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琪 王怡
摘 要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各種疾病也在不斷地困擾著人類,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肩負著治病救人的責任,也是未來醫學發展與創新的主力軍,他們不僅要具備良好的醫學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成為醫療事業的接班人。
關鍵詞 醫學院校 大學生 心理素質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77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Hav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GUO Qi, WANG Yi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Abstract Accelerate the pace of life in modern society, various diseases are constantly plagued humans for medical student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saving lives, but also the future of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the main force, they must not only have good medical knowledge, but also to have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 only way to become a medical career successor.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心理素質”是我國一個本土化概念,目前在心理學界對其尚未有嚴格的定義。肖漢仕認為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性行為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提出心理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核心,心理動力是心理素質的核心。性格品質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德育教育的結合點,心理能力是個體社會化的心理基礎,心理健康是健康素質的重要組成,心因性行為是行為表現的構成成分。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步入社會的保障,也是將來承擔工作任務的基礎。
當今社會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人心浮躁,工作和學習的壓力過大,尤其是醫學院校的大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大學生的壓力更大,他們不僅要面對競爭壓力、就業壓力等,他們還要面對學習的壓力,醫學專業的課程比其他專業的課程要多,尤其是繁雜的醫學知識和大量的實驗課程,使大學生們感到無所適從,他們在適應環境,自主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慮,由于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越來越多。高校大學生處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人格發展還不穩定,情緒調節能力不強,很容易出現情緒的波動和迷茫。這些都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是高等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它不是幾堂心理健康課程就可以解決的,而是一個需要教育界認真研究的課題。具備健康心理素質的大學生才是國家需要的人才,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1 樹立為醫學獻身的崇高理想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每個人都要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新時代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自然也就離不開堅定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作引路了。目前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大多是95后和00后,在填報高考志愿時,選擇了醫學院校,入校后的學習往往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樣,醫學專業課程繁多、內容復雜,枯燥的醫學知識及大量的實驗課程,使得一些大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繼而開始打退堂鼓,甚至要求轉學校或轉專業。醫學和其他學科不同,醫生的職業崇高而光榮,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要樹立為醫學獻身的崇高理想,不畏困難,克服恐懼,努力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堅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我們一旦有了理想,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也才會在日常學習中奮勇當先,并且在逆境中學會生存,順境中學會生活,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做到以患者為中心,救死扶傷,治病救人。
2 勇于創新,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
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未來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改革創新是科技進步的不二法門。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醫學知識的迅速更新,疾病治療的方法也在由傳統走向現代。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診療方法的不斷深入細致,這些都促使醫學院校的大學生積極進取,努力學習國內外最新的醫學知識,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治療原理,了解疾病的康復過程,克服恐懼心理,用醫學知識正確對待疾病。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要用勇于創新,積極進取,在博大精深的醫學知識中,探究原理,創造佳績,早日成為國家需要的綜合型醫學人才。
3 勤奮刻苦,自強自信,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與其他專業不同,他們學習的專業知識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更是一種技能,他們將來肩負的是治病救人的重大責任,任何學科都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同時,還要不斷地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弄懂各個學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才能在將來的工作中盡職盡責。醫學院校的大學生通過老師的講解和自主學習的方式,可以掌握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博覽群書,深入鉆研以開闊視野,了解醫學發展的前沿,古今相融,中西結合,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大學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了舒適的學習環境,圖書館的專業書籍向學生們展示了醫學的最新的前沿知識,大學生們用勤奮刻苦,自強自信的精神,利用學校中有利條件,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那些勤奮刻苦,自強自信,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并獲得發展。
4 樂觀開朗,認真負責,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醫學模式已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環境模式。一切以患者為中心是醫療工作的指導思想,也是醫務人員應當恪守的職業原則。目前醫患關系緊張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是維護穩定的就醫環境的基礎,這就要求醫學院校的大學生運用所學的醫學知識,建立正確的醫患思想,面對患者,樂觀開朗,認真負責,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信任關系,認真聽取患者對病情的表述,同時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及時準確地對患者的病情作出判斷,用通俗的語言將有關病情的醫學知識告訴患者,從而使他們對自己的病情有一個粗略的了解,繼而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通過醫患配合提高治療的效果,從而提高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5 堅強冷靜,提高承受挫折能力
挫折教育作為新的教育理念,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關注。適當的挫折不但有助于更好地認識自我,也能很好地培養心理素質。一個人的受挫能力不是先天具備的,而是經過后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現在的大學生對于挫折的適應能力不斷下降,遇到一點困難就求助于他人,遇到一點不滿就抱怨社會,遇到一點挫折就痛不欲生,這樣的心理素質對于醫學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則是致命的,醫學畢竟不是萬能的,在醫療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醫療技術無法挽回的生命,也會遇到病人家屬的不理解與不原諒,面對醫療工作中遇到的無法預知的挫折,醫學院校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則是必需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提高受挫能力要從情緒管理能力做起,即對情緒和意志的自我調節。遇到突發事件,作為醫學院校的大學生,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頭腦冷靜,堅強面對,利用自身的醫學知識,快速設計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同時要做出明確的技術處理,不貽誤時間和機會,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
提高受挫能力也是調整自我思維的能力。認知心理學認為,不是刺激影響了我們的行為與心理,而是我們對刺激的看法影響了我們的行為與心理,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全面地看問題,也可以讓我們更加成熟,增強我們的心理素質。
6 自尊自強,熱情善良,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即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是人際關系的調節能力。大學期間是學生開始獨立面對世界觀的沖擊、競爭壓力和選擇人生道路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調查指出,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與社會需求水平仍存在著一定差距。醫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不足,直接導致了社會用人需求的不足,繼而產生了學生就業困難的狀況。
目前,醫學院校的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大多不足,首先與我國“保姆式”的家庭氛圍有關,學生在家庭中受到家長事無巨細的照顧,其唯一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舒適順心的環境使青年學生無憂成長,而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繼而產生人際關系的困擾,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其次,與大學的教育有關,當代大學生一直在學校中學習,學校教育又往往關注知識灌輸多于能力培養,大學生在校期間,與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則顯示著其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人際關系困擾越少的醫學生,其社會適應能力越好。
人際交往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交往能力的強弱則顯示著適應社會能力的強弱。自尊自強,熱情善良,真心對待他人,這樣的大學生在學生群體里更多地受到接納和肯定,并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和認可度。換言之,人際關系是否融洽決定了個人在社會的適應程度,體現了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高超的人際交往能力預示著較高的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也包含承受壓力的能力。承受壓力的能力越強的醫學生,其社會適應能力越強。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處于迅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其壓力主要包括學習的壓力,競爭壓力和人際關系的壓力。馬克思主義環境論認為,人在實踐中接受著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并能夠能動地影響客觀環境。當周圍環境或自身產生壓力時,承受力強的學生能夠認真對待并恰如其分地接受現實情境,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學生努力改善不利因素使自我適應。這兩個過程并不是相互獨立的,更不是平行的。一個人恰當地接受現實的同時,也意味著抱以積極的態度改變客觀環境,降低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
總之,醫學院校大學生是醫學的未來,他們肩負著治病救人的責任,也是未來醫學發展與創新的主力軍,他們自身不僅要擁有豐富的醫學專業知識,嚴謹的科學態度,也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醫學院校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綜合型醫學人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則尤為重要。
*通訊作者:王怡
參考文獻
[1] 邢淑麗.中醫院校開設情志醫學課程的現代意義[J].中醫教育,2003.23(4):84-85.
[2] 肖漢仕.心理素質的結構及其內外關系[J].中國教育學刊,1999(4):26-29.
[3] 趙璐.吉林省某綜合性大學醫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分析[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