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夢”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必須積極探索路徑,通過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切實將“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中國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路徑
十八大以來,“中國夢”已成為當今中國改革發展凝魂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理,“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共贏的夢;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必須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等等,這些重要論述,富有創見、立意深遠,不僅深刻闡明了“中國夢”的基本思想觀點,也拓寬了黨的理論創新發展的寬廣視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和鮮活力量,[1]同時也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內容與任務,必須將“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中國夢”教育大學生,積極探索路徑,通過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進而推動“中國夢”真正被當代大學生所認同,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理論自信。
1 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對大學生的“中國夢”教育
把“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當中,不僅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具活力與時代性,而且可以進一步增強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吸引力。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促進“中國夢”融入課堂、融入教材、融入大學生頭腦,進而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追求。
1.1 將“中國夢”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相結合
“中國夢”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將“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在各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當中找到與“中國夢”契合點,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讓大學生領會到“中國夢”的先進性,掌握“中國夢”的指導思想和制度保障,在學習歷史中,了解“中國夢”的歷史必然性,把握“中國夢”的本質內涵與發展方向。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學生明白“中國夢”也是“青年夢”,進而增強“中國夢”對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吸引力,將大學生的“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勇做歷史責任的擔當者,讓大學生真切意識到“中國夢”是一個遠大的奮斗目標,是一種崇高的價值追求,是一種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一種嚴密的思想體系,這一夢想昭示了中華民族一種骨氣、血氣和志氣,[2]增強大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內在驅動力。
1.2 發揮高校教師的關鍵性作用
教師對“中國夢”教育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將“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建立一支過硬的教師隊伍,一方面要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素質,使教師擁有過硬的理論素養,另一方面教師要將灌輸與啟發相結合,運用多種教育方式,并用大學生喜歡的語言進行“中國夢”教育,使大學生真正認識到:“中國夢”記錄著中華民族從飽受屈辱到贏得獨立解放的非凡歷史,承載著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艱辛探索的偉大歷程,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似錦前程。[3]發揮教師的鑄魂作用,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夢”理想教育,使大學生勇擔自己的時代使命,激揚自己的青春活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2 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努力使大學生樂于踐行“中國夢”
方式方法是否恰當,直接決定著“中國夢”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廣度。[4]新形勢下,既要繼承傳統的課程教學,又要創新教育方式,努力搭建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介,使“中國夢”真正外化為大學生的自覺實踐。
2.1 搭建社會實踐第二課堂,使大學生自覺實踐“中國夢”
加強“中國夢”的引領和凝聚作用,使“中國夢”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就必須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教學,關注大學生的接受規律,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借鑒其他學科如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積極經驗,改變以灌輸為主的授課方式,采用討論式、辯論賽等新穎的方式,闡釋好“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寓教于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同時高校的“中國夢”教育要走出教室,要滲透到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中,在火熱的現實和生動的實踐中“為青年馳騁思想打開更浩瀚的天空,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豐富的機會,為青年建功立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5]通過參觀革命紅色景點等,深刻體會革命先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堅強意志,從而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強大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親身接觸群眾,了解社會,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認同感。
2.2 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創新“中國夢”宣傳方法
隨著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興起,網絡空間日益成為一片“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軍隊、沒有等級、沒有貴賤、沒有歧視”的“世外桃源”,也越來越成為各種意識形態搶占的制高點,所以高校進行“中國夢”教育,一方面要繼續運用和完善報紙雜志、宣傳欄等傳統的傳播媒介,在信息傳播中提升大學生個人修養,規范大學生自身行為。另一方面,要適應現代傳媒的新變化,要加強高校校園門戶網站,思想政治教育網的建設水平,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積極構建“中國夢”教育網絡,并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宣傳,在宣傳方式上勇于創新,努力使大學生發自內心的去了解、去感受“中國夢”的強大魅力,不斷提升“中國夢”對青年大學生的引導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同時,還必須注重通過網絡向外傳播“中國夢”的核心價值,構建我國自己的話語體系,打破西方的話語霸權,“發揮好新興媒體的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6]展現責任中國的大國風范,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大學生“中國夢”必定實現的堅強信念。
3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中國夢”教育良好氛圍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中國夢”教育氛圍,對于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中國夢”的認同至關重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限于教室,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校園論壇、宣傳欄、學校交流平臺等媒介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有利于傳播“中國夢”的良好氛圍,以更加接地氣的話語來表達“中國夢”的核心價值,展現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和美好愿景,使大學生樂于踐行中國夢。首先,可以以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等重大節日為契機,加強對大學生的“中國夢”教育。其次,必須充分重視大學生的各種社團活動,在社團中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活動,使大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春風化雨般的感受到“中國夢”的強大魅力。最后,可以通過舉辦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學術報告,辯論賽等等,增強“中國夢”的校園學術氛圍,形成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展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正能量,使“中國夢”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堅定不移的用“中國夢”的核心價值武裝和教育大學生,使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文化上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其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劉奇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幾點認識[N].人民日報,2013-07-08.
[2]徐柏才,崔龍燕.“中國夢”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159.
[3]徐柏才,崔龍燕.“中國夢”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159.
[4]肖通,占奕瑜.“中國夢”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71.
[5]習近平.關于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N].學習時報,2009-11-16.
[6]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人民日報,2014-01-01.
作者簡介
王凱麗(1990-),女,漢族,山西長治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