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輝
【內容摘要】針對中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應當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上要有合理的選擇,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個人素養的逐漸形成。在教育內容上,應當有明確的限定,讓學生在各種生活場所中的行為都受到應有的約束與引導。在教學模式上,要有合理的選擇,教師應當深化和學生間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給予學生正面的引導,收獲更好的成效。
【關鍵詞】中學生 文明禮儀 教育策略
針對中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很有必要,不僅是幫助學生從思想層面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認知體系的過程,也能夠很好的規范學生的行為禮儀,讓中學生具備更好的風貌。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時,教育內容的選擇非常重要,教師還應當有意識的轉變傳統的說教的教學模式,加強和學生間的交流溝通,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文明禮儀教育收獲更好的成效,并且幫助打造形象素質更好的中學生的風貌。
一、學生文明禮儀缺乏的原因
在很多中學,都能夠看到學生文明禮儀方面的素養較為缺乏,很多學校也會忽略對于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這種狀況十分普遍,是很需要改善的一個問題。中學階段的學生開始獨立理解與認識這個世界,這個時候形成的價值觀與是非判斷標準將會很大程度影響其對于世界的認知,并且會決定一個學生的基本素養與氣質。這個時期正是應當深化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的階段。大部分學生的文明禮儀都十分缺乏,尤其是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普遍面臨繁重的課業負擔,學校也沒有精力展開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家長們也最關注學生的學業,疏忽對學生這方面素養的培養與引導。這些都是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這些原因將會幫助我們更有針對性的找到完善策略。
進一步剖析當下很多中學生在文明禮儀素養上缺乏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如下兩點。一方面,不少學生家長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禮儀素質偏低,在學生最初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營造上都沒有較好的基礎。不少家庭生活條件慢慢變好后,家中子女較少,負擔不重,孩子們吃穿方面越來越優越,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學生不懂得尊重他人,我行我素,不具備一些基本禮儀。另一方面,幾乎我國絕大部分的中學都會過于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往往以考試分數的高低來衡量教學的成敗和評定學生的好壞,而忽略了或者不重視學生品德修養的塑造。這兩個方面的原因極大的造成了當下很多中學生在文明禮儀以及個人素養上的缺乏。想要深化對于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很有必要從這兩個方面上做出完善。
二、確立合適的文明禮儀教育素材
在展開針對中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時,首先要確立合適的文明禮儀教育內容,合理地選擇教育素材才能夠讓教育取得良好效果。高中階段的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已經較為成熟,對很多事情也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因此,這個時期的文明禮儀教育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要讓學生從心底接受這些內容,這樣才能夠讓這些素材外化為學生良好的行為禮儀與個人素養。教育素材可以是針對學生在家里和父母相處方式的引導,學生在社會上和人相處的一些基本禮儀以及學生在學校和老師、同學們相處的一些方法。這些應當成為針對中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的核心內容,教育內容確立后才能夠讓教育過程更好的得以展開。
進一步剖析可以得出,現代禮儀教育的內容按照適應的范圍可以分為學校禮儀、親情禮儀、餐飲禮儀、通訊禮儀等。每個部分又可以分解成若干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明晰具體的要求,整個完整的體系可以覆蓋學生學習、生活、社交等各個方面。如學校的禮儀可包括課堂禮儀、課間禮儀、集會禮儀、儀表禮儀、儀典禮儀等。在確立教學內容時,應當積極吸取中華民族禮儀中的優秀文化元素,汲取他人之長,結合本地實際,確定適合于當代中學生學習的基本的文明禮儀教育內容。
三、培養學生文明禮儀的有效途徑
教育內容確立后,教育方法的合理選擇也很重要。傳統的文明禮儀教育很容易留給學生說教的感覺,這也是很多學生抵觸文明禮儀教育的原因。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在于教師所選取的教學方法不得當,教學模式的僵化使得教學效率受到很大影響。因此,教師應當積極轉變相應的教學策略,要深化和學生間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在此基礎上再給予學生正面的引導,才能收獲好的成效。
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培養,要從學生認識、情感、意志三方面入手,更好的促使學生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又可以概括為禮儀規范認識的培養、禮儀道德情感的培養、禮儀行為意志的培養。要讓學生不僅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更要知道怎樣去做,才能夠將學生學到的這些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言行,進而讓學生逐漸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并且慢慢將這些習慣形成自身良好的個人品質。學校應當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培養中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而培養學生內在的優秀素質,外在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 孟賜將. 在中學生中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必要性[J]. 文教資料,2014年07期.
[2] 王道乾. 中學生文明禮儀缺失問題及其解決之道[J]. 學周刊,2014年07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