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重慶 402160)
我國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課程建設探究
楊平
(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重慶 402160)
采用實地調研、專家訪談、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對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課程建設采取的課程模式進行例證,重點從課程需求、課程比重及創新環節層面進行了課程問題探究,并在此基礎上,就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課程建設的基本構想進行了理論思考,提出了課程結構框架和實施路徑,以期為不斷提高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的培養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課程;實踐
由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試點實施的師范生免費教育工作,是我國政府實施的一項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更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工程和未來人才工程。自2007年秋季開始實施以來,教育部直屬6所師范院校承擔起為國家培養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的重要使命。免費師范生教育堅持以強化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為導向,以全面提高師范生素質和從教能力為核心,以教師教育創新平臺項目建設為載體。多年來,各直屬院校教師教育工作和教師教育創新平臺建設工作按計劃順利實施,同時,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了一套綜合性大學舉辦高質量師范教育的教師教育創新模式。但細細考究,還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通過調查顯示,承擔免費師范生的直屬高校在課程建設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分析免費師范生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進一步提升免費師范生的教育質量。
目前,我國體育免費師范生培養課程主要由5部分組成。但各免費師范院校所開設的教育類課程的科目和時間存在較大差異[1-6](表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課程建設還存在諸多不一致現象。尤其是在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各個 院校的課程學分非常低,甚至并未列入培養計劃。
同時,我國體育免費師范課程結構從形式上看基本合理適用,但所開設課程的數量、時間分配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表2)[7-10]。通過對30名體育專業任課教師的訪談及對50名體育教育專業免費師范生的調查訪問,大部分專業教師和學生認為目前我校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課程結構還存在不合理現象。如:學生創新環節不受重視;與農村學校體育教育需求存在脫節;教學實踐能力薄弱;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

表2 對體育教育專業科任教師及大四年級體育免費師范生的訪問調查結果
1.1 體育需求:存在脫節
實施免費師范生教育是國家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雖然不同的直屬師范院校在培養目標上的定位并不一致,但基本將目標定位在培養能夠勝任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管理、競賽工作、科學研究以及社會體育指導的體育專門人才或復合型體育人才。這種目標定位的準確性還難以界定,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則存在課程設置與實際需求之間的關系。從調查中發現,不同院校在免費師范生課程的設置上有較大出入,如很多院校沒有或較少設置與體育康復相關的課程,更主要的是大部分學生只學了書本知識而缺乏實際操作,這顯然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不夠。這在我國當前時期顯得非常重要,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學校設施簡陋,條件相對較差,體育課對體育保健及康復的知識要求相對較高,而現行的體育課程明顯缺乏這方面的內容和實踐要求;此外,目前高校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教育缺乏對農村體育的現狀性認識,如體育場地、學生人數、教學組織等方面的實踐性練習,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學校體育開展狀況,如對地方民俗掌握等,使得體育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和實踐感知較為薄弱,由此使得這樣的一些課程不免存在一些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1.2 課程比重:結構失衡
這種失衡既表現在課程比例的安排上,也體現在課程安排的時序性方面。首先,教育類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應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培養優秀體育師范教師的最重要課程之一[9]。在國外教育類課程占整個課程的16% ~32%[11-13],我國體育免費師范學院的教育類課程情況是:西南大學10%,華中師范大學11.95%,陜西師范大學12%。由此可見,中國體育免費師范教育類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比重偏小。從時序安排來看,在我國體育師范教育中,教育理論課、教學技能課和實踐課三者之間本身存在緊密聯系[14]。但是,我們卻慣于將它們分別安排,如教育類課程在大學的前兩年就基本結束,這使得當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時,對前兩年的教育類課程知識已基本遺忘,這種時序安排使課程之間相互缺乏呼應,聯系不夠,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學效果。
另外,教學實踐形式也相對單一,教育實踐課的課時過短,根據調查統計,6所體育免費師范學院的教育實踐課平均只有7.3周,相比英國的12周,美國的18周[10],還顯得不足。教育實踐基本上還局限于實習和見習;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是高校體育主要構成部分,長期以來在我國體育免費師范教育中,三者的有機聯系少,缺乏整體性規劃。
1.3 專業課程:顧此失彼
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免費師范院校的體育專業課程主要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必修課是指根據學生培養方案,每個學生都必須按時修完的課程,而選修一般是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有意向性的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進行學習,充分實現了共性與個性的發展。但是,在近年來所實施的課程改革,采用的類型基本是基礎課加選項課,為保障基本教學任務的完成而過于突出必修課程,嚴重忽視選修課程的作用。雖然,一些院校在課程設置的形式上凸顯了選修課的地位,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了所修學分,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對所選的課程基本上處于一種應付狀態,并沒有發揮選修課應有的地位,這必將造成師范生教育理論方面知識面單一,視野狹隘。
應該說,專業課程是我國體育免費師范生教育課程的最重要課程,各免費體育教育師范高校都特別重視這一塊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北師大在專業課程模塊的學分為39學分,占整個課程的26%;陜西師大在專業課程模塊的學分為46學分,占整個課程的28%。但問題是,都只注重專業課程知識的縱深發展,忽略了其發展的廣度,忽視學科之間的知識聯合,尤其是與基礎教育聯系不強。最終,這樣的課程培養出來的體育教育師范學生很難適應基礎教育的需要,這也并不符合我國實施免費師范生教育的初衷。
1.4 創新環節:象征執行
創新環節是免費師范生教育的重要部分,這也是體現免費師范生教育的不同所在。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各體育免費師范院校在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這一環節不夠重視,且創新學分都沒有計入學生總學分之內。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削弱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雖然,“雙導師制”的實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導師激勵機制,這種制度并沒能落到實處,還停留在一種象征性執行的層面。
雖然,一些院校也開設了各種創新渠道,如教師教育創新平臺建設項目。該平臺建設的5項基本目標是:1)創新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免費師范生的培養,為培育未來優秀教師和教育家提供示范;2)強化教育基礎理論和教育科學應用研究,不斷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更好地為培養造就優秀教師服務,為政府決策服務;3)建立教師教育優勢學科群,加強教育類、心理類、學科教學法等教師隊伍的建設,打造高水平的教師教育創新團隊;4)推進教師教育優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形成地區教師教育資源平臺示范中心; 5)建設地區教師教育網絡聯盟——教師終身教育體系,引領教師教育與師范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形成服務地方基礎教育良好機制。這種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雖然能夠推動體育免費師范生的教學水平,然而,由于學分較少或是沒有,導致更多的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仍然將重心停留在對學分的追求上,而缺乏對這些資源的學習,更缺乏實踐的鍛煉。
2.1 指導思想
遵循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教育的“三個面向”的時代精神,突出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根據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特點和需求,結合學校現有人力和物力資源構建相對完整合理的體育免費師范生培養課程,有針對性地培養知識結構合理、高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具有創新理念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
2.2 目標任務
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免費師范生畢業后主要到農村中小學從事體育教學工作。因此,體育教育專業免費師范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農村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等能力,并能從事體育科研、體育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2.3 課程結構
合理的課程結構是培養優秀教師的重要基礎前提,我國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教育的課程結構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免費師范生的知識結構、素質、基本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體育免費師范生的培養要兼顧國家體質健康標準和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的需要,有針對性和有重點地加強體育免費師范生某些特定知識、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免費師范生培養課程結構設置上要有側重(見圖2)。同時,筆者提出了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課程結構的基本構想(表3),以供參考。

圖2 我國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知識、素質、能力金字塔

表3 我國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課程結構及應修學分構想
2.4 實踐路徑
2.4.1 通識教育課程:優化德育與工具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全校課程結構中的基礎部分。按照素質教育的理念設置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目的在于通過本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方法和能力,養成基本的人文、科學和藝術素養等。目前,我國體育免費師范教育通識教育課程基本趨于合理:華中師范大學占20.6%;北京師范大學占25%;陜西師范大學占27%;西南大學占29.5%,東北師范大學占30%。但是還需要在德育課程和工具課程的優化問題上作出努力。德育類課程除了理論講授外,還應加強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工具類課程也應適當擴大比例。
2.4.2 學科基礎課程:“穩”中求“泛”
“穩”與“泛”可以認為是當前學科基礎課程建設的一對矛盾,各院校設置差異很大(北師大14%;西南大學14.4%;陜西師大18%;華中師大23.8%;東北師大32%)。有諸多學者提出減少基礎課程比例,并降低其難度,增加綜合教育課程,以開闊學生視野。如原有的田徑基礎課程,在不少院校其課時比例明顯減少,難度要求也一降再降,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實施“雙專業”要求是無可非議的,但其特色仍然是體育學科,專業化的降低在未來對基礎教育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不得不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深慮。在實踐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已失去基礎課程的基本技能和知識的掌握,這種后果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也是可怕的。他們將來面對的主體是基層體育教學,培養的是優秀的體育后備人才,而基礎課程的扎實與否是關鍵。學生只有做到專業基礎課程的“穩”,才能做到學科知識的“泛”。
2.4.3 專業發展課程:調整設置比重
專業發展課程的建設水平是高校名牌和競爭力的核心。作為培養體育教師的核心環節,我國體育教育免費師范生專業發展課程分選修和必修,分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目前各免費體育師范院校專業發展課程設置所占比重有很大不同:東北師大16%;北師大26%;陜西師大28%;華中師大28.1%;西南大學36.1%。根據精煉、創新等原則,重點加強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與建設,靈活設置專業方向課程[4]。此類課程的設置比重最好保持在20%左右。
2.4.4 課程實施:增加教育實踐課時
實踐課程是樹立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等的重要環節和手段。根據調查統計,我國體育免費師范學院的教育實踐課平均只有7.3周,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學生根本不可能高質量的完成教育實踐的任務,從而極大影響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國6所體育免費師范學院的教育實踐課有必要增加至12周左右,并相應增加此環節的學分比例。把師范生教育實踐環節具體劃分在每個學期,并把每一環節的實踐學分細分到每一課程部分,比如:在社會實踐方面的學分為1學分,在第一至第四學期均開設,而教育教學實習有14個學分,總共開設6~7個學期,因為,教育教學實習歷來是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免費師范生本科教育實踐環節的最核心內容,在安排時要有所側重。
2.4.5 課程結構:增加自主創新課程
自主創新性學習在體育免費師范生素質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各體育免費師范院校只有西南大學設有自主創新學分,但是因為比例很低,且未把自主創新學分納入學生總學分之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育免費師范生學生自主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創新素質的提高。我國體育免費師范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農村基礎體育教育,所要面對的是落后的體育器材及設備甚至沒有體育器材,沒有昔日寬廣的體育場地,這時,體育免費師范生只能發揮想象和創新能力,例如如何開發體育項目、自制簡易器材及改造場地等。隨著農村體育教育改革的到來,對體育免費師范生的教材研發和創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對充滿創造和協作的新世紀,加強科學與技術教學的結合,才能體現素質教育的師范性和學術性的統一。因此,有必要把自主創新環節的部分學分納入總學分之內,使其占總學分的2%左右。
2.4.6 課程制度:“導師”制的落實
目前,在我國體育免費師范高校推行的本科生導師制還僅僅是一種“口號”或“象征”,為了把口號轉變成現實,為了真正落實導師制工作及發揮其最大作用。就需要充分利用“學院—導師—學生”這條網,即學院加強對導師的激勵和監督,對學生激勵和管理;導師要明確自身職責和任務,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教育、指導和一定的約束,并定期向學院反饋學生情況;學生要珍惜與導師交流學習的機會,充分利用好這融洽、和諧的學術科研氛圍。
我國體育免費師范生課程建設在近年來取得驕人成績,但是,在很多方面還存在執行阻滯現象,表現出象征性執行或形式主義的特色。因此,這一艱巨任務還要繼續進行下去。我們需要在原來課程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國外師范生培養課程建設先進理念,充分利用學?,F有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結合本地特色和本專業特色,不斷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探索適合培養我國體育免費師范生的課程內容與結構,從而使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課程的建設,順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好地完成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
[1]梁宇.我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的教學方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6.
[2]朱婷.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實踐探索——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J].教育研究,2010(10):101-104.
[3]白顯良.加強免費教育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若干思考[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16-21.
[4]陳時見.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培養模式探析[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7-11.
[5]劉潔.西部地方師范大學實行免費師范生教育政策的制度設計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3.
[6]彭盼.免費師范生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分析與設計——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0(6):70-74.
[7]徐靜竹.高師教育類課程結構的現狀分析及改革構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0(3):43-49.
[8]李凌.運用微格教學培養體育師范生教學技能的設計與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4):118-120.
[9]劉旻航.體育課程改革文化動力特征[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5):383-385.
[10]雷衛平,范海榮.美、俄、日、英、四國體育院校課程設置對我省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啟示[J].甘肅高師學報,2007 (5):103-104.
·[11]宋偉.高等師范院校公共體育課程結構的配置優化[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7(12):80-81.
[12]馮建軍.從教師的知識結構看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8):3-6.
[13]胡旺盛.對高校本科生導師制教學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2010(2):1-3.
[14]龔純波.湖南省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9:9.
[15]王飛.對我國本科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12):83-86.
A discussion 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or free-charge normal school students of sportsmajor in China
YANG Ping
(Dept.of P.E.,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ongqing 402150,China)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ield survey,expert inter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had an exemplification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or free-charge normal school students,and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demand,curriculum proportion and curriculum innovation.On that basis,the authormade a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and proposed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path,hoping that it can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sports education;free-charge normal school students;curriculum;practice
G807.4
:A
:1009-9840(2015)01-0098-05
2014-08-2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編號:13YJC890010);西南大學統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協同創新中心招標項目(編號:135WUGGFWB07)。
楊平(1968- ),男,四川達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