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英
《圓柱的體積》是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圓柱與圓錐》第三小節的內容。在教學時,我堅持“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教學理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獲取新知。
一、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
上課之初,我充分利用主題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求圓柱形柱子的體積和圓柱形水杯的容積,開門見山地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接著把“知識繡球”拋給學生,讓他們根據生活經驗尋找解決問題的妙方。他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得出圓柱體積的算法可能與長方體體積的算法有關。于是,我順水推舟,讓他們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以便于學生猜想,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萌生獨立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愿望。
二、動手操作,驗證猜想,探索新知
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雖然學校條件有限,沒有現成的學具可供學生實踐操作,但是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利用課前準備的一個大蘿卜和一把小刀作為學生道具。在推導時,我先選出兩名同學輪流上前演示,把圓柱形教具的底面平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圓柱切開,照課本上的圖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其他同學用提前準備好的圓柱形蘿卜,完成切拼活動。接著,引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相當于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三、課件演示,鞏固理解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觀看課件:圓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開后拼成的物體會有什么變化?”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學生不僅對這個切拼過程一目了然,同時又加深理解了圓柱體轉化成近似長方體的過程和方法。
四、分層練習,拓展延伸
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解題的靈活性,我在設計練習時多花了些心思去考慮如何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于是采用了分層練習策略。
小結時,提醒學生要從多方面去考慮,做到面面俱到,逐層深入。同時一定要認真讀題審題,注意單位統一。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獲取的知識層次化、系統化,而且提高了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同時也發展了他們靈活選擇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得輕松。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