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珍玲
【摘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語言的藝術性是語文教師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在課堂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能對學生產生影響。如果教師的語言抑揚頓挫、幽默風趣、生動形象,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他們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教師的語言枯燥乏味,平淡無奇,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會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 入手。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講究語言的凝練之美
古人說:“玉不琢不成器”,我國古代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美談。這些告訴我們,要提高語言的藝術性,寫好文章,就得在錘煉字句上下一番功夫。再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寫出了春風煦暖、春意盎然的賞心悅目的鮮明景象,形容詞活用動詞,不僅色彩鮮明,而且把春風也寫活了,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回味。賈島的“推敲”中“推”字,說明門只是虛掩著,一推就開,夜還不算很深;用“敲”,說明屋的主人已睡熟,只好敲門來喚醒他,可見夜已深沉。既然如此,為什么這位“僧”要深夜來訪?是不是約主人共賞月色?這樣一問,境界就深多了。可見韓愈說的“作敲字佳”是有道理的。從整首詩來看,主要突出一個“幽”,在寂靜的氣象中加進敲打的聲音,正如“鳥鳴山更幽”一樣,能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此外,“敲”字音節響亮,讀起來也朗朗上口。
二、注意語言的形象性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有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萬般意境,悉數盡出。“云破月來花弄影”,也是經典的名句,一個“弄”,寫活了月亮穿過云層、夜風微動、花影搖曳的情境。“紅杏枝頭春意鬧”描繪出春光明媚、生意盎然;“云破月來花弄影”繪出月下花前春夜幽靜恬適。魯迅在《孔乙己》中,兩次描述孔乙己買酒付錢的動作:1.他不回答,對柜里人說:“溫兩碗酒,要一碗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2.他從破衣袋中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一個“排”字,寫出了孔乙己拮據又窮酸的本相,想表明自己是規矩人、不會欠酒錢的心理。一個“摸”字,將孔乙己窮途末路、瀕臨生活絕境的困窘形象,展露無遺。“摸”說明了沒有錢,又格外珍惜這四文錢;也說明了孔乙己已經身殘心廢、動作遲滯,即使只是從口袋中取出四文錢,也是那么費力,為后文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結局埋下了伏筆。
三、講究語言的色彩性
語言的色彩美,不像詩畫中的色彩美那樣靜態。語言的色彩美是靈動的、形象的,是注入了人的感情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巧妙地運用語言的色彩美,對課文內容進行藝術的講解,借助語言的色彩魅力,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進入一種豐富多彩、詩情畫意的意境中,體會人物內在的感情變化,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旨。魯迅《故鄉》里對少年閏土的形象描述是這樣的:“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得的刺去,那猹卻將身子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無論何時何地,這段文字都會給人無盡的想象和遐思,整個畫面的色彩搭配是那么明麗、迷人,讓人寧靜、美好。
四、講求語言的音樂美
也就是注意音調和諧、節奏感強。如:“燕子去了,有再回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春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聰明的你告訴我,為何我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這一段看起來完整,聽起來優美,讀起來生動流暢,猶如一首歌。又如“春天來了,春姑娘也來了。她把綠撒向了大地,她把綠敞向人間。小樹挺直了腰,接受春風的愛撫;小花昂起了頭,接受陽光的洗禮……”這簡直是一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有滋有味,確實給人一定的美感。
五、增添語言的幽默感
英國教育家海特指出:“語言幽默最明顯的功用就是使學生富有生氣和積極注意。”安徒生的作品,廣受人們的喜愛,就是因為其作品中充滿了幽默的智慧。《競選州長》一文的作者馬克·吐溫,是世界幽默大師,讀他的作品真是妙趣橫生、受益匪淺。
六、“博采口語”
口語是廣大人民群眾在勞動實踐中的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活潑生動、簡單易懂的特點。老舍同志在《我怎么學習語言》中談到要“博采口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一些口語,能使課堂教學語言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
七、“情”“意”滲透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語言是表達情意的工具,離開情和意,語言的生命力何在呢?“意”是文章的統帥、靈魂。離開正確的、深刻的、新穎的“意”,文章就黯然無光;講究意深,文字表達上又下苦功,文章就神采飛揚。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仙”“龍”就是文章的意。 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千百年來流傳不衰,婦孺皆知,膾炙人口,原因就在于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勝人一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愛民族、愛國家。
綜上所述,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讀寫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加語言的藝術性,以使課堂氣氛更豐富、生動、活潑,使課堂教學效果更顯著。
參考文獻
[1]李功連.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
學,2013.
[2]任雪梅.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力的培養[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