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金伴
【摘要】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因此初中階段也成為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滲透的關鍵時期。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與其他學科相比擁有更為豐富的德育教材。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有意識地融入德育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的重要課題。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提出了德育滲透的多種途徑,以期為同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依據。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初中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大都自我意識突出,尚未形成明確的價值觀,很容易誤入歧途,加強這一階段的德育教育對其以后的人生至關重要。因此德育教育必須滲透于初中各個學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初中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育人典型,具備一定的人文內涵,憑借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滲透適當而有效的德育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德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個人品質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等,涵蓋面極廣。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特點,集采百家之長,集攬古今中外名篇,蘊含豐富的德育內容,是滲透德育的最佳教材。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適時對學生開展德育滲透,引導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獲得個人素質的升華。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始終眷戀著自己的祖國》《最后一課》《棗核》等幾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感受課文中人物深摯而強烈的愛國之情;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背影》《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等幾篇課文時,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教學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體會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純粹的金錢關系”,引申到現實生活中,親情是否禁得起金錢或地位考驗,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品詞析句,感悟作者情感
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是承載作者情感的精髓,它們往往簡短有力,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課文中的關鍵詞句,通過引導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有層次的剖析和點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掌握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教學八年級下冊《孔乙己》一課時,“笑”字在文中出現了10多次,以“笑”字引導學生了解孔乙己的悲慘遭遇,認識中國病態社會的冷酷和科舉制度的腐朽,意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進而增加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教學九年級上冊《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課時,通過“干巴巴” “慢騰騰”“昏昏沉沉”“半死半活”等詞匯的分析,激起學生對舊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與熱愛及對新社會幸福生活的感恩;教學九年級上冊《故鄉》一課時,通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一名言警句的分析,幫助學生樹立勇敢面對困難的良好品質。
三、人物解讀,樹立品德榜樣
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描寫的人物或者文章作者都是杰出人士,他們大多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心靈,對初中生的成長具有良好的德育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作者簡介”及“文中人物”的解讀,幫助學生對比美與丑、崇高與卑鄙、誠實與虛假,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教學七年級下冊《一面》一課時,可以開展“走進魯迅”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搜集魯迅的生平事跡和相關作品,感受魯迅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和棄醫從文的興邦主義理想;教學八年級下冊《變色龍》一課時,通過對“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的解讀,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正反面人物的對比,更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蘇教版中這方面的素材很多,教師可以對人物進行歸類和對比,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
四、課內外融合,提高德育滲透的實效
初中生正處于活潑好動、求知欲旺盛的青春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身心特點,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融合過程中實施德育滲透。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組織朗讀比賽、演講比賽、情境劇表演、野外游玩等課外活動,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春》《三峽》、野外游玩、寫作競賽等;教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孔乙己》《范進中舉》《變色龍》等幾篇課文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劇表演。另外,根據學生個體能力推薦課外讀物,也是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優勢,深入而全面地實施德育滲透。另一方面,教師也應積極提高個人的素質修養,以便在和學生的日常接觸中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
參考文獻
[1] 俞錦霞.化知為智,化智為德——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中旬,2014(2)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