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敘事詩的教法本就值得探究。無論是從技術的還是藝術的角度來進行詩歌的分析和賞析,教學的目的都是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敘事詩,掌握敘事詩的特點,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所以,從教法上看,也應該堅持在敘事性、情感性和藝術性三個方面進行展開。
【關鍵詞】高中語文;敘事詩;教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無論審美旨趣如何變化,對于敘事詩的價值評估和審美分析總是要在敘事性、情感性和藝術性這三重維度上展開。高中語文課本中選入了一定數(shù)量的敘事詩,比如樂府雙璧之《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敘事詩的教法就值得探究。無論是從技術的還是藝術的角度來進行詩歌的分析和賞析,教學的目的都是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敘事詩,掌握敘事詩的特點,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所以,從教法上看,也應該堅持在敘事性、情感性和藝術性三個方面進行展開。
一、把握詩歌的敘事性,領會敘事詩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把握詩歌的敘事性,領會敘事詩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這是賞析詩歌之藝術美的第一要義。古代詩人直面現(xiàn)實人生,把民生疾苦融入自己的詩歌藝術中,以審美意識表達其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切關注和思考,這是敘事詩歌在創(chuàng)作上體現(xiàn)的藝術精神和主題追求。所以,敘事并不只是記敘。從《詩經》形成的“直接鋪陳今之政教善惡”這一“賦”的寫作方式,到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總結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寫作旨趣,中國古代敘事詩就把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精神當作了基本態(tài)度和美學原則,這才有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但傷民病痛”的創(chuàng)作原則,從而逐漸形成了“欲見之者易諭”“欲聞之者深戒”“使采之者傳信”“可以播于樂章歌曲”“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等美學規(guī)范,使得敘事詩的理論構架得以基本完成。也因此,自唐代樂府歌行體敘事詩的創(chuàng)作得以繁榮,更多層面關注現(xiàn)實社會的詩歌成為流傳的經典,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別”。這種一貫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和美學追求讓敘事詩歌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了“詩史”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因此,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到敘事詩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那么就是要從敘事性的分析中讓學生進入到對應的歷史語境中,然后才能體會到這種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的批判力量和藝術魅力。畢竟古代敘事詩人們“于當世治亂成敗得失之故,風俗貞淫奢儉之源流,史所不及紀,與忌諱而不敢紀者,往往見之于詩”的詩歌創(chuàng)作,為我們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歷史癥候,也體現(xiàn)了古典抒情詩人別樣的美學風格,比如杜甫、白居易、吳梅村、黃遵憲等作家的敘事詩作品正是因其“詩史”的特質,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古典敘事詩藝術的典范。
二、以情節(jié)為突破口,領會敘事的情感性特質
以情節(jié)為突破口,領會敘事的情感性特質,是品味敘事詩藝術魅力的必經之路。中國的古典敘事詩歷史悠遠,從《詩經》開始,自明清一代,在歷史的承傳中也有了多個層面的變化。有以紀事型的敘事結構模式的創(chuàng)作,這類創(chuàng)作主要以反映社會重大事件為中心,比如曹操的《蒿里行》、杜甫的《兵車行》以及白居易、元稹、吳偉業(yè)等人的長篇敘事詩歌,都是這類型的典范;有以感事型的敘事結構模式的創(chuàng)作,作者強烈的主體性情感對事件有直接的反映和評價,是抒情和敘事最緊密的結合,甚至說是情感體驗和價值評價凌駕于敘事之上,敘述的進程依靠抒情和議論來進行推進,特別是在愛國主義詩人那里這種類型最為鮮明。
而我們中學語文課本中最普遍選取的是第三類,即以情節(jié)型敘事結構模式的創(chuàng)作,這是最能體現(xiàn)古典敘事詩歌藝術意味的一類,在虛構性情節(jié)的結構和推動下,對話體、代言體和自言體等不同敘事方式和敘事角度豐富和發(fā)展了敘事詩的寫作,并且使得體裁向多元化發(fā)展,《孔雀東南飛》就是這類型的敘事詩的典范,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長恨歌》等更是將這一藝術形式推向了高峰。
所以,從敘事情節(jié)入手,教法上主要以討論情節(jié)在詩歌中的作用和地位,其結構能力和推動能力是詩歌敘事完整性的前提。同時,所有的敘事表達都圍繞著一定的情感展開,不能把握這些情感的內涵就很難領會敘事詩的藝術魅力。比如《長恨歌》,唐玄宗和楊玉環(huán)的愛情就是非常復雜的情感,在詩歌中有不同的情節(jié)進行細致、深入和到位的表現(xiàn),引導學生領會這些情節(jié)與情感的特質,才能領略到詩歌的藝術魅力。
三、以詩歌藝術的特質為評析敘事性文學作品的鑰匙,以把握敘事詩作為一種類型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都說中國是詩歌的國度,確實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上,詩歌是最璀璨的藝術形式。但是,我們看到《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集子,其詩歌的創(chuàng)作類型是豐富的,敘事詩只是其中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在后來的詩歌發(fā)展中也未能真正占據(jù)主流。而以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這樣劃分的一個詩歌藝術發(fā)展史,敘事詩是間雜在各個主流詩歌形態(tài)中的一個類型。當然,這并不影響它的藝術魅力,并且在某種意義上這正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一方面,它以詩歌的藝術形式出現(xiàn),主要發(fā)揮了“賦比興”中“賦”這一創(chuàng)作方法,后來發(fā)展為更為成熟的敘事體的出現(xiàn),恰好讓詩歌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更為多樣化,也向結構短小的律詩滲透,比如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濃重上繡樓;驀見墻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樣類型的代言詩,都是敘事詩的演化。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敘事詩保持了詩歌“賦比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秉持著“詩言志”的中國詩歌的藝術精神,同時在創(chuàng)作角度、關注現(xiàn)實等方面展現(xiàn)了詩歌的獨特魅力。
另一方面,中國的敘事文學從神話、傳奇到明清小說的發(fā)展,敘事詩也有自己的獨特貢獻。敘述性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敘事詩最重要的藝術特征。在教法上如果不能從這兩方面去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學生很可能認為敘事詩既失卻了詩歌的藝術氣質,也不及傳奇、小說的敘事藝術的完整。但事實上,敘事詩恰好是兩者最有機的結合,其藝術魅力也獨具特色。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