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竟孝 何承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各學科都要把探究性學習放在突出位置,可見探究式教學在新課改中的重要地位。探究式教學其實是一種學習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中提高學習技能,是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有機結合的有效方法,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在備課時將三維目標寫得清楚明白。但知識與技能一項只是寫在紙上,并沒有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實際過程之中,而探究式教學方法不失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手段之一。下面,我就《智取生辰綱》一文談談探究式在教學中的運用。
一、妙尋趣點,激發學生探究的情趣
情趣是行動的動力,是有效學習的源頭。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巧妙尋找激發學生興趣的生成點、著力點、生長點,調動學生自覺自愿、自主自發地參與探究活動,這是關系探究效果和質量的前提條件。
《智取生辰綱》圍繞“生辰綱”展開情節,一方要送,安全至京;另一方要取,葉底偷桃,不露痕跡;一方是京師教頭,武裝押運;一方是梁山好漢,身懷絕技。兩強相遇,強強對話,鹿死誰手,懸念迭生。這正是學生最感興趣、最容易產生興趣的地方。為此,我設計如下導語,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楊志綽號青面獸,楊公令之孫,得楊家真傳,武功高強,因臉上有一青色胎記,人稱“青面獸”,多年闖蕩江湖,經驗豐富,是名副其實的“老江湖”;手下幾個軍漢,更是精挑細選的精兵強將;又得梁中書提拔重用,感激涕零,立功心切。晁蓋、吳用等人,武藝平平,陸戰只有赤發鬼劉唐可用,阮氏兄弟水上本領高強,但陸戰水平一般。相比之下,晁蓋、吳用一方相形見絀。不用智取,事定難成,虎口拔牙,如何能成?
通過雙方實力的對比分析,激發了學生未知的欲望,點燃學生的探究之火。
二、巧設疑點,化大為小,化粗為細,引導學生展開探究
“天時、地利、人和”是戰爭成敗的關鍵,吳用等人之所以取得成功,關鍵在于開動腦筋,在“天時、地利、人和”上做足了文章。為此,在一番鋪墊之后,我圍繞“智”字,設計了幾個精巧的疑問,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究。
1.如何智用天時?——天熱,軍漢們需用酒水解渴,為下蒙汗藥作伏筆。
2.如何智用地利?——黃泥崗,地僻人稀,便于下手,樹木環繞,便于隱蔽。
3.如何智用人和?——各顯其能,分工合作,協同作戰:扮客商-迷惑敵人,穩住對方;佯爭酒-誘敵深入,請君入甕;巧下藥,麻倒敵人,取得成功。
幾個問題環環相扣,又與課文內容一一對應,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課文,就可以找到答案。探究活動有血有肉,眉目清楚,針對性極強。學生不僅獲得了答案,更是學會了方法,提升了技能。
三、巧作對比,提高學生探究分析能力
文中楊志并非無智,吳用并非無用。二人斗智斗勇,各有千秋。正因如此,課文才引人入勝。二人的高下,正是在相互較量當中顯現出來的。為了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提高分析辨別能力,我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對比分析。一是楊志和吳用之智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二是楊志斗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吳用之智,學生容易得出,前面已經講過,而楊志之智,教師容易忽視,學生也難以判別。作者正是在矛盾對比沖突中去展現人物性格,使文章有血有肉,形象鮮明。通過對比分析,因勢利導,借力打力,為學生理解人物性格鋪平了道路。
四、妙做散點,提高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走進課文,通過文字信息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同時也要求學生走出課文,新舊知識結合,學以致用。教師既要緊密聯系課文,又要走出課文,結合新舊知識,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收放自如,融會貫通。在教學《智取生辰綱》時,通過以上幾個問題的鋪墊,學生對課文內容已基本掌握。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吳用等人的“智”慧,我將本文與《三十六計》結合起來,設計如下問題進行引導,對學生進行發散性、開放性思維訓練:
吳用號稱“智多星”,楊志也是“張飛穿針——粗中有細”之人,本文中二人斗智斗勇,妙計迭出,精彩紛呈。而這些智謀大多可以從《三十六計》中找到依據,請同學們找一找,本文中運用了《三十六計》中的哪些計謀?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投入到探究當中,主動請纓,各抒己見:假扮客商,裝怕歹人——瞞天過海之計;白勝賣酒,故意不專賣——欲擒故縱之計;當面吃酒,嬉戲打鬧——笑里藏刀之計;故意搶酒,暗中下藥——偷梁換柱之計;黃泥崗等候——以逸待勞之計等等,不一而足,發散性的問題,開放的課堂,將教學推向高潮。
探究式教學堅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探究式問題為主線,通過學生個人、小組、集體等多活動,將知識和技能有機結合起來。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導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探究式教學運用得好,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流教學方法。教師要善于運用,巧于運用,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編輯 段驍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