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政華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為“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他先后分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到各要塞重地建藩為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靖江王世代相襲,共傳十一代十四王。他們坐食俸祿、不問政事,熱衷于宴飲游樂,專注于宮幃爭斗,不顧及宗親相殘,成為時代的看客。到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軍攻克桂林,靖江王及其王國隨之覆滅,演繹了繁衍生息二百八十年的故事……
一、開國劣王朱守謙
首任靖江王朱守謙幼名鐵柱,生于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九月十九日。父親大都督朱文正被黜時。鐵柱已知事。元璋撫其頂曰:“兒無恐。爾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艱難,恣肆兇惡,以貽吾憂。爾他日長大,吾封爵爾,不以爾父廢也。爾宜修德勵行,蓋前人之愆,則不負吾望矣?!?[1]育之宮中,教訓甚篤。吳元年更其名為煒,后又改名守謙。洪武三年四月七日分封諸子,果將守謙封為靖江王,而以元璋長兄南昌王為始祖。
守謙之封地靖江(洪武五年更名桂林),為嶺西重鎮,“奠五嶺之表,聯兩廣之交,屏蔽荊衡,鎮懾交海,枕山帶江,控制數千里,誠西南之會府,用兵遣將之樞機也” [2]。元璋封守謙于此要地,希望他“慎固邊境,翼衛皇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建靖江王府于桂林城中獨秀峰下,立宮宇廟社數百間,外以高城周垣相護,氣勢非凡。在軍政權力、官屬規制、護衛甲兵、采祿賞賜、冊寶儀仗等方面均與諸子一視同仁。但守謙并不愿就封,經馬皇后勸慰方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月二十八日成行。行至長沙時上表謝恩,元璋覽之,不覺淚下而沽襟。遂特諭王府文武眾官:“守謙未壯,猶有童心。既出鎮西南,唯爾文武之臣是賴。爾等若謂守謙為已能,不與之謀,不導以理,非賢人君子矣。宜勖之以學,誘之向善。若有不從,必從容開喻,務成其德。守謙本幼,朕令其行者,蓋以所保者有爾文武臣也。爾等其恪恭朕命毋怠。” [3]
次年正月二十一日守謙抵達桂林。此時守謙年已十五有余。王府文武眾官難以開喻。守謙知書,而不謹憲度,狎比小人;性情乖戾,陰賊險狠,肆為淫虐,國人苦之。而王府相府官又仗勢欺凌廣西護衛指揮耿良。元璋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召守謙回京師而戒諭之。守謙復作詩譏刺。引古牽今,內多含冤抱恨。元璋怒而廢其為庶人,使居鳳陽力田,冀其知稼穡艱難而思所以保富貴也。而守謙乃云:“不戀車馬之嬉游、住茅檐之矮屋,忘金飾之高樓,惟努力于田丘,甘心老死于桑林?!?[4]元璋又命儒臣編輯藩代事跡為《昭鑒錄》教戒之。
七年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元璋以為守謙久歷艱苦,必克自新,遂復其爵,徙鎮云南。又推本親愛之意,援引古道,諄諄訓誡。既行,又遣其妃之弟徐博同行。然守謙既至云南,復奢縱淫佚,掠殺不辜,黷于財貨,豪奪暴斂,號令苛急,軍民怨恣。又以大理印行令旨,遣人往諭百夷,結果使者被百夷污辱。元璋只得又將其召回,仍安置鳳陽。而守謙橫咨如故,強取牧馬,暴擾一鄉。乃召至京師,笞而禁錮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正月卒,葬于鳳陽泗州。元璋憐宗室諸王皆無后,冊其嫡子贊儀為王世子,以其年幼,留京師教導。
二、一代“賢王”悼僖王
第二任靖江王悼僖王朱贊儀為人恭慎,好學能書,大異其父,元璋甚愛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命贊儀之舅指揮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祐韓、內官毛知理修治靖江王府,除垣城及宗廟、社稷不改作外,其余宮殿、諸衙門俱重起造,煥然一新。并特許以后小院宮室任從起蓋。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元璋以贊儀年幼,欲其知親親之義,且令涉山川位易以成其德器,命往省晉、燕、周、楚、齊、蜀、湘、代、肅、遼、慶、谷、秦諸王,并親擇文武忠厚之士隨從。贊儀自楚湘入蜀,歷陜西,出河南,上山西,抵大同,東至于宣府北平,自大寧至遼東,轉而至于山東,跋涉萬里,歷時一年,至次年(公元1398年)三月回到京師。太祖已命制鑄金冊,準備正式冊立贊儀為靖江王,但不久晉王棡薨,至閏五月太祖自己駕崩,未及冊封?;莸墼蕿衫^位后,便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以郡王禮儀冊封贊儀為靖江王,仍留京師。
惠帝允炆是朱元璋長孫,太子標長子。太子標未襲而薨,元璋立允炆為皇太孫。允炆繼位后,深感諸王地大權重,自己皇位難安。遂采納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建議,先后借故廢削周、齊、湘、代、岷五王。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討齊、黃為名,起兵“靖難”。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攻破京師,允炆自焚于宮中,贊儀遂隨同秦、晉、周、齊諸王一起上表勸進,朱棣乃登皇帝位,隨即恢復了周、齊、湘、代、岷五王的爵號,并部分提升了靖江王的待遇。改諮儀所為長史司,依親王府例設左、右長史各一人,秩正五品,其余官屬則視親王府例減半;給予金寶,但“制如郡王印”。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十一月三十日命贊儀之國桂林,賜鈔幣等物,并賜其隨侍長史鐘洪范等官十二員鈔有差。其弟贊儼、贊侃、贊俊、贊諧、贊倫、贊杰、贊儲、贊億俱授以輔國將軍,與贊儀同之國,分居于王府四周,世稱“八輔”。
贊儀就國后,在王府東面的伏波山下建筑迎恩館,以為進送表箋、迎接詔敕之所。館右立承恩坊,左建觀音閣,東葺龍王祠,以為為國祝釐、為民祈禱之所。贊儀為人恭慎,好學能書,而王府官又善輔導,故成為一代“賢王”。
三、 藩府“詩人”朱經扶
第七任靖江王安肅王朱經扶生于弘治六年十月二日。因父王患有瘟病,在七、八歲時即被委以國事,十二歲時敕掌國事,賜以一品冠服。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六月二日父王約麒薨,謚曰“端懿”。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經扶襲封為靖江王。
經扶喜學問,常與審理周垚講究經史,稱他為先生。讀書之暇,隨筆作詩文,皆有關于身心倫紀,不為無益之語。時常登高遠眺,興之所至輒形于詩,長篇短章,多至數十首。在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年僅十三歲的經扶作了一首觀雪詩:“郭外奇峰列斗天,曉來雪片倩繽紛。松杉忽訝成瑤樹,巖谷驚看擁白云。光射玉樓呈瑞兆,影搖銀海靜塵氛。邊氓不用嗟貧病,垂拱而今有圣君。” [5]這時經扶剛敕掌國事不久,顯露出自得與自信。年后元宵節時又作了一首春景詩:“擎天一柱鎮南州,四序宜人景最幽。麗日花枝鮮冉冉,表風樹影密悠悠。山頭皓月添秋意,洞口芳梅與雪濤。歡賞暢然情不厭,真堪寫人畫圖收?!?[6]正德九年六月一日作避暑詩:“乾坤一柱峙西南,幾度登臨駐鶴駿。爽氣全消三伏暑,清陰倒浸百花潭。樓臺遠近浮晴雷,云樹高低拂翠嵐。撫景歡然成宴樂,望巖不用沸余酣?!?[7]正德十四年作中秋玩月詩:“涼浸瓊樓宿雨收,卷簾坐對一輪秋。山河有影懸霄漢,風露無聲下斗牛。夜色闌珊催玉漏,桂香馥郁漾金甌。霓裳仙曲猶堪聽,不羨當年汗漫游。” [8]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春祀山川后游城北虞山,見舜君臣祠像,遂作記并賦詩一首:“帝入南巡不記還,□□湘竹淚痕斑。蒼梧□□桑榆靜,九嶷山川草木閑。斯道毋芝大圣法,今時尤謂至仁艱。桂石景慕無他識,特把虞名題此山?!?[9]
在靖江王經扶的帶動下,這一時期靖江王府及宗室中文風頗盛,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十月十五日,一班靖江王府的將軍、中尉、儀賓、國舅及王府官員共二十六人到城東郊游,在會仙巖飲酒作樂,各賦詩一首,請石匠蔣時昌鐫刻于巖壁,成為當時桂林的一樁文化盛事。
四、 貪婪斂財恭惠王
按明朝規定,王府宗室之請名封婚配俱得由王轉請,宗室不得越奏,更不得擅往京師。實際上,王府宗室的封爵大權是操縱在王的手里。
在明朝早期,各王受封不久,宗室亦不多,故還能相處以睦、照章行事,但至中期以后,多數封王心思享樂,而又苦于食祿不足,遂生貪贓斂財之心,除強占民田、廣收租賦外,也在宗室中打起主意來。于是便有以操縱宗室名封婚配之權,要挾宗人進獻財物者,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苧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靖江王府宗室本就祿薄,且廣西歲收數小,藩司常拖欠宗室采祿,以致宗室中有貧困難以自存者,恭惠王還要如此勒索,宗人自然就有怨言。更甚者,王府護衛軍校趙相等人,也乘機勒索宗人,如不給則不許進府,且多方凌辱,又在恭惠王面前搬弄是非,“熒惑王聽”,而恭惠王又不問曲直,隨意將宗人處置。因此宗室名封等事竟有不能請者。宗人無法,只得聯合起來,“率不請名封”而往藩司領取采祿,藩司見宗人可憐,亦給支取。誰知原任廣西督糧參政的陳堯升任左布政使后,對未名封者一概不予支取采祿,宗人遂陷入困境。于是就有輔國中尉約臘,奉國中尉約膾、經列三人違例越奏,然而約臘被廢為庶人,約膾、經列被奪祿一年,此事發生在嘉靖三十一年五月。宗室遭此挫折,仍不心甘,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經茜率宗室數人竟越關至南京上告,又都被廢為庶人,遣回桂林閑宅禁住??墒亲谑胰允遣环蛋凳占Щ萃踹`法事,如致死平民、冒支軍糧、加派屯在草場稅祿,包庇違法護衛軍校等。于嘉靖三十七年七月,由經裳牽頭,宗室七百余人聯名上告恭惠王諸不法事,而恭惠王也將宗室中不法事具疏上奏。然而這一次宗室仍然敗訴,經裳等人被奪祿一月,而恭惠王邦苧,僅被世宗下昭戒諭。
邦苧不禁更是氣勢凌人,奉命調查的按察使李遷去參見他,也是蓄怒以待。李遷說:“大王之有國于此,乃悼僖王之賢,而高皇帝復之也。今大王挾貴以凌諸宗人,諸宗人亦挾眾以抗大王,舉甘心有司約束而裹足不入王門,大王能忍是徒擁虛器,不忍則與諸宗人之訐無已也。一旦天子赫怒,大王豈獨晏然?遷故非為諸宗人也,為大王也?!?[10]邦苧不覺也自心驚,趕忙和顏向李遷討教解救的辦法。于是李遷趁機則說:“大王幸聽遷,遷等請分諸宗人為十余房,房擇一篤行長者長之,以懲訓其不率,重付之有司,月朔必朝見,祭必從,請名請婚則以屬大王,大王之貴在,而諸宗人亦服矣?!?[11]邦苧也不愿再相互攻訐下去,便聽從了李遷的建議。
可是宗室中仍有不服者,如邦芬、經撤,于當年十一月再次上奏,世宗怒其犯禁不悛,將二人革為庶人。此后宗室中再無敢上奏者,事情算是平息。但自此以后,宗室與王室漸漸疏遠,關系已大不如前了。
五、 旁支封王朱任晟
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第十任靖江王溫裕王朱履燾無子而終后,靖江王府正支絕嗣,這無論對靖江王府還是靖江王府的宗室都是重大的打擊,因為如果靖江王府因無嗣而被廢除,以后靖江王府的宗室就都將失去靠山,失去王孫貴胄的地位和名分。因此,絕望的宗人便糾眾橫行,晝夜若狂,毆打廣西按察使顧問幾乎致死,又逼勒廣西布政使程拱辰改換祿帖,甚至搶劫財物,毆打平民,弄得一城震驚,人心洶洶。廣西巡撫蔡汝賢、巡按饒位遂奏請以朱履燾的叔父、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封輔國將軍的朱任晟攝行靖江王府事。
按萬歷十年朝廷議準,親王薨而絕嗣,許親弟、親侄進封為親王,如無許親弟、親侄,以次推及倫序相應者進封,但郡王薨而絕嗣,兄弟及兄弟之子不得請襲,止許以本等爵職請敕管理府事。[12]但靖江王府畢竟不同于郡王府,雖然在建文、永樂時期地位有所降殺,然而自宣德以后其地位已逐漸恢復為親王府,只不過是旁支親王府而已。歷代靖江王不僅繼承了分封之初建造的規制屬于親王府的規模宏大的府邸,而且在官制、護衛、祿米、封冊、賞賜等待遇上也都高于正支郡王,唯寶(?。┡c正支郡王一樣。因此,兩年后,即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四月,朱任晟便以朱履燾親叔的身份上書朝廷,請求按親王府承襲之制襲封為靖江王。禮部勘查后認為符合體制。神宗朱翊鈞遂于恩準,遣使冊封。當年八月六日,朱任晟如愿襲封為第十一任靖江王,其妃白氏同時進封為第十一任靖江王妃,其長子朱履祥被冊立為靖江長子。不過其次子朱履祐仍為奉國將軍,諸女仍為鄉君。
六、王黨玉黨庶嫡爭位
第十一任憲定王朱任晟的長子朱履祥并沒有能夠挨到繼承靖江王位。在被冊立為靖江長子后三年,即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十二月十九日,朱履祥就先父王而死。一百三十七年前在靖江王府也發生過同樣的事情,第三任靖江王朱佐敬的長子朱相承也是未襲而卒,在他的兒子朱規裕繼承王位后被追封為靖江王。不過朱履祥就沒有他的祖先那么幸運,他的兒子沒有能夠立為長孫,沒有能夠順理成章地繼承靖江王位,因此他也就沒有被追封為靖江王。
據朱履祥及其夫人湯氏的墓志記載,他們二人沒有子嗣。但這是朱任晟及其次子朱履祐耍的瞞天過海之計。明末清初桂林名士雷亮功在著作《桂林田海記》中記載,朱履祥生有一個兒子,小名玉哥,其時年紀尚幼。大概是害怕玉哥幼年夭折吧,抑或是被做王心切的次子朱履祐說服,朱任晟未將玉哥立為長孫,而是將朱履祐立為長子,約定日后再由朱履祐將王位傳于玉哥。于是朱履祥在陰間的銜頭變成了“靖江長長子”,朱履祐在陽間的銜頭則從奉國將軍變成了“靖江長子”——后來又變成了“靖江王”。
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608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靖江王朱任晟卒,謚曰“憲定”。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他的二兒子朱履祐如愿以嘗地繼承了靖江王位,但卻沒有如約立玉哥為靖江長子。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朱履祐背棄協約,改立自己的兒子亨嘉為靖江長子。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朱履祐將玉哥趕出王府。為絕后患,朱履祐和他的兒子亨嘉還千方百計謀害玉哥,諸如挖墻壓死,暗箭射死,毒藥鴆死,種種非一。[13]玉哥眼見不僅王位繼承權被奪去,性命也難保,便橫下一條心,糾集一幫支持者聯名上疏,控告朱履祐及其子亨嘉以支奪正、以庶奪嫡篡取王位。朱履祐及其子亨嘉則用重金賄賂朝中權要和辦案者。因此玉哥等屢告屢敗,西輔宗室祟善兩次被關入南京高墻(專門關押有罪皇親國戚的監獄),受到百般折磨。據史書記載,天啟、祟幀年間靖江王府嫡庶爭位,相互訐奏,“迄無寧歲”。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玉哥等又向新即位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告狀,正要勵精圖治的朱由檢便命令廣西巡撫王尊德秉公勘問,王尊德則讓剛上任的桂林知府劉江具體經辦。有新皇帝的圣旨撐腰,那劉江就硬作對頭,將王府用事之人捉到府衙嚴刑審問,終于問出實情。王尊德據實題復崇禎皇帝。眼見勝利在望,未料想那祟幀皇帝也是以弟繼兄坐上皇位的,其事頗有相似之處,怎好把人家以弟繼兄的的王位改給原主。于是玉哥雖然打贏了官司,卻仍然不得做王爺,而是得了個鎮國將軍的爵號,取了個朱亨歅的名字。朱履祐和他的兒子朱亨嘉雖然輸了官司,卻仍然做靖江王,仍然做靖江長子。
不過除了靖江王及靖江長子,鎮國將軍的爵位在靖江王府是最高的了,朱履祐和他的兒子拿朱亨歅沒了辦法。于是乎靖江王府的三千多宗人就分裂為兩大陣營,有愿附王府者,名曰“王黨”,有愿附鎮國將軍府者,名曰“玉黨”,雙方彼此角立,勢如水火,攪得桂林城紛擾不寧。崇幀四年(公元1631年)九月廣西巡按畢佐周上疏陳述靖江王府宗室十大劣行,請求皇帝訓誡:凌轢職官、把持衙門、混冒宗祿、包攬錢糧、騙詐平民、侵僭行市、捏造詞訟、私開鼓鑄、聚黨賭博、出城游戲。
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朱履祐卒,謚曰“榮穆”。朱亨嘉如愿襲封王位,并在自己舉行襲位典禮的時候,竟以遲到為罪狀將鎮國將軍朱亨歅當場捉拿并關入禁室,令在場之人膛目結舌!次年,朱亨嘉“監國”失敗后被關押的朱亨歅才得以放出。南明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朱亨歅被南明隆武皇帝封為第十四任靖江王。這段在王府內外演出的庶嫡爭位鬧劇才最終結束。
七、 末代靖藩朱亨歅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殉國。清軍趁機入關,將李自成打敗,在北京建立大清國。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清軍攻陷南京,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被俘殺。此時明皇室已無直系,靖江王朱亨嘉遂起爭雄天下的野心,以“東宮”自居,在靖江王府承運殿自立為“監國”,與在福建稱帝的唐王朱聿鍵爭奪抗清復明斗爭的領導權。當年八月,朱亨嘉被效忠朱聿鍵的丁魁楚打敗,倉皇逃回桂林?;洷粉櫠?,將朱亨嘉擒獲,械送福建。次年,朱亨嘉在福建被廢為庶人,囚禁于連江,不久被處死。
南明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初奉南明隆武帝詔朱亨歅襲封為靖江王成為末代靖江王。當年十一月,隆武帝被清軍殺死。瞿式耜等在肇慶擁立明神宗之孫、桂端王第四子朱由榔為皇,年號“永歷”。永歷元年(即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一月,清軍破肇慶,永歷帝在瞿式耜的保護下經桂平移蹕桂林。三月,移蹕全州,后逃往南寧。十二月,再次移蹕桂林,朱亨歅郊迎,兩人相擁而泣。次年二月,孔有德率清軍攻全州,永歷帝再次逃往南寧。
朱亨歅為人仁厚,力主抗清,得到瞿式耜的擁戴,瞿式耜曾建議將其封號“靖江王”改為“靖王”。永歷四年(即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一月初,孔有德再次率清軍攻破桂林門戶嚴關,桂林守軍聞風而逃。朱亨歅與瞿式耜、張同敞都不愿出逃,遂被清軍俘虜。一月后,瞿式耜、張同敞被孔有德殺害于疊彩山風洞前,朱亨歅則被縊死于西門外民房中,靖江王作為明朝藩王的歷史宣告結束。
八、 王子“畫圣”朱若極
雖然靖江王已不復存在,其成為大清國的臣民的后裔和宗族卻涌現出不少杰出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譽為“畫圣”的石濤。
公元1645年當朱亨嘉“監國”失敗,靖江王府被瞿式耜等攻破后,朱亨嘉被俘,其世子朱若極當時才7歲,由內官護送逃亡,在全州住下,為避人耳目,二人均在全州湘山寺剃發為僧,法號喝濤和石濤。幾年后,石濤離開了湘山寺,闖蕩江湖、居無定處,常來往在江、浙、皖、湘、贛、鄂、北京等地,晚年定居揚州,死后葬于揚州蜀崗之隆慶寺后,今平山堂中建有紀念石濤的石碑。
石濤有王門覆滅之苦痛,又有遁跡空門之隱衷,故氣質兀傲,性情怪僻,遂云游于山水,寄情于畫圖。他的畫雄健剛勁、奔放、磊落,體貌多姿,風格多變。少年素淡清柔;青年急管繁弦,狂放潑辣;中晚年沉雄樸茂?!度宋锷剿ɑ軆浴贰ⅰ洞鬁熳幼詾蹂N牛圖》、《松瀑鳴琴圖》、《潑墨山水卷》、《苦瓜采藥圖》、《梅竹圖》、《喬松圖》等等,是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
《苦瓜和尚畫語錄》是石濤所著一部杰出的畫論,是他繪畫藝術的結晶。他主張畫山水應“脫脂于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深人物理”,抒寫胸臆,突出物出。提倡“借古以開今”,“法自我立”,“我用我法”,“筆墨當隨時代”。[14]《苦瓜和尚畫語錄》和后人所輯《大滌子題畫詩跋》及其匠心獨運的藝術成就,是我國繪畫藝術的寶貴遺產。石濤作品對中國十八世紀,特別是二十世紀以來的山水畫甚至整個中國畫產生了重大影響。[15]
參考文獻:
[1]《明太祖實錄》卷十二.
[2]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3]《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一十.
[4] 黃云眉.《明史考證·明史卷一百十八考證》.
[5] [6] [7] [8] [9] 張子模,漆招進:《明代藩封及靖江王資料萃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0] [11] 謝啟琨:《廣西通志》卷二百五十《官績錄十》。
[12]《明會典》卷五十五
[13] 清雷亮功.《桂林田海記》.
[14] 潘小泉.《一代卓著的畫家——石濤》.
[15] 漆招進.《靖江王地位》、《靖江王世系考》、《靖江王略傳(一)》、《靖江王略傳(二)》、《靖江王略傳(三)》,載《桂林文博》總第7、8、14、22、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