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英
摘 要:人類歷史源遠流長,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其中匯集了大量的英雄楷模,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孟子;“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的屈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寶貴財富。這些具有優秀道德品質的歷史人物,都是學生做人的楷模,學習的榜樣。
關鍵詞:歷史課堂 德育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136-02
用他們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學生,豐富學生知識,啟迪學生智慧,陶冶學生性情,進而引導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但由于應試教育所致,歷史教學多年來犯的一個通病是:教師勾勾劃劃、學生說說背背,考試分數高,學生能力差,歷史教學中本應蘊含的德育教育被抹殺,這難以適應時代要求,同時也制約了歷史教育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面。
1 在教學目標上,呈現唯一性
由于應試教育,分數成了教學的唯一目標,評價老師看成績,評價學生也看成績,其他方面則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可以一俊遮百丑。思想品質、道德行為等德育目標都被片面追求升學率所抹殺,歷史教育本來追求的素質教育、德育教育特征被逐漸淡化,從而使歷史課失去了“靈魂”。
2 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偏重課本知識的傳授
割裂歷史教學與學生生活世界的關系,往往是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指定的、狹隘的范圍,很少關心一個個鮮活的學生內在的情感和心靈的需要,把歷史教學演變成了純知識點的傳授,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一味的要求他們“以苦作舟”,漠視新時代對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扼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忽視了學生的人格養成、情感體驗,忽視了課本中的德育因素,造成了學生死記硬背,照本宣科,高分低“情”。
改變陳舊的歷史教學模式,使學生動起來,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思維自由遨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的去探求知識,發現真理,抒發情感,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讓學生在生動的歷史事實中接受愛國主義的洗禮,這是我在歷史課堂上所追求的核心目標。
3 賦予歷史生命,啟發學生思維,產生心靈共鳴
德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歷史雖是已逝去,不可改變也無法改變的過去,但我們不能單純地將歷史看成死了的形骸,不能把歷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無生氣的“秦磚漢瓦”,而應看作活著的文化,看作前人的活動,是生命在躍動。歷史是人創造的,對真、善、美的贊揚,對假、惡、丑的鞭撻,無不浸透著人的情感。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能在思想上認同。這就需要教師借助電影、電視、圖片、攝影、音樂、幻燈片等各種教學手段,更直觀的呈現歷史場景,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留給學生鮮活的記憶。
比如:我在講授九年級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讓學生觀看電影《珍珠港》片段,觀看《南京大屠殺》錄像,利用沖擊力極強的圖片,從聽覺、視覺等不同感官刺激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的殘酷、戰爭的血腥,從而對學生產生心靈上的震撼。同學們個個義憤填膺,摩拳擦掌,當我讓同學們談感想時,有的同學憤怒,有的同學悲傷,大家異口同聲的說:“我們要反抗侵略,維護和平,反對戰爭……,我們要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頭腦,絕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4 投入真情實感,引領學生思維,彰顯人格魅力
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生思維是否活躍,主要取決于他們是否有解決問題的需要。要想在歷史教學中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其前提就是學生必須對歷史課感興趣。如何讓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呢?這就依賴于歷史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講課水平。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以飽滿而穩定的激情授課,尤其是德育滲透中,教師的情感投入將起巨大的作用。因此,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的“人師”,也必須是高素質的“經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適時、適度、適情的進行情感投入,必須做到語言生動、聲情并茂,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激發學生對真理的追求,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就是在這種生生互動中產生的,從而更好地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作用。
5 創設良好情境,抓住學生思維,激發愛國情感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就需要教師把教學過程安裝上“磁鐵”,時刻吸引著學生。通過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來啟發學生思維,進而激發學生的情感,生動的歷史事件一定能讓學生在聆聽中洗滌靈魂,從而產生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
比如,我在講授八年級歷史《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是這樣引入的,首先展示乾隆款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圓明園銅獅頭像、牛頭像、虎頭像四幅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古代珍品,并介紹2000年4月30日至5月2日,香港佳士得拍賣行將要拍賣這四件珍貴文物。一石激起千層浪,香港人民強烈抗議,認為在中國領土上拍賣中國國寶是對中國人民的侮辱,國家文物局也指出,這違背了國際公約和職業道德,也是不尊重中國法律和中國人民感情的行為。為什么說這四件文物是中國的國寶呢?它是怎樣流落到外國人手里的呢?這次拍賣活動如期進行了嗎?結果如何?讓我們重溫140年前的一段歷史。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讀完課文后,有的同學竟能像講故事一樣把內容復述一遍。在講述中,我又放映了一段關于圓明園的錄像,宮殿的富麗堂皇、景色的奇美動人,令學生連聲稱贊。接著我又介紹了圓明園的奇珍異寶,學生更是拍手叫絕,激情高漲……。課堂上同學們時而為我中華民族之文明而自豪、而神采飛揚,時而為大清的腐朽而哀惋嘆息,時而為帝國主義之野蠻侵略而憤怒,摩拳擦掌,同學們瞪圓了眼睛,有的竟不由自主的站起來。當我讓一位同學談一下感想時,她竟是哭著說的:“……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強大而奮斗”。
6 挖掘情感載體,放飛學生思維,實現情感升華
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最大限度的走進歷史,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隨歷史哭,隨歷史笑,從而與歷史人物產生心靈的碰撞與溝通。
歷史本身就是故事,學生能否扮演故事中的主人公呢?我時常讓學生想象著將自己置身于彼時彼地的歷史情境中,“進入角色”的展開歷史性思考,來探求歷史人物的活動動機和方式。比如:八年級歷史中,國共兩黨的《重慶談判》,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重慶談判是在當時八 年抗日戰爭結束,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而蔣介石和美帝國主義勾結準備發動內戰的情況下,蔣介石玩弄和平伎倆,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商談和平,當時中共內部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去好;另一種認為不去好。親愛的同學們,假如你當時處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情境中,你認為是去好,還是不去好?為什么?如果去,會不會出現像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扣押張學良那樣的丑劇?對重慶的這次“鴻門宴”是赴,還是罷?毛澤東明知蔣介石劍拔弩張,不懷好意,還是毅然前往,這是為什么?驚心動魄的一幕幕畫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漣漪,他們各抒己見,一個個“小偉人”出現了。以至于下課鈴聲也沒有打斷同學們的爭論。
總之,教師既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又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雙向互動過程,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教育作用,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教師要實現一系列思想觀念的轉變:由強迫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苦學,轉變到引導學生積極求知的樂學;由簡單課堂應試操作,轉變到構建學生知識大廈的創造性勞動。歷史是一副由一個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所串聯成的優美的畫卷,偉大的歷史人物可以讓學生心靈為之震撼,而著名的歷史事件也能深深地吸引并最終打動和征服他們的善良和正義之心。教師要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一個開放的天空中飛翔,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做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著,做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常言道“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實現最佳結合的關鍵就在于教師自身素質,優秀的教師應當使自己的知識、才能、品德、智慧符合學生的期待。所以,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只有掌握淵博的知識,才能形成知識綜合、知識遷移的能力,才能在備課中見微知著,在講課中深入淺出,才能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才能在德育滲透中不斷啟迪學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教師要努力實現歷史教育的現代化。利用視聽媒體,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挖掘歷史教材,善于捕捉德育契機,精心設計課件,大膽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知識的強烈欲望,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性思維,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育于歷史教學中,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讓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知歷史,陶冶性情,激發情趣,活躍思維。為學生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使中華文化的精華傳承光大。
教師要樹立“優等生、學困生”都是“材”的學生觀。教師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情感來引導學生的情感,善于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防止其自暴自棄,要尊重學生情感,防止偏見、歧視和情緒對立。教師應具備較強的親和力,走近學生并與他們和諧相處,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相信每位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和欲望,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創設一種愉悅的、平等的、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勇敢的展現自己,給每個學生以成功的體驗,從而使他們在所取得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成功中積累自信,以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人生之路。
總之,歷史是德育的來源和載體,歷史學科有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德育功能,如果每個歷史教師都能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汲取人類千百年來凝結出來的道德精華,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貫徹德育教育,學生自然能從中感受到春風化雨般的教育。這既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內功上多加修煉、方法上多加探索,努力使我們的歷史教學更好的服務于學生、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未來,這是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