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深入開展的今天,各種教學模式讓一線的教師無所適從。面對高中語文教學精彩課堂的創建主題,每一位教師需要上下而求索。本文重點從高中語文教學學生學什么、語文課怎么上等方面,論述高中語文課堂“無章”中“有章”、詩意化課堂的創建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精彩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改革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既要注重課改的模式——師生關系的轉變,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改變,又得兼顧應試教 育——高考這一不容回避的大問題。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詩意的生活是詩的泉水?!闭Z文教學也是如此,詩意的語文教學才可能讓學生享受詩意般的享受,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語文的品位。如何創建詩意般的語文教學,讓語文課精彩無限,是值得我們永久探討的共同話題。
一、語文教學與新課改,“無章”處求“有章”
我們都翻閱過兒童讀物如漫畫,作者敢于在太陽上著色,童心爛漫,構圖夸張,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充分發揮,可謂信手涂鴉,根本無章法可言,但又不乏“無章”中含“有章”之俊美。再看新課改,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把握好“度”,這個“度”顯然就是“無章”中的“有章”,那么“章”在哪里,有人說高中語文詩意般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本質——流動的音符,有人將語文教學比作斷臂的維納斯——美……那么語文教學路在何方?值得我們終生上下而求索。
二、語文課堂改革任重而道遠,但風光無限
面對新課程的深入、新課改的推進,一曲“敢問路在何方”又唱響在教學改革的今天,教師們在曲罷之余凝重而深沉的問題:“語文教學改革,到底路在何方?”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
(一)語文是什么?
在課改的背景下,有些教師說,語文教學失真。在教師們的內心深處,字、詞、句、篇是語文的全部。教學就是向學生灌輸這些知識。其實,“口耳相傳”的教學模式、枯燥的教學模式早就與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所格格不入,已經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對于語文是什么的思考,答案也逐漸明晰:語文是詩!教師用詩意般的語言、詩意的課堂去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然而,現代教學工具的先進使語文課堂不盡人意,教師的激情、學生的感情被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所隱藏,也消磨掉了教師們的詩意。在新課改的今天,對于語文是什么的問題值得展望。
“語文是斷臂的維納斯”。有人為語文這樣定論。申小龍在《語文闡釋》中闡明,語文是人文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體。語言是人文的語言,人文是一種生命意義上的美,語文也是科學的語言,語文的朦朧美傳承了多少個世紀?!皸盍稌燥L殘月”的凄美,“漁舟晚唱”的恬靜,“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國憂民情懷,“秋風為茅屋所破歌”的世態凄冷,莫泊桑的《項鏈》的人情冷暖、愛慕虛榮的揭露,魯迅的雜文犀利、針砭時弊,“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放等,使語文教學盡在“美”里。
可是,在人文之美和科學之美中,語文的美在悄悄流逝,被考試所取代,舍“美”而取“應試”的做法使語文教學頓失春色。
(二)語文課怎么上?
在人文教育、學生的發展觀等理念的驅動下,語文教學的宗旨,語文教材、教師、教學手段和內容等都傳遞著共同的聲音:高考!在這一浪高過一浪的聲濤里,語文之美不知去向。當學生在“黛玉葬花”中感悟真摯的感情、惋惜于林黛玉和賈寶玉不能白頭偕老之時,當學生齊聲朗讀和體會“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豪邁時,教師的一句:“這是考試的重點”,猶如一瓢冷水,澆了個透心涼,當今的學術界有兩種聲音:“遠離應試教育”和“把握重點和考點”。這兩種聲音使教學前后為難?!霸趺唇?、教什么”“怎么學、學什么”“考什么、怎么考”制約著語文教學的教改步伐。
語文教學應突出“美”。語文教學的美是語文教學的主題。
首先,仁愛、寬容、民主的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催生學生探美、析美的欲望;寬松、和諧的課堂,有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如學習《祥林嫂》時,引導學生分析“祥林嫂之死”背后的傳統觀念對封建社會下對婦女的壓抑和桎梏以及傳統的沉淀和人性的悲情、悲慘。
其次,啟迪學生感悟美。語文教學中的美,包括文字美、人物的塑造美、情美、寫法上的藝術美等等,這些美需要學生去感知、感悟、鑒賞。如北京四合院的恬靜、安靜和祥和以及封閉,感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奈,感悟林黛玉、薛寶釵等人物在價值觀不同的前提下,對其評價的不公平境遇,體會阿Q身上折射出的哲學的思辨,體會《項鏈》中的瑪蒂爾德等的下層人物為了滿足一時的虛榮而付之于十年的辛苦工作而作為沉重的代價。
在關注語文之美之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改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時代富于我們的責任,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節拍和節奏,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語文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凸出體現的一個方面。如引導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掙開標準答案的束縛和桎梏,創造性地走進文章中,置身于一篇篇文章中,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感悟、去深思。如理解汪國真筆下的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分析守財奴在當今社會折射出的影子,在新時代下的不斷繁衍和滋長;分析《三國演義》中的“俠”“義”與當今社會上的“義”的相通之處和不同,創造性地對人物進行客觀分析、全面點評,學會科學地根據時代、社會等諸方面原因看人物形象的方法;體會余秋雨的富于生命力的清新的語言。
語文教學中功利性教學的理由可能有無數個,但我們沒有理由與語文的文學性、藝術性、科學性、人文性相絕緣。否則,語文這朵美麗的鮮花會凋零,“功利化語文”并非關起門來反復演練,要彰顯課堂魅力,應從語文課之中進行創新,在語文轉身之時也光芒一片、精彩無限,讓語文教學“回眸一笑百媚生”。
參考文獻
[1]江朝霞.高中語文課改下的困惑與思考[J].讀與寫(上下旬),2014(3).
[2]祁志杰.關于當前高中語文課改的思考[J].課外語文,2013(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