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梅
摘 要:本文采用ERDAS 、ArcGIS 等軟件對2002年、2014年夏季青海湖自然保護區遙感影像圖進行解譯,結果表明:(1) 研究期內濕地景觀類型發生了較大幅度的變化, 其中湖泊面積擴大較為明顯; (2 )濕地面積增加。沙島湖中沙籠西北端2002年并未與湖岸相連,且沙籠東南部連接較好。2014年沙島東北端已與湖岸相連成為半島,而沙籠東南部斷開。
關鍵詞:青海湖;保護區;景觀
1 引言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中國最大的咸水湖,中國最美麗的湖泊。是研究鳥類遷徙規律、研究高原動物食物鏈、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成為高原生物重要基因庫。青海湖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塬豐富。區內共有鳥類189種,獸類41種,兩棲爬行類5種,魚類8種,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37種,保護區內的鳥島以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鳥類棲息地而聞名于世,吸引著大批的中外游客和生物專家、學者前來觀鳥、研究。
2 研究區概況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祁連山系南麓。介于東經99°36′~100°46′,北緯36°32′~37°25′之間。其范圍包括東自環青海湖東路,南自109國道、西自環湖西路,北自青藏鐵路以內的整個青海湖水體、湖中島嶼及湖周沼澤灘涂濕地、草原。
流域內年平均氣溫在-1.1-4.0℃之間,極端最高氣溫在26℃(黑馬河);極端最低氣溫-35.8℃(天峻);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流域年降水量平均值在291-579mm之間,受湖區和地形影響,降水分布極不均勻,就湖周而言,湖南岸較湖北岸降水多,湖東岸較湖西岸降水量少;降水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89%。
3 數據源的獲取和處理
本研究共采用了兩期遙感影像,分別是2002年和2014年影像。首先通過ERDAS軟件對影像數據進行技術預處理,包括波段合成,影像融合,空間信息的增強和研究區截取等。其次,通過建立濕地分類系統,在野外調查的基礎上對各青海湖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類型進行解譯。最終將研究區的土地利用類型如表一。
4 結果與分析
表一 青海湖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面積變化
類型 2002年(km2) 2014年(km2) 面積變化(km2) 變化率% 年變化率%
湖體 4275.57 4382.96 107.39 2.51 0.21
草本沼澤 310.67 229.04 -81.63 -26.28 -2.19
河流 12.46 8.91 -3.55 -28.49 -2.37
湖濱灘涂 18.28 11.30 -7.01 -38.29 -3.19
草地 632.13 670.60 38.47 6.09 0.51
沙地 323.15 276.51 -46.64 -14.43 -1.20
耕地 142.86 135.83 -7.03 -4.92 -0.41
建筑用地 2.39 2.39 0 0.00 0
從上表可以看出,2002-2014 年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湖體和草地的面積增加。其中湖體面積增加最大,面積增加了107.37 km2,其變化率為2.51%, 年變化率0.21%。草地面積增加了38.47 km2,面積增加了38.47 km2,其變化率為6.09%, 年變化率0.51%。除湖體和草地面積增加,草本沼澤,河流,灘涂、耕地以及沙地的面積均不同程度減少。其中面積減少最多的是草本沼澤,面積減少了81.63 km2,變化率為-26.28%,年變化率為-2.19%。湖濱灘涂的變化率最大,變化率為-38.29%,其面積減少了7.01 km2,年變化率為-0.31%。沙地的面積減少量僅次于草本沼澤,面積減少了46.64 km2,變化率為-14.43%,年變化率為-1.29%.
研究區濕地的面積變化明顯,2002年研究區濕地總面積為4617.01 km2,2014年濕地面積變為4632.21 km2,濕地中,除湖體面積顯著增加,草本沼澤,河流以及湖濱灘涂的面積均有所減少,但總體呈上升趨勢,面積增加了15.2 km2,變化率為0.33%。
4.2 空間變化分析
2002-2014年間,青海湖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最多的青海湖湖體,水體面積在青海湖的北岸變化較明顯,青海湖湖體西岸、北岸坡較緩斜,南岸、東岸坡陡峭,因此這與青海湖的地貌特征有密切的聯系。草本濕地的面積總體減小,但在不同的地區變化也具有差異性,其中可以看面積到明顯增加的區域主要有剛察以及鳥島地區,而面積減少的區域主要為黑馬河附近草本濕地。總體來看,沙地面積減少,但沙島地區沙籠變化較為明顯,在2002年,沙籠在湖中沙壟突出東北端并未與湖岸相連,而沙籠東南部連接較好。2014年沙島面積擴大,其東北端已與湖岸相連成為半島,而沙籠東南部斷開。鳥島地區沙地的變化較為明顯,鳥島地區2002年-2014年沙地面積明顯減少。
5 結論
2002年-2014年青海湖自然保護區面積發生了不同變化,其中青海湖面積增加量最大,而草本沼澤的面積減少量最大。變化率最大的為湖濱灘涂,變化率為-38.29%。
與2002年相比,2014年鳥島的沙地面積減少,濕地面積增加,顯示該地區生態有所好轉。沙島地區湖中的沙籠變化較為明顯,2002年沙籠西北端并未與湖岸相連,而沙籠東南部連接較好。2014年沙島東北端已與湖岸相連成為半島,而沙籠東南部斷開。
參考文獻
[1] 鄭潔等,青海自然保護區研究[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楊永興.國際濕地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進展與展望.地理科學進展,2002,22(2),111—120.
[3] 張秋菊 傅伯杰 陳利頂,關于景觀格局演變研究的幾個問題[J],地理科學,2002,23(3):26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