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猛
摘 要:介紹了對“雙主模式”的認識,提出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結合教學網站平臺實現“雙主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具體方案,進行詳細的討論和研究。
關鍵詞:“雙主模式”;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網站
一、“雙主模式”的概念
“雙主模式”是指在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的同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也就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師主導下的課堂中,強調共同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不同于國內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花了大量精力講課,可學生的學習效果仍然很差,就像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一切真理都要讓學生自己去獲得,由他重新發明,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它也不同于西方國家“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西方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與教學重點無關的知識,教師功能極其弱化,未能起到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雙主模式”正是取長補短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二、“雙主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目標為培養—發展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養成—鞏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形成—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培養—強化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基于以上教學理念,筆者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采用了“雙主模式”教學,即在教師主導下,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來實現學生的主體性。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一個具體應用,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它強調讓學生融入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和內化理論。
三、基于“雙主模式”的任務驅動教學在網絡平臺中的實施
為了讓任務驅動教學獲得更好應用,筆者特別設計了教學專用的網絡平臺。學生人均一個賬號,教師通過管理員權限進行教學管理。平臺實現主要教學功能,如學生賬號管理、任務資源下載、作業上交、留言反饋、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和互評等。結合教學網站,“雙主模式”下的任務驅動教學實施分為三部分。
(一)學習任務的準備
1.任務的設計
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首要是“任務”的選擇與設計,重點考慮三方面:
(1)有明確的目標
把每一個學習模塊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 “小任務”, 重組 “小任務”實現單元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分布在“任務”編排中。每個“任務”的設計考慮知識點的含量、難易度、前后“任務”之間的聯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2)注重趣味性和生活性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設計的任務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很難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任務設計還應注重生活性,實現生活化,以便學以致用。
(3)體現層次化
不同學校的計算機資源配置和學生的信息技術修養存在差異。設計任務時,應當根據計算機配置和學生的實際分好層次、準備好足夠的素材。任務可分為基本任務和拓展任務兩種。基本任務設計體現可考核性,及時跟蹤和檢查,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拓展任務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2.任務的分發
設計好的“學習任務”分發到各個班級的學生個人主頁中,學生一旦登錄便可獲取最新“學習任務”。平臺設置“學習向導”,提供大量預習素材,引導學生預習新課。
(二)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
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教學,以培養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和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標。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運用“雙主模式”教學,讓課堂煥發奇光異彩。運用以下幾種學習方式和教學手段:
1.引導閱讀
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把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投入到實踐操作中,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并從中獲得成功的樂趣。
2.學生演示
以學生演示替代教師示范,更新教學手段,備受學生關注。結合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與評價,一起得出正確的結論,為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視頻教學
當學生演示與教師指導都不能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時,提供教學視頻素材是非常必要的。視頻素材可在學生主頁的相關章節欄目中下載,便于隨時隨地獲取。
4.上傳作業
學生完成作業后,選擇相關欄目和章節提交作業,便于教師查看與管理。學生在規定期限內擁有修改作業并重新提交的權限,不斷改進作業質量。教師審核和點評后,學生可獲得相應的積分,是過程性評價實施的組成部分。
5.留言反饋
學生若有疑問可通過留言板給教師反饋信息,留言可設置為公開和隱私。教師主頁中收到留言提示時,可及時回復解決相關問題。
(三)優化評價方式
評價方式分為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評價結果由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所得積分按一定比例組成(教師自定義設置)。總評成績由平時作業所得積分和期末上機考試評定所得積分組成,各占70%和30%。這種算法由網站功能自動實現,學生可在個人主頁看到每次的得分情況和點評情況,及時補缺補漏。
由于時間與精力的限制,筆者給每一個學生賬號隨機分配五位同學的作業,便于查看和點評,學生點評完成后即可獲得一定的積分(教師權限設置),評定結果自動在對應學生的主頁上呈現,激勵學生互評,教師可查看整體評定情況。若課堂時間不足,互評未能順利完成,學生可在之后的48個小時內繼續完成,以確保評定實效。這種互評方式,可激勵學生相互監督和促進。
這種結合教學網站的基于“雙主模式”的任務驅動教學,是筆者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一直堅持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應用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特別適合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郭芳.淺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J].網絡科技時代,2002(01).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