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 要: 本文從備課及教法這兩方面闡述了語言類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同時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了一些自身的體會。
關鍵詞: 教書育人;課堂;語言教學;教學方法
教書育人是一名教師最基本的責任,課堂是一名教師最基本的陣地。大家都知道一塊磚蓋不起一棟大樓,但是一棟大樓卻是由一塊一塊的磚蓋起來的,要蓋一棟樓就要砌好每一塊磚;一堂課教不出一個人才,但是人才卻是由一堂一堂的課培養出來的,要培養出棟梁之材就是要上好每一堂課。那么,怎么才能上好一堂課呢?下面我談一些膚淺的體會,就教于大家。
首先要練好自己的“內功”,要在備課價階段下足功夫,精心備課,教書如同打仗,我們不能打無準備的仗,同樣我們也能上無準備的課,要上好一堂就要認真仔細地備課,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如何才能備好課呢?其一,備位置,即弄清這堂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處于什么位置?與前后的知識有什么聯系和這門課的最終目標有什么關系?要從大處著眼,細處著手。其二,備重點、難點,突出重點,抓住難點,只有突出重點,抓住難點,才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只有突出重點,抓住難點才能把握全局,只有把握全局,才能居高臨下駕馭知識,才能揮灑自如地駕馭課堂,才能把時間、精力人用在刀刃上。這說起來簡單,其實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鉆研教材,同時需要教師廣泛閱讀、勤于學習,善于積累,有比較扎實的基本功。尤其是語言教學。語言是用來人與人之間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交流的一種工具,因此它不僅僅是詞與詞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用語法來進行的一各架構,它是人類思想的種反映,因此語言不能脫離于人類社會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習慣以及表達習慣,上語言課絕不能單純地著眼于本課的詞匯結構、語法形式,不要讓學生為了造句而造句,為了用到本課學到的詞匯及語法而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想法往里套,這樣實際上是無法自己掌握所學的知識的。我在上日語課時,第一課中就出現了人稱代詞: (我)、 (你)、 (他)、 (她),我想出現人稱代詞不單是在日語中,就是在其它語言,包括中文中都是極平常的事情,學生在看到這些人稱代詞也會覺得很普通的,很自然地覺得老師沒什么可多講的,但實際上,漢語當中人稱代詞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譬如我們經常說:“你好!”“我今天如何如何……”“你到哪里去?”等等,如果讓我們不用人稱代詞,那么就覺得這個句子怪怪的,好象說不出來,但是在日語當中,尤其是對話中是很少用人稱代詞的,特別是第二人稱更是少之又少,日語會話中認為說話人就是“我”聽話人就是“你”這是很明顯的事,因此不需要用人稱代詞,如果是談到第三方光用“他”或“她”又不夠禮貌,因此他們會采用更客氣的說法。雖然是很簡單的人稱代詞,但是在實際上要用好它們就不簡單了。寫在課本中的詞匯以及語法都是死的是冷冰冰的,作為語言老師不但要教會學生這是什么,而且要教會學生如何來用,并且怎樣用得活色生香。就象一個廚師不僅要知道做一道菜需要哪些材料,而且要知道這些材料怎么用?不僅要知道可以這么用,而且要知道如果那么用的話品相是否會更好?營養搭配是否會更合理?其三:備學生,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該課有興趣積極參與,不僅是課堂生動活潑的需要,而且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備課不光要寫教案,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熟悉學情,要充分了解學生,甚至于能預測課堂上學生將提出的疑問或回答答案,同時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個人情感,每一個學生對相同知識的感知和認知的能力都是有差異的,老師上課要注意與學生的交流,特別是眼神交流,要隨時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尤其是外語教學是小班上課,這種交流顯得尤為迫切,也更加切實可行。要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個學生,把握每一個學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起到雙重的橋梁作用,既要將知識點進行連貫設置,精心地過渡,又要給學生學習智趣并及時給予啟發、點撥,構建心靈上的橋梁,哪怕是一言一行一個眼神,都要能讓學生心領神會,同時要明白學生的眼神,是不是沒懂?是不是一知半解?還是完全聽懂了,完全理解了?其次:在運用啟發式教學的基礎上,不斷錘煉教學方法,這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怎樣把你備好的內容即要傳授的“道”及“業”讓學生樂意學、認真學、能領悟、能掌握成為他自己的東西呢?要注意在下面幾個字上下功夫:
(一)“懂”:要善于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作為語言教學,要把你要講的重點、難點融入現實生活中來,與當時學生所關心的話題聯系起來,與社會熱點聯系起來,要告訴學生怎樣運用一門新的語言工具讓聽不懂中文的人知道你想說的,你想要談的,你感興趣的,你所關心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講要讓學生聽懂你講的,自己要弄懂學生所想的,要研究學生吃透學生,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去考慮問題,你覺得簡單的問題,學生可能覺得很難,因為你教了十幾年,幾十年而你面對的學生永遠是第一次上,你只教一門課,而學生要上很多門課。
(二)“活”:課堂內容要豐富,思想也要靈活,在語言教學中基本詞匯及基本語法是相對固定的,但它們的組合形式卻是復雜多變,靈活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重點、難點要準備多套講解方案,要靈活地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應,隨時進行調整,一個角度講學生接收不了,那就換一個角度,一種思維方式講學生理解不了,那就換一種思維方式,要讓學生聽課越聽越有精神,眼神越聽越亮。
(三)“情”:上課要有激情,一個演員往舞臺上一站,在未開口之前就要有一股“精”、“氣”、“神”而三尺講臺就是教師的舞臺,要情緒飽滿、熱情高漲,要創造一個和諧、輕松、活潑、愉快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要像話劇語言一樣準確、形象、生動、幽默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能打動學生,讓學生沸騰。同時要善于運用肢體語言,讓這堂課更生動、形象。
(四)“度”:指氣度、風度、氣質。教師要講臺上一站就是治學態度、師德修養、專業知識、人文氣質、審美情趣的全方位亮相,教師要形成一種人格魅力營造出一種氛圍,所謂“功夫在詩外”學生喜歡某個老師就會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課。
最后:講練結合,在練字上下功夫。語言學習無非是多讀、多寫、多聽、多講、多練。形式可靈活多樣,譬如在讀方面,可領讀、可獨讀、可對讀、也可群讀,要讓每個學生都有開口的機會,都有練習的機會,除了上課之外,還要讓學生在課后進行練習,每天要保證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接觸它,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只有“熟”才能“生巧”這樣才能真正學好一門語言。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能在教學中突出重點,抓住難點,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生動活潑,這堂課就可以說是成功的,我雖然上了近十年的日語,但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我將在未來的教學中繼續探索,不斷總結,以期從教學的“必然王國”進入教學的“自然王國”。
參考文獻:
[1]鄧維孝.《如何上好一堂課》[M].