吞葡萄牙的國有資產。因為它走的是一條規范的道路,按照程序,規范、透明。”
——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