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1]。然而,語文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少慢差費”現象一直為世人所詬病。目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學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語文課程,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是擺在學校面前的重要任務。
中關村第一小學立足《標準》,初步構建了“語言與人文”領域課程,分別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拓展閱讀與欣賞、活動與習作、國學啟蒙、思維與表達四個模塊的課程內容。這四個模塊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聯系。從總體上來講,四個模塊立足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思維與表達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聽、說及思維能力;閱讀與欣賞側重于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愛上閱讀;活動與習作則是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國學啟蒙實際上為學生打下了傳統文化的根基。我們希望通過課程的開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使學生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閱讀、表達、思辨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為學生的發展積淀精神和文化的底蘊。
一、從閱讀走向“悅讀”
在閱讀與欣賞模塊,我們編選了“走近老舍”“走近林海音”等內容。老舍先生是一位人民藝術家,一位偉大的作家,如何引領剛剛步入四年級的學生逐步走進老舍先生的文學世界呢?張征老師和所有教這一模塊內容的教師開始了新的探索。她們從教材中已有的老舍作品入手,帶領學生初步感受老舍作品的風格。于是,《草原》《養花》《貓》《趵突泉》等不同版本的老舍作品走進了學生們的閱讀世界,充實了學生們的心靈空間。
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學生在閱讀老舍作品的過程中所提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比如,課堂上,有的學生會問:“《四世同堂》中的那條胡同在現實生活中是什么樣的呢?”“《茶館》提到的旗人是怎么回事兒?八旗又是怎么回事兒?”“《正紅旗下》‘正是讀‘正(zhènɡ)還是‘整(zhěnɡ)?”……這些問題體現了學生思維的深度,也說明學生閱讀的興趣在不斷高漲。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個個研究小組成立了,有的研究北京方言,有的研究北京胡同,有的研究老舍生平,還有的研究老舍作品的特點……于是,一個個問題逐漸得到了解決。比如大家平時都讀“正紅旗”“正黃旗”中“正”字的讀音,張老師專程請教了皇族的后裔、書法家愛新覺羅·毓竣先生,老先生說:《正紅旗下》的“正”應該讀“整”(zhěnɡ),意思是整個都是紅顏色。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閱讀與欣賞課由課內走向了課外,學生們周末和家長一起走進北京的胡同、老舍的故居,參觀現代文學館,游覽北京城的名勝古跡。學生在游覽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胡同生活的愜意、老北京話兒的親切、老北京小吃的可口……慢慢地,學生們理解了老舍作品中那些普通老北京人的生活。此時此刻,老舍這位偉大的作家和他的作品已經立體地呈現在學生的心目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學生甚至走進茅盾故居,并開始閱讀和老舍同時代的其他作家的作品。閱讀已經開始走向了“悅讀”。
二、我的話題我來選
五年級的思維與表達模塊,我們共編排了五個單元,分別是“禮物”“危急時刻”“夢想”“故事會”和“辯論會”。在教學過程中,閆靜老師和吳月紅老師開學初便將課題公布給學生,讓學生進行選擇,讓他們選擇出自己感興趣的且有話可說的課程內容。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更喜歡“危急時刻”“夢想”“故事會”等內容。內容確定后,學生又進一步自主確定了想要表達的具體話題,并進行準備。
在進行“危急時刻”話題交流的時候,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利用課外資料、網上新聞等內容開展交流。有的用幻燈片、有的用視頻、有的采用互動問答的形式講解了危急時刻來臨時人們應如何應對,如何自救等知識。課堂上,表達者有條有理,傾聽者專心致志,并隨時進行互動、答疑。結束后,學生還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鼓勵性的評價,效果非常好。
在學期末填寫的調查問卷中,有的學生這樣寫道:上了思維與表達這門課程之后,我收獲很多,比如,我的表達能力更強了,不再害怕在許多人面前說話了,組織語言的能力更強了。還有的同學這樣寫道:在思維與表達選修課上,我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學到了很多新知識,更主要的是我學會了怎樣向同學們表達某件事,我感覺很開心。
三、“場復原”讓學生愛上國學
相比較而言,國學啟蒙這門課程顯得有些枯燥與生澀。怎樣讓學生愛上國學呢?在教學過程中,李松瑜老師和洪麗娟老師根據《論語》的“留白”之處,帶著學生穿越時光隧道,用“場復原”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情境,在情境中進行語言文字方面的訓練。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經歷了再想象、再創造的過程,這既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
這種教學方法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學生的喜歡源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的置換,也源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與探究,還源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所結成的學習伙伴,學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中交流,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逐漸完成對《論語》重點語句個性化的理解與創造,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四、學作文,更學做人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2]。”然而,日常的習作教學中卻面臨著無數的困境,學生沒有內容可寫,不知道如何寫,教師也覺得作文沒有辦法教,甚至事倍
功半。
在活動與習作可選擇課程中,學生們在劉江平老師的指導下,先開展活動,再進行習作練習,學生們興趣盎然,樂此不疲。例如,在“趕豬跑”這個游戲中,教師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六個同學一組,每邊站三個人,每組一個籃球(“豬”),一根球棒,當老師喊“開始”后,一個隊員用球棒把球“趕向”對面的隊員,對面的隊員接過球棒后再向回“趕”,直到隊員都參與完,活動宣告結束。此游戲類似于迎面接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的不僅僅是習作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與同伴的合作,學會了對同伴的包容與理解。這不僅僅是作文,更是做人。
在學期末的調查問卷當中,有的學生這樣寫道:我覺得可選擇課程不僅是教給我們作文方法的地方,還是同學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地方。有的同學這樣寫道:我覺得這門課程特別有意思,和我一開始想的一點兒都不一樣了,讓我對作文有了新認識,覺得寫作文變得容易了。還有的同學寫道:我選修了活動與習作課程,通過“我說你做”等幾次游戲活動后的即興寫作,感覺寫作文沒那么難了,我不再怕寫作了。
學校的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一次專業的成長,讓一線教師有機會參與到課程開發中,把教師推到了前臺,成為課程研發、實施的主人,讓教師的工作變得更加具有挑戰性,更加具有創造性;帶給學生的是更寬松的學習環境、更豐富的課程資源、更多樣的學習方式。課程改革,我們在路上!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