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寧
摘 要: 諸多研究報史的論著所概括的早期《申報》的成長過程,往往使人產生如下印象,早期《申報》是商業報紙,與政治無關。其實不然。細觀其成長歷程,我們不能把《申報》僅僅定性為以贏利為目的、與政治毫無關聯的商業報紙?!渡陥蟆穼φ展偈碌纳嫒雽嶋H上偏離了純商業報紙的定位,民事、官事、國事皆加擇取,有聞必錄。作為國人了解社會、國家與世界的窗口,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江浙地區它確然起到了輿論先鋒的作用。同時,和地方政府之間沖突不斷,十年間經歷兩次查禁。這為《申報》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視角。
關鍵詞: 《申報》;政治參與;沖突
中圖分類號: G21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15)02-0092-04
李普曼在《兩次革命》一書中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任何國家的報業都經歷了四個階段:政府壟斷階段、政治控制階段、由大眾化報紙開創的獨立報業階段與新聞事業高度專業的階段。不過,在諸多中國報史方面的研究論著中,早期的《申報》似乎是一個例外。在他們的描述話語與考察視閾中,早期《申報》很大程度上是一份商業報紙,與政治并無多大關涉。誠然,這種看法與認識有其理據,絕非無根之談。就辦報動機而言,英商美查創辦《申報》就是為了贏利,“夫新報之開館,大體以行業營生為計”①。美查本是商人,在商言商、言利逐利乃天經地義之事,實無可厚非。而恰恰是這條材料,使商業性幾乎成為早期《申報》的一個標簽,對后來的新聞史的撰寫與研究亦起了一定的誤導作用。筆者通過對這一時期申報新聞內容的細致梳理與分析,認為此際申報的特質決非商業性一詞所能涵蓋。申報輿論對官務朝事的涉及,申報報人對新聞報紙意義的理解和發現,都使其政治參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一
如果以對當朝政治的干預程度而論,和1895年以后政論報紙的勃興及其鋪天蓋地的議政風潮相比,早期申報的政治參與度著實乏善可陳。然而細觀其辦報歷程,我們還是不能把早期《申報》僅僅定位為以贏利為目的、與政治毫無關聯的商業報紙。實際上,在國人的政治熱情因1895年對日作戰的失敗而被強烈喚醒以前,在國內為數寥寥的華文報紙中,《申報》就已經充當了輿論先鋒的角色,起到了輿論先導的作用。早期《申報》的性質遠非商業性報紙所能概括,除了贏利動機之外,報紙在創刊之初就發下宏愿:
吾申新報一事可謂多見博聞而便于民者也……朝廷以每日所下之訓諭、所上之章奏咸登京報,為民表率,而民間曾無一事一聞以達上于君。所謂上行而下效者,其果何心乎?夫京報以見國家之意,而民亦宜皆有意,茍民之意不達于上,則上所為治理者其何能如乎心耶?是故,新聞者真可便民而有益于國者也。夫民間不立新聞者何?懼其誹謗之罪民也,懼其有虛妄之嫌也。乃朝廷不憚煩以垂教萬民而民反無以獻于上,揆諸古者采風問俗之典,其咎將安歸乎?今特與中國士大夫縉紳先生約,愿各無惜小費而惠大益于天下,以冀集思廣益。《申江新報緣起》,《申報》1872年5月4日。 申報館主人啟申報館主人啟申報館主人之意,是要辦一份代表民意的報紙,一份上下溝通的報紙。所謂上下溝通,無非是指官與民的溝通、集權與民意的溝通。實際上《申報》的政治參與相當積極[1],正是基于《申報》的努力,報紙的傳布信息、輿論動員、議政功能得以實現?!渡陥蟆吩诔闪⒅醯亩觊g與政府關系的沖突與緩和,顯示了晚清政府對報紙輿論功能從反感到適應、從忽略到關注的認知過程。民間報紙與洋化背景的雙重身份使《申報》在官方與租界之間架構起微妙而獨特的生存環境。報紙是辦給租界外廣大帝國的子民看的,報紙本身卻只有在租界內才能健康成長。租界外是專制的政府,租界內是自由的空間,這樣的緩沖地帶賦予《申報》一種獨一無二的特色,也給它帶來了比較大的政治參與空間。以致一段時間內,民間報紙+洋化背景成為后起華文報紙效仿的身份標志。
《申報》1872年創辦,甫經一年即遇查禁,上海道臺的查禁照會由總理衙門遞呈英國公使,查禁的具體肇因是因為《申報》干預了地方政務,引起了官員的不滿。此事最終不了了之。早期申報與政府的沖突似乎無處不在——和上海縣令的公然叫板、道臺的憎惡、封疆大吏的敵視,一個個案例構成了早期申報發展中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僅僅十年的時間,《申報》就經歷了兩次查禁。而第一次查禁所引發的一系列申報與政府和官員的沖突,其中涉及的大部分皆圍繞報紙對地方政務的干涉——尤其是對刑訊制度的評論而展開,可以說對清廷刑訊制度的質疑是早期《申報》政治介入的一個重要平臺,這種質疑的聲音和報人對新聞紙意義的理解和發現相輔相成,在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將《申報》的政治參與功能予以積極的展現。
二
《申報》政治參與功能的發揮是通過兩條線實現的,一是報紙輿論對官務的涉及;二是報人對新聞紙意義的理解和發現。干預地方政務引發了和官員之間的一系列沖突,報人對新聞紙意義的不斷闡發意圖向官員和大眾傳達這樣的信息,政治和新聞密切關聯,新聞紙的輿論可以提升政治,在地方政務里,新聞紙可以有所作為。歷史就是如此,當今看來陳舊的觀念在當時卻是非同尋常的前衛、標新立異、引領風潮。《申報》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對新聞紙意義的闡發與其對政務的質疑相互呼應,起到了新聞啟蒙教科書的作用。
《申報》的政治參與直接體現為對地方政務的報道與評論——這可以通過史料聚成的一個個案例來展現。
《申報》在對湖絲案、徐壬癸案的報道中批評了官吏的審訊方式,引起官員憤怒,導致報紙與地方官員關系的惡化,并引發了第一次查禁風波。湖絲案是《申報》通過報道社會案件涉入官事的最早案例之一,而且是有關中外交涉的案件。上海麥登司洋行賬房中的湖絲被盜,賬房管事吳吉云被認為有重大嫌疑。會審公廨的中方讞員陳司馬為了轉嫁審判風險,以犧牲華民當事人的利益作為調解息訟的途徑,武斷判決吳生賠償洋商貨款,使洋商不致因財物損失而另生事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事件朝另一個方向發展,洋商反而替吳生喊冤,嘉湖兩郡絲商工董會亦為其出頭,使陳司馬陷入尷尬。在這一事件中,《申報》對陳司馬審案方式的質疑開啟了報紙“縱談官事,橫加謗議”的先例。徐壬癸案本是一起普通的民事案件。徐壬癸,寧波人,在上海以開煙館為業。當時上海各煙館多雇傭女堂倌以招攬顧客,因有傷風化,被民眾視為惡習,遭到上海各界的反對抵制。經上海道臺與各國領事商議后,各領事皆同意配合,遂聯合下發了禁止女堂倌的告示?!渡陥蟆吠问?月2日《蘇淞太道禁絕女堂倌告示》。 此令下后,煙館生意一落千丈,在徐壬癸倡議下,各煙館老板共同約定前往法領事處請求削減捐稅。徐本人想出風頭,故先于大眾獨自前往,適逢領事不在,而恰巧會審公廨的司法官員張司馬在座,接閱原委后,認定其有意圖復興女堂倌之念,遂以減捐需經過道臺批準為由,將徐誘至縣衙,交縣令葉廷眷提訊。徐拒絕承認有罪,導致重刑。上海縣令未審而斷,并動用了殘酷的刑訊手段,引起西人輿論大嘩。報紙的介入使徐壬癸事件成為東西方價值觀沖突的一個縮影?!渡陥蟆吩趫蟮佬烊晒锇高^程中前后態度的變化顯示了中國傳統報人對西洋制度理念的認可。
楊月樓案本身是一起普通的民事糾紛,但其中涉及的通奸、韋女的廣東人身份、上??h令的廣東籍貫、《申報》對此事的連續報道及所持立場等諸多戲劇性因素使一起民事案件成為著名的公眾輿論事件,甚至演變為本地人與廣東人的對抗,并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楊月樓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地域文化沖突的典型展現,《申報》和上海地方官員的關系因楊月樓案而徹底交惡。官員為了制衡《申報》,不惜另辦報館以對抗。
楊月樓案與楊乃武案前后相接,《申報》對案件持續關注,在審訊關防嚴密的情況下展開了有效的輿論動員,對晚清刑訊制度的弊端做了徹底揭露,指出刑訊逼供、冤案層出并不是某個官員本人的問題,而是機制本身存在缺失,“中國之審斷案件各法制內殆有不全妥之處也?!薄对僬撜慵澒A事》,《申報》1876年2月9日。 《申報》從1873年開始連續三年對楊乃武的報道,引起了士紳民庶的廣泛關注,成功地將一起反映刑訊制度缺陷的普通民案轉變為揭發刑訊弊端的公眾事件,并影響了政府決策,導致一批浙省官員的下臺,其中就有左宗棠的好友楊昌浚。同樣,1875年由于報道會審案件中與官方記錄有異,《申報》被道臺馮焌光斥為“胡言亂語”,相對于《申報》的“胡言亂語”,馮焌光創辦上海新報,多少有些以正視聽的味道。同年,《申報》還報道了左宗棠在新疆平亂的相關情形,并披露了左委托胡雪巖向洋商借款充作軍費事,報道的部分失實、行蹤被泄、好友牽連去職,這一切引發了左氏的極度不滿,痛詆報人為“江浙無賴”[2]560、報紙是“顛倒是非,辨言亂政,不僅江浙一時之害”。 [2]560這番話廣經傳布,家喻戶曉,竟成為早期報人身份地位的定論。
無獨有偶的是,在隨后的報道新疆用兵的過程中,《申報》卷入了李鴻章和左宗棠關于海防與塞防孰輕孰重的爭論,其立場和觀點又一次招致了清廷重臣左宗棠的憎惡。一時之間,《申報》似乎陷入了四面樹敵的困境。
申報和政府官員的沖突在這段時期似乎達到了一個高峰,此后和官員關系有所好轉。以左宗棠為例,在他擔任兩江總督后,對申報“有聞必錄”的習慣逐漸適應,惡感漸減,甚至還有意通過《申報》刊發官方消息。1882年《申報》遭遇了又一次查禁風波,1882年2月9日,《申報》發表論說《論院士提復》,批評地方科考弊端,引起江蘇學政黃體芳不滿,認為有意針對自己,遂上奏朝廷請求禁革。有鑒于前次查禁失敗的經驗,此事清廷交由左宗棠“斟酌情形,設法辦理”,也許是因為事件本身無關緊要,或是對《申報》漸有好感,總之,左宗棠并沒有采取什么行動。此后,申報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和官員之間也逐漸達成一種默契:河井不犯,相安無事。
上述這些典型案例顯示了報人“新聞乃社會公器”的新理念通過報紙實踐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媒體必然與政治發生關系,這表現為改進諸多政務程序的呼吁。報紙所代表的西方理念與清地方官員所持的傳統價值觀、所維護的封閉政務程序發生了沖突,所以有相互的敵視、抵牾。
《申報》一而再、再而三地介入政務,兩次遭遇查禁,多番得罪地方官吏及封疆大臣,之所以沒有招致懲辦封閉之禍,同租界的政治生態與報館主人的洋人身份密切相關。二者為申報生存發展提供了適宜環境,編織出躲避查禁與懲辦的天然防護網。以下三個因素能夠保證《申報》的政治參與功能得以相當順利的實現:一是民間報紙與洋化背景的雙重身份,二是租界的政治環境和相關法律的保護,最后一點源于民眾的文化認同。兩次查禁的失敗可以證明這一點,甚至和官員的交惡也沒能影響《申報》銷路的暢通和日漸深入人心。
三
在媒體規則與官場規則相互沖突的過程中,《申報》之所以沒有被壓垮,除了洋化背景之外,民眾的認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申報》是西式新聞紙在晚清中國民間成功扎根的典范,這與其在報道內容上的本土化運作是分不開的。早期《申報》并不完全符合西式新聞紙運作的規范。但就報紙發展而言,《申報》所以能得以生存下去,并逐漸贏得本土民眾的認同,確是依靠了這種不合西式新聞紙規范但又反映了國人觀念的內容,這是新報本土化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這一點《申報》做得很成功。然而,新聞紙作為社會公器的屬性是不可改變的。在民間扎根之后,其內在理念會漸漸明晰,其固有的來自西方價值體系的參與公共教育、申明輿情、輿論監督等功能終歸要逐漸凸顯,這一過程不可抗拒。隨著報人對新聞紙功能愈見深刻的認知,《申報》努力尋求官員對其地位的認同。《申報》對社會新聞報道的加深和裹挾著新式理念對政務甚至是官員本人的公開議論,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可以波及朝廷政局和官吏仕途,隨著對報紙功能認知的加深,士紳官吏對《申報》的態度由不屑轉為敵視,甚至爆發激烈沖突。雙方態度的變化則從最初的勢不兩立、痛恨辱罵到后來的相互適應、互為助力和相安無事。新聞紙的功能在沖突中得到了不同層次的展現,并逐漸被接受。
官員對新聞紙這一新生事物的態度經歷了從開始的抵觸到逐漸接受的變化過程。政務的公開雖遲緩但仍有跡可查。報人對新聞紙理念的明晰、官員對申報的接受俱可視為清末近代化過程展開的具體表現之一端。到了1895年之后,激進的民族主義、改良主義普天而來,《申報》變成了保守性的報紙。然而,無論進步還是保守,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它始終良好貫徹了報紙應起碼具備的公信力。
在《申報》成立之初的二十年里,它和政府官員之間的種種沖突與緩和可以通過上述一個個典型案例得到清晰而有層次的展現。如果考慮到這些案例植根的土壤——文明沖突導致的緩慢社會轉型與報紙輿論功能的逐步實現這一背景因素,那么,早期《申報》的政治參與功能就顯出得風氣之先的可貴,雖然它對朝政和地方政務的影響實屬有限,但卻以信息的有效廣泛傳布確立了報紙對政治、社會、民眾的意義所在,并在漫長年代里熏染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如陳寅恪所言:“世局之轉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時學術趨向之細微。迨至后來,遂若驚雷破柱、怒濤振海之不可御遏?!盵3]144就此意義而言,1895年以后大量涌現的政論報紙和滿懷熱情的報人并非橫空出世。歷史在萌芽階段發出的微弱聲音總有一天會傳來轟鳴般的回響。
參考文獻:
[1] 王敏.政府與媒體——晚清上海報紙的政治空間[J].史林,2007(1):78-90.
[2] 左宗棠.答楊石泉[M]∥左宗棠全集·書信.長沙:岳麓書社,1987.
[3] 陳寅恪.朱延豐突厥通考序[M]∥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余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