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劉 萍
北京交通大學
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特點及引導研究
——以北京交通大學本科畢業生為例
陳勁松,劉 萍
北京交通大學
面對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高的趨勢,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問題。本研究立足于北京交通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意向及就業影響因素進行調研,針對就業價值取向中的去向選擇、擇業標準、擇業地區意向、擇業單位性質意向、擇業薪酬期望、對擇業影響因素的評價等六個方面進行調查。了解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現狀特點、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對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實際問題、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加強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就業觀的教育引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就業價值取向;本科畢業生;北京交通大學
就業價值取向是指就業主體在就業過程中對職業價值的追求、評價、定位及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就業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對大學生的就業行為有著重要影響。[1]調查研究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把握其變化趨勢,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可以為大學生就業與就業政策的實施及教育實踐提供重要的參數,對解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和就業觀的教育引導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以北京交通大學大四本科畢業生為對象。以問卷調查為主,采用隨機抽樣發放問卷調查的方法,樣本包括386名男生,242名女生,涵蓋學校理、工、文、藝12個學院,問卷結果通過SPSS18.0和EXCEL軟件進行數理統計分析,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通過與畢業生訪談,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就業狀況與就業需求。從畢業生的意向就業地域、就業單位性質、就業單位行業、預期年薪、求職渠道、就業影響因素等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1、畢業生就業意向分析
從調研結果看,在畢業生就業意向的選擇上,46.18%的畢業生有繼續深造意向,其中26.12%的畢業生希望在國內深造,20.06%的畢業生希望出國(境)深造,選擇直接就業的占總人數的53.82%。從不同群體來看,男生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高于女生,女生選擇直接就業的比例高于男生,少數民族畢業生大部分選擇直接就業。

圖1 不同群體畢業生就業意向
2、畢業生工作地域價值取向分析
在工作地域的選擇上,34.55%的畢業生選擇北京市,22.77%的畢業生選擇其他沿海地區,8.6%的畢業生選擇上海市,8.44%的畢業生選擇廣東省,7.01%的畢業生選擇東北三省,愿意到西部地區的畢業生僅為5.57%,畢業生就業地域呈現出明顯的城市化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家和學校積極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去就業,西部地區也出臺了許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這仍然難以調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拓展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就業的渠道任重而道遠,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3、畢業生意向就業單位性質分析
在畢業生意向就業單位性質的選擇上,31.17%的畢業生選擇國有企業,16.72%的畢業生選擇黨政機關,13.53%的畢業生選擇三資企業,選擇到民營企業、科研單位、教育單位、基層項目、部隊的畢業生都不到10%,可見,企業成為畢業生的主要選擇,這與我校以工科專業為主的專業設置相符。具體來看,盡管希望進入國有企業和黨政機關的學生所占比例仍然很高,但和早幾年相比,呈下降趨勢,而三資企業所占比重逐漸上升。究其原因,一方面,三資企業的待遇優厚,人才缺口較大;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學生選工作側重于選擇工作與收入穩定的傳統觀念有了一定改觀。
4、畢業生意向就業行業分析
從畢業生意向就業行業上看,我校畢業生意向就業行業主要集中在軌道交通行業、信息技術行業、建筑業、金融業、電力行業和軍工行業等領域。我校畢業生愿意到軌道交通行業就業的比例占總人數的35.03%,這反應了我校交通科學與技術的學科特色和辦學優勢,也與軌道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
5、畢業生就業單位影響因素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我校畢業生在就業時,主要看重薪酬福利的占主流,比例達到總人數的33%,看重個人發展的比例有所上升,達到25%,看重企業前景的排在第三位,達到18%。我校畢業生在追求職業經濟效益因素的同時,注重個人發展和企業前景,這與近些年大學生普遍接受的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觀念、競爭意識、雙向選擇觀念有關,這反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就業行為更加實際,如何引導大學生梳理自身發展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的正確就業觀,是高等教育發展、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

圖2 本科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
6、畢業生預期年薪分析
薪酬是大學畢業生就業時非常看重的因素。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在薪酬報價上,我校畢業生主體期望年薪集中在5-10萬上,占總人數的73%,其中25%的學生期望年薪為5-7萬,26%的學生期望年薪為7-9萬,22%的學生期望年薪為9-10萬。要求10萬以上年薪的學生占總人數的15%,要求3-5萬年薪的學生占總人數的12%。從調查結果看,我校畢業生薪金總體要求偏高,這種偏高薪酬預期的出現,一是受主管因素的影響,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缺乏對社會的了解,期望值較高;二是受家庭的影響,家長都希望孩子找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三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現代社會生活成本增加,給大學生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四是受學校教育的影響,我校專業設置主要以工科為主,社會需求較大,增加了畢業生的薪酬預期。
1、擇業期望值偏高,社會責任感欠缺
一方面,由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趨向于理想化,很多畢業生盲目的追求經濟收入高的單位和職業,過多地要求單位的薪資、規模、企業發展、工作環境等;另一方面,大學生沒有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甚至部分畢業生只圖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擇業目標理想化,擇業趨利傾向突出。
2、擇業目標集中,就業城市化趨勢嚴重
大學生就業地域集中在經濟發達城市,不愿意到西部欠發達地區,不愿到基層工作,而這些地方反而是就業機會多、發展空間大、國家社會需要大學生支持的地方。盡管大學生擇業首選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擇業地點過于集中,勢必導致人才的閑置與浪費,同時也增加了就業的難度。
3、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
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結合自身情況以及眼前的機遇和制約因素,為自己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確定發展計劃、教育計劃等,并為自己確定職業生涯規劃而確定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具有目標性、長期性和全局性的特點。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我校畢業生,超過三分之一比例的同學對于自身的職業定位目標不太明確、沒考慮過,因此需要加強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和教育。
1、加強擇業觀教育
高校應發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一是要加強對畢業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糾正畢業生在就業價值取向中過分強調自我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偏差。二是要加強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難免會出現危機感、挫敗感、自卑、焦慮等消極情緒,因此高校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對畢業生開展輔導,引導大學生客觀評價自我,對未來充滿信心。三是要加強國情與形勢教育,在就業指導中幫助畢業生分析就業形勢,及時調整就業目標、轉變就業觀念,為大學畢業生施展才華、實現理想創造條件。
2、優化專業結構,注重招就結合
從近幾年來看,高校學科專業的設置、各專業招生的數量、布局以及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市場需求存在錯位,高校應重視就業市場的信息反饋,做到招就結合。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對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革和調整,使之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積極開發適應現代科技、經濟發展需要的新興學科、高新技術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等學科專業。
3、完善就業指導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技能
高校應建立系統完善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確保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正常順利進行,不僅僅需要設立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還應在各學院設置就業指導中心,構建一個從學校到學院的就業指導專職隊伍,通過完善的學校就業指導體系,開展畢業生就業技能培訓,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一方面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和講座,讓畢業生了解就業的程序、面試材料的準備與技巧,面試、筆試的方法與技巧等。另一方面,舉辦多樣化、多元化的就業指導活動,例如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公務員模擬面試等,提升大學生在就業中的競爭力和自信心。
4、推進校企合作,拓寬學生就業信息渠道
首先,學校要牢牢樹立“走出去,請進來”的工作指導思想。主動同用人單位建立以科研項目合作、人才培養合作、產業合作、業務合作等為基礎的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促進學生畢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和人才綠色通道建設,力求給學生提供較為充分的就業機會。其次,定期開展畢業生質量調研回訪活動,加強同用人單位的感情交流,聽取他們的建議和意見,進一步指導好學生的培養工作。一要了解學生就業后的表現情況;二要加強同用人單位的聯系;三要聽取用人單位方面對學生培養工作的意見與要求;再次,要不斷強化學校同校友的聯系,開拓校企合作新渠道。最后,要辦好學校就業指導網站,廣泛搜集就業信息,并在校內建立起就業信息快速準確的傳達機制,以保證就業信息渠道的暢通無阻。
5、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知識產業化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長遠之計,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擴充。高校應邀請更多的有創業經歷的成功人士來承擔創業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創業的指導,鼓勵學生參加創業團隊,使學生通過創業實踐,進一步提高理論聯系實際,實踐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自主創業意識,提高創業技能,積累較為豐富的經驗,為今后進行自主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1]方留孫祥李宏偉.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趨勢的實證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7(12)
[2]張磊吳利丹.新形勢下“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NO.0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