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浮亮
【摘要】教師的語言是向學生表達思想感情和傳遞知識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的對象是兒童,語言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科學準確、生動活潑,有一定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國杰出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凡是當教師的人絕無例外地要學好語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學工作。”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高水平的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美感。馬卡連柯也曾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表達藝術對課堂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一、恰當巧妙的導語給人耳目一新感覺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恰當巧妙的導入起到統領全課的作用。有的人把導語設計藝術形容為開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優秀的精彩紛呈的導語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學生吸引住;像重錘敲打在學生的心上,像鑰匙悄悄地開啟學生的心扉。導語導得得法,導到教材的要害處,導到學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順風拉帆的作用。引人入勝、巧妙精當的導語能為一堂課的成功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導之有法,導無定法。新穎的導語設計需要教師對教材深入地探究,對知識廣泛地涉獵,對學生深深地熱愛。只有這樣,獨具特色的導語才可能如一石沉入平靜的湖面,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開頭,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的生動活潑、和諧快樂。因此,導語具有了新穎性、趣味性、導向性這幾方面的特點,就能更好地為教學過程服務。
二、精設巧問的過程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為提高課堂實效性的有效途徑。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提問卻往往被人忽視,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隨意發問,效果讓人深感遺憾。如曾聽過一位教師執教《威尼斯的小艇》時,她問學生:同學們知道威尼斯嗎?威尼斯是世界上的什么城市?為什么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車?小艇是什么樣子的?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坐在船艙里的感覺如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皮墊子是怎樣的……拋出的問題一浪接一浪,反反復復地兜了一大圈卻還回不到點子上,而對文中的一些優美詞句卻沒能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更沒能引導學生去領略異國獨特的風光。反之,另一位老師執教《金錢的魅力》一課時,她抓住了兩個中心問題展開教學:初讀了課文,托德和老板的行為使你想起了哪些詞?文中哪些詞句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性格特點?教師沒有過多的指導,就是兩個簡單的問題卻讓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吹皺一池春水”,還啟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坎”上。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誠意的課堂評價會對學生起著良好的激勵作用
教師的評價語應該是發自內心深處,真誠而親切的自然流露,就像一縷溫柔的春風撫摸孩子,就像點點春雨滋潤孩子一樣。這樣才能博得學生信任,才能贏得學生的心。課堂中,教師每一句可能自以為無意性的評語,往往會左右學生聽課情緒,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這正是證明了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的作用。針對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將課堂中對各層次學生的隨意性評語變為可激發學生更積極思維的特意性評語,從而提高興趣,強化效果。如“×××同學,我為你進步而高興!”“×××同學,這個問題老師都還沒想到,你想到了,真了不起!”“你真行!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你分析問題這么透徹,老師真希望每堂課都能聽到你的發言。”“雖然這句話讀錯了,但老師和同學們都很佩服你的勇氣,下次努力!”等等。這樣簡簡單單一句評語,會使學生信心大增。
四、精妙的過渡語讓學生輕松“爬梯過橋”
俗話說:過河要搭橋,爬高要登梯。這“橋”和“梯”就是從此岸到彼岸,從低處到高處的過渡工具。大凡著名特級教師的課,幾乎每一節都如行云流水、天衣無縫,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有高超的“架橋搭梯”藝術,即善于精心設計和運用課堂過渡語。特級教師于永正說,每上一節課,猶如寫一篇文章,又仿佛是演一出戲,何嘗不需要“過渡”?所以,過渡得巧,學生就會學得輕松,過得輕巧。我在教學《老人與海鷗》這課時,也巧妙地運用過渡語,使整節課渾然一體,不留痕跡。
師:我先來檢查一下大家對新詞掌握的情況。
生讀詞語。
師:能否透過這些詞說說課文主要講了哪兩個場景?
生:老人喂海鷗。
生:海鷗送老人。
師:哪個場景最讓你意想不到?
生:海鷗送老人。
師:快速閱讀課文,看看海鷗的哪些舉動讓你意想不到?
通過復習生詞引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再由主要內容直奔文章的重點段落,這就是教師利用過渡語發揮了“穿線”的作用,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
語文課上過渡語“渡”得準,能夠準確地總結;“渡”得巧,能夠巧妙地質疑;“渡”得活,能夠靈活地拓展;“渡”得到位,能夠有效地激情……課堂過渡語的巧妙運用能實現調控教學過程的有序發展,使教學環節之間緊密相連,自然流暢,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更能使課堂教學增添藝術的魅力。
五、精彩的小結能給學生留下無盡的回味
精彩的結束語,能為一個片段、一堂課的教學畫上圓滿的句號,并能給學生帶來某些啟迪或留下無盡的回味,且具有拓展延伸的功能。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