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美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年級小學生上課不愛發言的心理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以及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發言;心理健康;教學模式;課堂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高年級小學生上課不愛發言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羞澀與膽怯的心理
高年級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心理發展也有了一定的擴展,特別是女同學,表現尤為突出。讓他們在課堂上發言且要準確無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時的高年級學生正處在心理發育的過渡期,對于自己的言談舉止都多少會羞澀于心。人們總以為這種心理特征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地消失,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羞澀心理會導致心理恐懼癥,通常害怕當眾說話或與人交往,因為擔心在別人面前出丑,處于尷尬的境況,他們盡力回避上課發言。
(二)信心不足與自卑心理
造成高年級小學生自卑的心理現象有其特定的因素,如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同學因素等等。部分高年級小學生由于在校學習成績不好,屢犯錯誤,所以在學校總是批評多于表揚、指責多于鼓勵與引導,于是就自暴自棄、心灰意冷,長期形成了“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還有部分同學并不是其本人具有某些缺陷與短處,而是自慚形穢,自認為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歡,進而發展成別人也不喜歡自己,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具有以上兩種自卑心理的小學生,他們缺乏自信心,毫無競爭意識,表現在課堂發言上,就會出現不敢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見解,甘做忠實的聽眾,從而也享受不到成功的快樂,使其更加自卑。
(三)感性不足與從眾心理
從眾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小學生的從眾現象比較普遍,表現在課堂發言中,看到別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習慣順著別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這樣一味從眾,個人不愿開動腦筋,不利于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小學生中出現從眾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小學生年齡小,獨立性差,自我意識不強,善于模仿別人;②由于小學生掌握的知識有限,獨立判斷能力還比較弱;③一部分學生一致性的意見將直接影響其他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平時學習成績優秀、思維活躍的學生,他的個體思維往往能對其他同學產生影響,從而出現從眾現象;④與容易的問題相比,對于復雜的問題,小學生更容易出現從眾心理。
(四)嬌慣與依賴心理
現在的高年級小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特別是有些小學生在家里享受著“五星級”服務,從而造就了他們缺乏自主性,不夠獨立,遇到問題時不能獨立面對,凡事都希望他人給予幫助,處事猶豫不決。在學習上,喜歡讓同學和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有時會提出各種各樣難以理解的問題與要求。每當教師在課堂上讓他們發言時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茫然不知所措。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會形成依賴型性格障礙,當其走上社會時,就會感到很吃力,事事被動,內心充滿了不穩定的因素,從而出現恐懼、焦慮、逃避等現象,造成心理上的障礙。
二、消除高年級小學生上課發言時的心理障礙及對策
(一)創建師生互動平臺,激勵課堂發言
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要熱愛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教師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們才能有安全感與信任感,才會對教師吐露自己內心的想法。當學生把老師看作是他們中的一員時,就能充分地建立起平等、融洽、和諧的師生互動平臺,營造一種平等、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同學在課堂上發言的積極性,克服了課堂發言時的心理障礙。其次,教師是表率。切記教師的一句不經意的否定或批評都會給小學生幼小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是影響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注重自身的素養,以敬業、博學、自律、寬厚、自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學生。
(二)優化課程結構,改革評價方式
優化課程結構,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減少心理壓力。首先是充實心理輔導課和活動課的內容。以學校為基礎,以學生個人為單位,廣泛開展“說悄悄話”活動,建立互信機制,通過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共同分憂,適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使小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其次,家校聯手展開心理輔導,讓家長對心理輔導有所了解,使心理輔導取得更好的效果,對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具有積極作用。
在優化課程結構中,還要結合實踐教學進行改革評價方式。改革評價方式的基礎是尊重學生。教學評價中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任何壓力。評價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異。如:對那些平常學習比較好的同學,就應該激勵他們不斷創新;對學習沖動型的同學,則要鼓勵他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對基礎較差的同學,要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然后再指出某些缺點,提出希望。
(三)因人而異,排除心理障礙
排除心理障礙,必須找到其產生的根源是什么,然后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當的訓練方法。例如由于自我分析不當、期望值過高而形成的自卑,可采取自我暗示法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如果因為性格內向而不愛說話、不善于講話而引起的膽怯與自卑,則可采用強化訓練的方法。如果出現自卑心理,可用以下方法做心理調節。1.直接暗示。就是自己在心中為自己鼓勵,增強信心。2.交叉比較。承認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又同時承認自己的優點。3.宣泄情緒,開放自我。要設法激發表現欲望,屆時教師要注意訓練師多加以表揚和鼓勵。4.克服從眾、依賴心理,培養獨立與主動。
綜上所述,調動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積極發言,克服高年級小學生上課發言時的心理障礙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每天在家或在學校堅持不懈地加以鍛煉,在學校開展人際交流活動,上課積極鍛煉發言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課堂上“沉悶”的現象,學校要多增設科學的活動內容,增加自我發言的機會,最終使學生從“要我說”的被動心理轉變成“我要說”的主動心理。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